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作者: 張陽,胡移山 著出 版 社:
- 出版時間: 2008-10-1
- 字數: 318000
- 版次: 1
- 頁數: 302
- 印刷時間: 2008/10/01
- 開本: 16開
- 印次: 1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802144460
-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從蔣介石崛起開始,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就一直是他的心腹和左右手。陳氏兄弟倆通過恩賜,秘密警察,間諜活動和行政權力控制著全國的思想,進而控制了整個國民黨,而兄弟倆這種權傾華夏的勢力,又是與他們父輩的業績密切相關、緊緊連在一起的。二陳為蔣氏出謀劃策,建立CC派控制黨權,規劃中統局清除反對勢力,終致開創出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最後,又因功高蓋主之嫌,受到蔣介石的排擠。該書試圖解析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與蔣介石之間的神秘關係,從而破解紛紜複雜的民國政壇之謎。內容簡介
陳果夫在國民黨政府中歷任要職:1928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1932年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陳立夫28歲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以後歷任組織部部長、教育部部長、立法院副部長等一系列高職。
1944年5月,美國《時代》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曾這樣描寫二陳兄弟的權勢:如今,一個腐敗的政治派別控制著國民黨。它既有坦慕尼大廳(紐約民主黨總部所在地)的最惡劣的特點,又有西班牙宗教法庭的一些最惡劣的特點。沉默寡言、神秘莫測的兄弟倆陳立夫和陳果夫,實際上通過恩賜、秘密警察、間諜活動和行政權力控制著全國的思想。重慶的所有外國人都把他們倆稱為“CC”派。哥哥陳果夫幾乎完全控制著通天的大門,送蔣委員長的檔案和備忘錄等都要通過他轉交。
本書試圖解析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與蔣介石之間的神秘關係,從而破解紛紜複雜的民國政壇之謎。
目錄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書摘
第一章 陳果夫、陳立夫之所以能與蔣介石“同床共枕”,全仰仗父輩們的業績,否則,根本不會發生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這段跌宕動人的故事歷史是一部教科書,這部教科書的主角往往是那些代表著不同階級、不同群體利益的歷史人物。對於這些歷史人物,人們常常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他們、評說他們。
至於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我們也不妨站在歷史的岸邊,追逐歷史的浪花,去看看這三個角色究竟是怎樣“追逐”的,他們演的究竟是怎樣的一齣戲。
要論及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還得從蔣介石、陳果夫、陳立夫所處的那個時代及他們的家世說起。不了解這些,就不足以掌握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之間關係的淵源。
溪口――引出了一個誘人的傳說
關於蔣介石的家世,見諸各種書刊很多,其中不乏經過調查而審慎撰述者,也不乏是輾轉傳聞,與事實多有出入的文字。但是,據考證蔣氏家譜,蔣介石是周公之後,其始祖為周公旦第三子伯齡。在溪口蔣氏家譜中,蔣氏遷到四明的始祖是蔣光,當時正處唐朝末期。蔣光的曾孫蔣浚明,北宋時為中書平章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在蔣氏宗譜中,以蔣浚明地位最為顯赫。到17世紀時,蔣浚明的後人蔣仕傑移居溪口,這就是溪口蔣氏的起源。
蔣介石對自己的身世非常重視,因為,他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特別是他發跡後,為了搞清自己的家世,下了很大工夫。
1943年11月,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當蔣母王氏八十壽誕之時,溪口已淪陷。身在重慶的蔣介石讓蔣經國派人從日寇重圍中的故鄉密攜蔣家宗譜間道人贛,輾轉送到重慶,他“三復循誦,幾忘寢食”。他詳校了天台龍山蔣氏家譜與鄞縣橫山蔣氏、奉化峨陽蔣氏三份家譜之異同,認為鄞、奉兩譜較龍山譜為可信。蔣家宗譜,循例每隔三十年左右修訂一次。自清代以來,康熙三十八年、康熙五十五年、乾隆二年、乾隆三十三年、嘉慶四年、道光八年、鹹豐八年、光緒十四年、民國七年都曾重修過。民國七年的那次修譜,是由蔣介石的哥哥蔣介卿主持的,聘請城裡人周芾南(鈞棠)為大總裁。到1948年又應為大修之期,蔣介石極為重視,雖然當時國民黨政府已形勢危殆,搖搖欲墜,蔣介石還是強打精神,叫大兒子經國來溪口主持修譜大事,聘請吳敬恆為總裁,陳布雷為總編纂。修譜搞得很熱鬧,溪口蔣家祠堂張燈結彩,大擺酒席,並且從上海招來京劇班演戲三天,這是蔣介石為家族和自己樹碑立傳的最後一次機會。
