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

陳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

陳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位於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為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倡建。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台等建築,大殿前有迴廊,兩側有廂房。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宗祠簡介

福建省福州市陳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陳氏宗祠
1801年,清乾隆年間,舉人陳國銓與其侄清嘉慶進士陳柱勛,被朝廷特準其在福州郎官巷建宗祠“陳氏宗祠”,永祀先祖,勖勉後人。陳氏宗祠福華堂坐北朝南,為三進堂加兩側大廂房結構,木構建築,正門是郎官巷32號,穿斗式木構架,單層(部分兩層),四周封火牆。東、西並排主、次兩座,主座共三進,主、次兩座及南后街店面,總面積共千餘平方米。東邊主座第一進正門造型古樸大氣,門牆兩側是寬大厚實的石方柱,門頂有青石板橫樑,橫樑正上方鑲嵌著一塊青石匾,匾上用宋體刻有“陳氏宗祠”四個大字,在匾的上方有一瓦覆木質遮雨飛檐,歷經兩百多年飛檐仍完好。石門框內有兩扇對開木大門,其中一扇大門中間又套開一人行小門,石門框兩側是厚達0.6米的山牆,外牆面白灰塗飾。進了第一進正門是天井,主座廳堂屋檐上飾有雕刻精美的雀替等木構件。第二進同樣有一石門框,框上無橫匾、無遮雨飛檐,第三進在楊橋路擴建時被占用,今僅餘兩進,但仍頗為寬敞,足見當年祖祠規格之高。

主座廳堂西邊有一小門通往次座,次座僅一進,正門為拱形門,門西牆腳上鑲有一石碑,碑文:陳氏宗祠支業。進拱門有插屏門、迴廊、天井、披榭及廳堂。
據老人回憶,當年在宗祠門口西南側(今郎官巷牌坊處)立有一齊胸高石碑,上有克玉公名號,內容不詳,此碑今已不知去向。

郎官巷的陳氏宗祠隨著福州市政府對三坊七巷的保護工作開展中,現正在全面修復,已基本完工,里里外外煥然一新,整座建築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這次沒有落架修復,好在穿斗式木構架更換自如,僅更換腐爛的立柱、橫樑,補配損壞、短缺的木雕件。拆除原有的土牆,新砌與土牆同樣厚度的磚牆,增加了耐久性,外粉福州傳統建築所固有的深灰色灰漿,與古建築保持一致的外觀。不要多久,將以歷史原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通過多方查證、稽考,在現有史料中有關福州源支之記載。在漳平市永福鎮藍田嶺頭坪“藍田陳氏族譜”中找到了“永福華山戶在福州總督府衙門口,省內郎官巷,清嘉慶六年辛酉建祠一座,號曰《福華祠》”的記載,驗證了郎官巷陳氏宗祠的源支正是出自於漳平市永福鎮藍田。

開基始祖

福建省福州市陳氏宗祠福建省福州市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福州的開基始祖克玉公,系由現今的漳平市(舊制曾隸屬於漳州府)永福鄉藍田村遷出(第一祖地,下同),在藍田譜系中屬九二公派華山戶。其後人寧州府正堂陳國銓(乾隆四十九年福州府舉人)以及其侄國子監學正陳柱勛(進士),於1801年在福州郎官巷建《陳氏宗祠》一座,面朝南向,共三進,連偏房及南后街店面,總面積共千餘平方米,號曰“福華祠”。
第一祖地
第一祖地的開基始祖為五八公,號雲峰,文音公之子,是雍公第十七代裔孫,於公元1230年左右由今永安貢川(第二祖地,下同)遷入。五八公青年時隨雲峰旗(據《宋史》,旗是軍隊編制番號的名稱,非中央管轄的地方部隊。當年進駐永福的雲峰旗領導者為鄧耿光,所以今天在藍田祖廟《升龍堂》里有其祀位。)駐龍巖縣永福里,約於南宋理宗末年遷居永福里藍田社(原屬漳州府新羅縣,明成化七年即1471年改新羅縣為龍巖分州,劃出五個里開設漳平縣,故永福改屬漳平縣)嶺頭坪(即現陳氏大宗祠址),故稱:藍田陳。在七百多年時間裡,“藍田陳”枝繁葉茂,四海播遷,僅在祖地永福就有近五萬人口,含播遷之族系,計有二十萬人之眾。
第二祖地
第二祖地為今之永安市貢川鎮,開基始祖為雍公,字月銘,是中華陳氏始祖胡公滿之六十一代裔孫,汝南令攝公之子,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生,世居吳興(今浙江長興縣),少好學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賢良方正被舉於朝對策百餘人,高宗獨善其對。永淳元年(682年)推為中丞。歷經武后、中宗之變,聞韋後執政,百日不赴闕,為台司所彈劾。及玄宗及位,復召赴內闕,命崇政殿賜坐,詢以民政。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攜次子野公遷南劍州之沙陽固發沖(今永安市貢川鎮新發沖村),公年八十歲矣。夫人鄭氏生三子,孟蘇遷寧化石壁,仲野居發沖,季運遷閩縣(今福州,含長樂、閩清縣)。公終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享壽九十有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