陳壽祺[清代儒學家]

陳壽祺[清代儒學家]
陳壽祺[清代儒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壽祺(1771-1834),清代儒學家。字恭甫、介祥、葦仁,號左海、梅修,晚號隱屏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父母歿後不出仕,主講鰲峰、清源書院多年,有《左海全集》。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卒於宣宗道光十四年,年六十四歲。少能文。年十八,上福康安百韻詩並序,沈博絕麗,時稱才子。嘉慶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尋告歸,家貧無食,父命復入都。歷充廣東、河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丁父憂,服除,乞養母,遂不出。阮元延課詁經精舍,又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峯書院。後卒於家。壽祺詩文沈博絕麗,有六朝、三唐風格。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駢體文》三卷,《絳趺堂詩集》六卷,《東粵儒林文苑後傳》二卷,《東觀存稿》一卷,及解經之書多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陳壽祺陳壽祺
陳壽祺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於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六十四歲。家住黃巷,與梁章鉅毗鄰。陳家世代業農,從祖父陳起龍起,棄農讀書,父陳鶴書,歲貢生,以經學教授生徒。壽祺5歲發蒙,“不飲,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釋卷”。6歲從名師周立岩,年15補縣學生員,師從大儒孟超然。孟以國士待之,並預言:“十年後,福建有通儒起,陳生是也。”年十八,上福康安百韻詩並序,沈博絕麗,時稱才子。

乾隆五十四年(1789)得中舉人;嘉慶四年(1799年),進京應進士試,最初試卷被分房考官所遏,幸座師阮元向主考大學士朱珪極力推薦,才被錄取。進士及第後,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京時,與武進張惠言、高郵王引之以治經學齊名。不久,告假回閩省親,途經杭州,座師阮元正任浙江巡撫,留他主講杭州敷文書院,兼教詁經精捨生徒。阮元組織人編纂群經古義為《經郛》數萬卷,其義例皆請壽祺擬定。壽祺還自撰《五經異義疏證》,成了當時的經學名著。

嘉慶八年(1803年),還京銷假,翌年,任廣東鄉試副考官,嘉慶十二年(1807)為河南鄉試副考官,曾親閱二、三場所有落卷。嘉慶十四年(1809)任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記名御史。嘉慶十五年(1810年),父親病逝,陳壽祺連夜趕回家,為奉養老母,從此決定不再出仕,此時僅40歲。

嘉慶十七年(1812),福建巡撫張師誠入朝,皇帝命將御製《全史詩》帶回交學者編定,張師誠請陳壽祺主持,陳壽祺如期完成,編定中頗有獨到見解。孝服滿後,陳壽祺到泉州主講清源書院,歷10年,以經學教授諸生。當時,清源書院常成為過境官員的旅舍,影響學業,陳壽祺致函督、撫請禁,並要求通飭本省各府、州、縣,不得再以書院招待過往官員,此風遂絕。道光二年(1822),陳壽祺丁母憂回里,服滿,主講福州鰲峰書院達10年。在此,陳壽祺首重考核學生品行,其次才是考該課文。並訂立規章,整肅課程,厲行儒家的傳統思想教育,並作《義利辨》、《知恥說》、《科舉論》3文,傳示諸生。10年中造就不少人才,其中著名者有詩人張際亮、史學家王捷南、理學家梁文等。

陳壽祺還關心家鄉的建設和文化事業,如賑濟福州貧民,興修東湖、西湖和莆田木蘭陂,都由陳壽祺主持或協助辦理。福州貢院修建已及百年,陳壽祺建議閩浙總督孫爾準、巡撫韓克均募款修建,增添號舍,加高圍牆,僅6個月完工。

陳壽祺熱心宣揚本省的先賢和良吏。道光四年(1824),陳壽祺聯合士紳,呈請督、撫將黃道周從祀孔廟,並為之刊行《黃忠端集》66卷。嘉慶(1796~1820)末年,福建布政使李庚芸居官清正,因對總督汪志伊和巡撫王紹蘭的官僚作風不滿,遭誣陷迫害,以致自縊身死。陳壽祺深為不平,動員生員林天光等向欽差呈訴,使李庚芸的冤案得以平反,汪志伊、王紹蘭被罷官。

陳壽祺關心修志工作,《福建通志》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成續志以後,已過60多年未曾修纂,地方文獻散失甚多,而康熙志和乾隆正、續兩志又存在一些錯誤。陳壽祺建議地方當局,把修繕貢院的餘款2萬餘緡作為修纂新志的費用。當局接受其建議,並請陳壽祺擔任總纂。道光九年(1829),通志館開局,陳壽祺為通志創立義例,並自撰《形勢》、《山川》二門和《儒林》、《文苑》後傳。編撰新志3年中,陳壽祺患病日漸沉重,仍抱病修訂稿本。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通志》即將完成之時,陳壽祺已耗盡心力,於是年二月二十日病逝福州黃巷家中。

有子陳喬樅。

著述名錄

陳壽祺書法陳壽祺書法
陳壽祺對經學深有研究,福建經學自清初的李光地、官獻瑤以來,多崇尚宋明理學,空談心性。陳壽祺初從孟超然學習,頗受宋儒影響,後來師事阮元,又接觸錢大昕、段玉裁等樸學大師,便專學漢儒治經,改以漢學解釋經義。生平精於今文,而於義理、名物又能融會貫通,成為有清一代經學名家。主要經學著作有:《五經異義疏證》3卷、《尚書大傳定本》3卷、《左海經辨》4卷、《洪範五行傳輯本》3卷、《歐陽夏侯經說考》1卷、《魯齊韓詩說考》3卷、《禮記鄭讀考》4卷、《說文經詁》2卷。