這次修譜,值得大書特書而為蔣介石所高興的,就是在寧波找到了一個祖宗頭,認為蔣氏之源,出於周代,至於是否可信,則不必詳究了。溪口宗譜中,第一世的太公叫蔣光,是遷到四明來的始祖。蔣光生了二子,名宗祥、宗霸,那是五代後梁時的事了。宗霸(字必大)佞佛,就是溪口人尊奉的摩訶太公,因他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而得名。這個摩訶太公死後葬於天童寺旁的小盤山上。宗霸初在小盤山築室靜修,後遷居奉化三嶺。到他的孫子浚明,宋時任中書平章事,贈金紫光祿大夫,家世始漸顯赫。大凡修譜,列舉世系,總要找一個有來頭的祖宗頭,以示顯赫。蔣家祖宗以這個金紫光祿大夫為最顯赫了,總編纂陳布雷就托朋友沙文若、楊菊庭、朱贊卿等在寧波尋根查據,經楊菊庭多方考證,作了一篇《蓮桂坊蔣氏考》。查出蔣浚明居採蓮橋蔣家帶(帶河巷),現在寧波的白水巷還有蔣家祠堂,供奉蔣浚明牌位。蔣家的數世墳塋,則都在奉化三嶺。由此可知蔣氏一支,是從寧波分過去的。
查清了祖根後,蔣介石非常高興,於1949年農曆正月初一,派蔣經國到寧波蔣氏祠堂拜祭。同年4月中旬,蔣介石又親自帶了張群、俞濟時、蔣經國等,到寧波拜謁宗廟,還到寧波柳亭庵旁及天童小盤山祭掃了祖宗頭蔣摩訶等墳墓。數典不忘祖,在這一點上,蔣介石是有濃厚血統觀念的。他後來即使是死在台灣,也不願葬身異鄉,棺木暫厝,希望能搬回家鄉安葬。蔣介石家世,“追遠”約略如上,查近則要從他祖父蔣玉表在溪口街上開設玉泰鹽店說起。
按照溪口蔣家世系排列,蔣介石為二十八世周字輩,所以,其譜名為周泰(蔣家排行,自二十五世起以“五言四句”排輩,即:祁斯肇周國,孝友得成章,秀明啟賢達,弈世慶吉昌)。蔣介石的曾祖名祁增,字懷盛;祖父名斯千,字玉表;父名肇聰,字肅庵。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生於清朝嘉慶十九年(1814年)十一月二十日,死於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年)年十月二十四日。
蔣玉表有兄弟三人,老大叫斯生,老二叫斯水,他是老三。斯生無孫,由蔣介石的哥哥周康(介卿)承祧。蔣玉表出世,太平軍大興,正是兵荒馬亂的時代,家中生活平常。蔣玉表在晚年時,才在街上開起了玉泰鹽店,先以釀酒、賣鹽為主業,後來逐漸擴大營業範圍,兼營食米、菜餅及石灰等,主要顧主是雪竇山上的鄉村山民。蔣介石在自撰其祖父的《行略》中說:“玉表公以商業起家,而尤精於鹽務,家道以之漸亨。”由此可以看出,蔣家當時雖談不上富足,但也是小康水平,而且,這樣一種生活是從蔣玉表經商開始的。蔣玉表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而且也懂得醫道。當蔣介石七歲時,蔣玉錶帶他到法華寺禮佛。蔣介石走路不小心,失足墜谷,右額負傷,血流不止,蔣玉表親自采山藥敷治,得以止血彌合創口。回家後,他母親王氏甚至沒有發覺。蔣介石還談道:“中正幼同多疾,公常臨床診視,甚至終夜不寢,其狀類吾母王太君今日之愛育其孫緯國者,故中正之病多賴公之手而告愈,至今王太君猶屢念勿能忘。”
隨著時光的推移,玉泰鹽店後來由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接辦。肇聰名肅庵,又名明火。他經營商業,顯然比蔣玉表更為精明,把店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玉泰開設於溪口中街簟場弄口,三間店面,後設作坊,投入資本約兩三千銀圓,加上吸收存款,流動資金充足。店內有經理、賬房、夥計、學徒不足十人。作坊工人視生產情況,有多有少,都是臨時性長工,乾礱米、做酒、搬運等工作。
蔣肇聰有一個綽號“埠頭黃鱔”。他除了經商外,也常管鄉裡間的閒事。蔣介石在《行略》中寫道:“吾鄉涉訟之風較盛,凡府君所知者,無不勸諭而已之。或有不平之案,乃傾資相襄,以雪其屈辱之冤,故鄉間之為非者多所忌憚不敢肆,訟案乃日減,而交惡之風亦漸滅。”從蔣介石的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蔣介石對他的父親是很讚賞的。在他的筆下,他的父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廣施仁義於鄉里,只有優點而沒有缺陷的人。其實,透過《行略》的溢美之詞,人們不難看出,蔣父肇聰在鎮上是一個縱橫鄉里的訟師。蔣介石還說:“錦溪之右有廟社名武山,鄉賢碩耆同聲舉公為之首,公不之應者三。耆紳莫能難,乃供神位於吾家之堂,不應諾還送,不得已而就其職,不數年,社產有增。”鄉間廟社首事,就是管公堂,大家一定要叫蔣肇聰來管,而且硬逼他管,其為人如何可知。肇聰生於清道光廿二年(1842年)十月八日,死於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七月五日,活了54歲。
