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籌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它還有一個別稱,叫陳家祠。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陳氏書院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籌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的合族祠堂,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陳家祠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特色的藝術建築群,布局嚴整,裝飾精巧,富麗堂皇,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陳家祠為三進式庭院,由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它的

建築裝飾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裝飾藝術的精華,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磚雕、陶塑、銅鐵鑄等工藝進行裝飾,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築,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書院特點

陳氏書院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在內外建籟:構件上巧妙地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鐵鑄和繪畫等裝飾藝術,技藝精湛,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

1959年,陳氏書院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蒐集整理、保藏研究、宣傳展覽廣東歷代民間工藝品。設展廳十個,展覽面積約一千八百平方米,常年展出陶瓷、刺繡、雕刻、剪紙等廣東各類民間工藝珍品。

1988年,陳氏書院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廣州市重要旅遊點。

書院翻新

陳氏書院曾在幾年前花了100多萬零吉翻新,包括修補破損的地方,不過一切都根據原來的模樣進行,與原貌沒有更改,而且用料都是由中國入口,只求保持原貌。從外形看,陳氏書院完全是一幢富有中國傳統風味的舊式建築,內部大堂供奉陳氏列祖列宗,每逢節日和慶典,該會都召集理事上香拜祭。

陳氏書院受官方限制,不能隨意發展,也不完全意味著,該會的硬體一直原封不動。其實,在歷屆和現任理事會的齊心協力下,院內已增建現代化設施,例如設冷氣禮堂,會議室等,主要供出租,以豐富入息。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

陳氏說,經過一輪經濟風暴之後,禮堂的租用率變得不理想,幸好還有另一幢房子收租,所以基本上書院的收支平衡,活動需要的費用,通常都從春秋兩奠活動上打主意,由於類似的活動經常舉行,除了祭奠,過後舉行簡單聚餐會,保持宗親的聯繫,亦從中交流及籌款。該院向來有不成文的規定,舉辦活動不動用公款。當然大規模的籌款,必須通過大型活動進行,例如慶祝100周年時,便籌了100萬零吉用來翻新古老破損的會所。

最近,陳氏書院在會長陳錦龍的領導下,為了設立會員子女大學貸學金而發動籌款,目標是120萬零吉,短期內已籌得超過40萬零吉,反映理事會群策群力,出錢出力的精神。

陳氏書院的管理,談不上現代化,只有幾名職員,卻也井井有條,提到接班人,陳正志認為陳氏書院沒有面對這個問題。他說:“陳氏書院的章程規定,青年組可以委派 7名成員進入母會理事會,讓他們有機會從中學習,為接班做好準備功夫”。

他說:“會館青年組活躍,曾舉辦中秋燈籠製作、猜燈謎、畫家書法家揮毫、書展、文化表演、茶藝、華樂交流會。 修改章程適應時代

“其實,任何組織必須配合時代的變遷和求變,否則難免被淘汰或走向式微,陳氏書院修改章程,為求迎合需要,而最新的修改是在去年獲得社團註冊官批准”。由於這樣,陳氏書院沒有人事糾紛,理事會可以集中精神在會務和其他活動上。

作為文物保護點和旅遊點,亦鑒於書院所處戰略地點,它拓展活動的計畫往往亦考慮到這項因素。他氏說,理事會計畫定時(可能每周一次)舉行華樂演奏、吸引遊客和本地人。而設立圖書館更是為了讓書院的名稱更加貼切。

《陳氏書院》小史陳氏書院設立於1896年(清光緒丙申年),由當時的錫礦家陳秀連、陳新禧、陳春及陳在田等聚合陳姓宗親成立。會所則在1897年施工,由陳秀連向英殖民地標得7間毗連店鋪

地段後動工,建築結構和規格設計,皆仿照廣州陳氏書院,惟規模較小;陳氏書院會所在經歷十多年的經營和歷盡困難,終於1906年建竣,建造工程長達10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工作之艱苦,並遲至1908年才獲得入伙準證。

根據華人歷史家李業霖,在馬來西亞,奉祀祖先的祠堂又稱為同宗會、家族會、宗親會、宗祠、家廟、聯宗會、公所、公司、社及書院等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