陳壽祺主纂的道光《福建通志》原稿共400卷,其中《地理沿革志》、《金石志》、《方言志》、《列傳》及陳壽祺自撰的《形勢志》、《山川志》,都廣徵博採,豐贍翔實,堪稱力作。陳壽祺去世後,該志稿因糾紛,推遲至同治間(1862~1874年)才出版,且卷數有所減少,但仍多有超軼前志之處,甚為後世所推許。

陳壽祺能文工詩,其遺作有《左海文集》10卷、《左海詩集》6卷、《東越文苑儒林後傳》2卷。

藏書之家

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編修,充文淵閣校理。嘉慶十四年(1809)丁憂歸,遂不復出,辭官歸鄉。家境清寒,不久父母命復入都,歷任廣東、河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後阮元聘其到“詁經精舍”任教習,後又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講學,研究宋明理學。擅長輯佚古籍,喜收藏,所聚書有8萬卷,藏書樓名“遂初樓”、“小琅環館”。保管甚嚴,外人不能借讀。曾編撰有《小琅環館書目》,已不傳。旁室中藏有《左還詩文集》刻板、《經解》、《波山志》等印版。曾說:凡獻未刊之古籍者,當加倍重獎。所以他收藏的珍善本圖書,多閩中藏書家所未有。著述頗富,有《五經異義疏證》、《今文尚書經說考》、《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左海駢體文》、《東粵儒林文苑後傳》、《東觀存稿》、《左海詩文集》、《遂初樓雜錄》等10餘種。

《清史稿》記載

陳壽祺,字恭甫,閩縣人。少能文。年十八,台灣平,撰上福康安百韻詩並序,沉博絕麗,傳誦一時。嘉慶四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尋告歸,性至孝,不忍言仕,家貧無食,父命之入都。九年,充廣東鄉試副考官。十二年,充河南鄉試副考官。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記名御史。壽祺以不得迎養二親,常愀然不樂。將告歸矣,俄聞父歿,慟幾絕,奔歸。服除,乞養母,母歿,終喪。年五十三,有密薦於朝者,卒不出。

壽祺會試出朱珪、阮元門,乃專為漢儒之學,又及見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程瑤田諸人,故學益精博。解經得兩漢大義,每舉一義,輒有折衷。

兩漢經師莫先於伏生,莫備於許氏、鄭氏,壽祺闡明遺書,著《尚書大傳箋》三卷、《序錄》一卷、《訂誤》一卷,附《漢書五行志》,綴以他書所引劉氏《五行傳論》三卷。序曰:“伏生《大傳》,條撰大義,因經屬恉,其文辭爾雅深厚,最近《大、小戴記》七十子之徒所說,非漢諸儒傳訓之所能及也。康成百世儒宗,獨注《大傳》,其釋《三禮》,每援引之。及注《古文尚書》,《洪範》五事,《康誥》孟侯,文王伐崇、戧耆之歲,周公克殷、踐奄之年,鹹據《大傳》以明事,豈非閎識博通信舊聞者哉?且夫伏生之學,尤善於《禮》,其言巡狩、朝覲、郊屍、迎日、廟祭、族燕、門塾、學校、養老、擇射、貢士、考績、郊遂、采地、房堂、路寢之制,後夫人入御,太子迎問諸侯之法,三正之統,五服之色,七始之素,八伯之樂,皆唐、虞、三代遺文,往往《六經》所不備,諸子百家所不詳。今其書散逸,十無四五,尤可寶重。宋朱子與勉齋黃氏纂《儀禮經傳通解》,攟摭《大傳》獨詳,蓋有裨《》學不虛也。《五行傳》者,自夏侯始昌,至劉氏父子傳之,皆善推旤福著天人之應。漢儒治經,莫不明象數陰陽,以窮極性命。故《》有孟、京卦氣之候,《詩》有翼奉五際之要,《春秋》有公羊災異之條,《書》有夏侯、劉氏、許商、李尋《洪範》之論。班固本《大傳》,攬仲舒,別向、歆,以傳《春秋》,告往知來,王事之表,不可廢也。是以錄《漢書五行志》附於後,以備一家之學雲。”

又著《五經異義疏證》三卷,《左海經辨》二卷,《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駢體文》二卷,《絳趺堂詩集》六卷,《東越儒林文苑後傳》二卷,《東觀存藁》一卷。

壽祺歸後,阮元延課詁經精捨生徒。元纂群經古義為《經郛》,壽祺為撰條例,明所以原本訓辭、會通典禮、存家法而析異同之意。後主泉州清源書院十年,主鼇峰書院十一年,與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作《義利辨》、《知恥說》、《科舉論》以示學者。規約整肅,士初苦之,久乃悅服。家居與諸當事書,於桑梓利弊,蒿目痗心,雖觸忌諱無所隱。明儒黃道周孤忠絕學,壽祺搜輯遺文,為之刊行。又具呈大吏,乞疏請從祀孔廟,議上,如所請。道光十四年,卒,年六十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