蔣介石是個很孝順的人,他對父親總是念念不忘,每當年終歲末,他常想起九泉之下的父親。雖然他年少時,父親就不在了,但越是這樣,他越懷念父親,孝敬母親。蔣肇聰去世時,蔣介石年僅9歲,玉泰鹽店由蔣介石的哥哥蔣介卿接管。後來分家產時,這個店就分給了蔣介卿。玉泰鹽店曾兩次失火,第二次失火後,蔣介卿在妹夫宋周運的幫助下,又造起了新屋。這時的玉泰鹽店實際上只是一塊招牌,開的卻是公餘錢莊。1946年重新拆建,改成石庫牆門院落,蔣介石親自題寫了“玉泰鹽鋪原址”界石,這塊界石今天還在。
豐鎬房之命名,是把蔣介石兩個兒子的名字合起來取成的。蔣經國字建豐,蔣緯國字建鎬,故名之日豐鎬房。蔣的老家以前叫報本堂。蔣介石2歲時,因玉泰鹽店失火被焚(蔣介石於清光緒十三年農曆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玉泰鹽店樓上,他的祖父替他取名瑞元),肇聰乃搬到報本堂西廂房居住。老屋於蔣介石發跡後拆建,已完全改變了面目。蔣母王氏搬到報本堂後,於1890年生女瑞蓮,1894年生子瑞青。1895年肇聰死,18964年蔣介卿、蔣介石兄弟分家產時,蔣介卿居東廂,王氏帶著介石兄弟等居西廂。1898年蔣介石之弟瑞青死,年僅4歲,以後蔣介石為他陰配,並由蔣經國兼祧其後。
蔣介石童年時代,在這個老家玩耍、讀書。12歲跟隨母親朝拜天童、育王兩寺,也隨母親幹些活,採桑灌園。15歲與岩頭村毛福梅結婚,毛氏比他年長5歲。1910年3月18日毛氏生子經國。蔣介石發跡後,在外與姚冶誠、陳潔如同居。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與毛氏辦了離婚手續,表面上說毛氏已於民國十年出為其母王氏義女,實際上毛氏仍為豐鎬房主婦。蔣經國於1925年赴俄留學,1937年春才偕妻兒回國。1939年12月12日毛氏在日機轟炸下遇難。凡此種種,足見世事滄桑,豐鎬房內,多有悲歡離合之事。而今報本堂空有一副蔣介石於抗戰勝利後回鄉時自撰並親筆書寫的對聯:“報本尊親是為至德安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卻不見孝子順孫前來供奉,不能不使人感慨系之。正所謂:孝子順孫今何在,此地空餘報本堂。
這就是蔣介石的家世背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之所以有後來,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世背景、親職教育及人際環境有關。雖然從根本上說,亂世出英雄,時世造人傑,但從蔣介石後來的所作所為表明,他的人格、他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祖輩的痕跡。
吳興――一個魅力無窮的地方
應當說,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倆是國民黨內頗有權勢的人物,以二陳為代表的陳氏家族與蔣氏家族、宋氏家族、孔氏家族並稱四大家族,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可算得上風雲一時。1944年5月,美國《時代》刊登了一篇文章,文中曾這樣描寫二陳兄弟的權勢:如今,一個腐敗的政治派別控制著國民黨。它既有坦慕尼大廳(紐約民主黨總部所在地)的一些最惡劣的特點,又有西班牙宗教法庭的一些最惡劣特點。沉默寡言、神秘莫測的兄弟倆陳立夫和陳果夫,實際上通過恩賜、秘密警察、間諜活動和行政權力控制著全國的思想。重慶的所有外國人都把他們倆稱為“CC'’派。哥哥陳果夫,幾乎完全控制著通天的大門,送蔣委員長的檔案和備忘錄等都要通過他轉交。
連外國都如此關注陳果夫、陳立夫,可以想見他們的影響有多大。在國民黨內,陳果夫、陳立夫的地位更是高不可攀。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與陳家勢力抗衡,“蔣家天下陳家黨”就是對陳果夫、陳立夫地位及其權勢的經典概括。如此顯赫的權勢,按照過去迷信的說法,一個家族如能興旺發達,一定是家裡占了塊風水寶地。這種說法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已屬迷信之談。但陳氏家族之所以興盛確也和老家吳興這塊寶地有一定的關係。所以,要研究陳果夫、陳立夫與蔣介石的關係,就有必要先來看看二陳最初生長的那塊土地――吳興。
吳興地處浙江北部,離人間天堂杭州不過一百公里,是個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之地。遠古時,這裡相傳為反抗大禹的防風氏之國。戰國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在此修建菰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遷徙越人於此,建烏程縣。三國時,吳國置吳興郡。在以後漫長的年代裡,名稱又幾經改動。民國時正式改稱吳興縣,也就是今天的湖州市。應當說,吳興確是塊風水寶地。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水上風帆點點,兩岸田疇交錯。在吳興登高遠眺,南有莫乾山和天目山,巍峨挺拔、雲霧縹緲;北有太湖水,煙波浩渺,水天一色。近處有卞、毗、峴、蜀四山環拱,河溪縱橫。倚山近湖,山圍水貫,恰似一幅淡雅幽靜的山水畫!難怪元朝大書畫家面對如此美景,曾揮筆讚嘆:“蒼峰北峙,群山西迤,雙溪夾流,泓亭皎澈,山川映發,沖和攸集,星乎列斗,勢雄乎楚雄。”
吳興除了山水秀美之外,這裡的物產也很豐富。其中尤以絲綢和湖筆最出名,自古以來,這裡就有“絲綢之府”的美譽,而湖筆則馳名天下,成為文房四寶中的上品。
人們常說“人傑地靈”, “人傑”往往與“地靈”連在一起。吳興地靈,人亦傑矣。浙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十分有名的地區之一,當年江浙的愛國志士都把這裡稱之為“中國文明之製造廠”或“文明中心點”。在這塊土地上,產生了許多有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
吳興雖是浙江的一個小縣,歷代也是人才輩出,在近現代史上,它產生了國民黨的一批重要的黨政官員。如,張靜江,早年在歐洲經商,回國後參加中華革命黨,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驊,早年留學德國,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戴季陶,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機要秘書十多年,後成了蔣介石的謀士,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宣傳部長、國民黨政府委員、考試院長。錢新之,長期從事金融業,歷任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上海銀行公會會長,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行聯合準備庫主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次長,交通銀行董事長。徐恩曾,最初留學美國,回國後歷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科長,中統局副局長、局長。
應當說,一個小小的縣裡幾乎同時出了這么多國民黨大員,這在當時家鄉人的眼裡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一方面,老人們常念叨起祖輩的業績,講著吳興歷史上那些動人的故事,這對陳果夫、陳立夫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吳興出了這么多的國民黨黨政要員,對於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來說,也是極為有益的。因為他倆可以憑藉老鄉關係而拉幫結派。二陳控制的“CC”勢力,中統有許多骨幹成員就是吳興人。
但不能否認,二陳之所以權傾一朝,又是與他們父輩的業績密切相關。據資料介紹,吳興陳氏,相傳遠祖為上古時的大聖人虞舜。後來有個叫陳邦德的,遷居歸安縣東林山,距湖州府城東南五十里,這就是湖州陳氏東林支始祖。傳到第十七世陳應恪(字敬山),遷居湖州府城內,住在學前街的谷詒堂。湖州這個地方盛產蠶絲,陳家主要經營絲綢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第二十三世陳豐,陳家逐漸發達起來,慢慢成為當地的望族。《湖州府志・孝義傳》稱讚陳氏“以孝義受欽於鄉里”。第二十四世陳絢,因為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湖州府曾贈以“矜式鄉間”的匾額。
但好景不長,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迅速影響到江浙一帶。在太平天國革命的衝擊下,身為當地富豪的陳家家道中落。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了。第二十五世陳延佑為了使陳家擺脫困境,重振當年雄風,便努力經商。陳延佑為人勤儉謙和,生意蒸蒸日上。沒過多長時間,家道復興如初,又成吳興望族。陳延佑生有三個兒子,長子陳其業。字勤士:次子陳其美,字英士;季子陳其采,字藹士。陳其業就是陳果夫、陳立夫的父親。
不能不說說父親
對於陳果夫、陳立夫來說,他們的父親陳其業對兄弟倆的影響是很大的,在他們看來,父親陳其業是個非常能幹的文化人。陳其業生於1870年。他的母親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對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緊。在母親的啟蒙下,少年陳其業即顯示出人才華,在學校很有聲名。在那個時代,讀書――科舉――做官,是一般富家子弟尋求的出路,光宗耀祖的門徑。陳其業最初走的也是這條路。他人私塾,熟讀“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一直上到府學,每月領取府衙所給的四兩銀子。陳其業本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但在上了府學之後,他耳聞目睹了清廷的腐敗,再也不願讀書做官了。因為,在陳其業看來,大清江山遲早要敗在這些貧官之手,與其到清廷之中去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官,倒不如實實在在地做一點事情,這樣,對國家、對民族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