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教育經歷1978.3-1982.1: 華中理工大學 光學工程系 學士
1985.9-1988.5: 北京理工大學 光學工程系 碩士
1989.12-1992.4: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電子工程系 碩士
1992-1994年,加拿大Aroura Instrument Ltd.公司擔任光電工程師;
1994-1997年,加拿大Pthalo System Ltd.公司擔任技術總監;
1997年至今,加拿大Brighten Optics Ltd.公司擔任總經理;
2005年至今,北京市加華博來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2008年至今,E-Shade LTd.公司擔任總經理;
2010年至今,無錫明博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2011年至今,北京明松博來科技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1992-1997之間,在加拿大期間先後就職於Aroura Instrument Ltd.與Pthalo System Ltd.公司,在紐約的一次大型展覽會上,陳明徹和柯達研發的產品同場“競技”,不僅在體積上優於對手,而且在“光學效果”和“機械精度”兩項指標上,PthaloSystem也完勝柯達。從精通到一流,陳明徹用產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1997年創辦Brighten Optics Ltd.(BO)公司,組建了一支由十多位技術專家和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覆蓋光學、機械、電子、物理、化學、計算機軟硬體、自動控制等多個領域,在高新光電產品、高端雷射產品和光學零件的國際銷售方面卓有成效,在北美相關領域頗有名氣。該公司是加拿大政府工業博士後工作站,每年都獲得加拿大政府的資金支持(IRAP/SR&ED/IRDF基金等),並與加拿大國家實驗室聯合申請加拿大政府基金支持的研發項目。開發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光電領域技術成果,擁有3項國際發明專利。
積累了20多年光電產品的研發經驗,帶領團隊在紅外氣體感測器、光纖溫度感測器、光纖耦合雷射器、亞微米級光電精密測量、太陽光能和太陽方位感測器以及液晶光閥控制等領域開發了多項世界一流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擁有20項國內專利,其中LED燈具、液晶太陽眼鏡和汽車液晶遮陽板等項目已經完成產品轉化,正走向市場,形成批量生產和銷售。
2005年應邀回國創立北京市加華博來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將海外留學生的科研力量引進到國內來,完成世界一流技術到國內的轉移和產品化,當時中國礦難頻發,陳明徹先生心繫礦工朋友的生命安全萌生出了研發一款攜帶型紅外線瓦斯報警器的想法,這是一個燒錢的工程,卻又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工程,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突破了技術上的難關,將想法變成了現實。
作為總經理的他全面負責公司的運營管理,積極為公司創造有利條件,制定了公司發展方向和戰略規劃,組建了研發、生產、銷售隊伍,通過市場宣傳和對外合作不斷開拓銷售市場,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為發明人,擁有20多年的光學設計經驗,畢業至今一直從事光電技術領域的產品研發。公司的許多關鍵技術創新點是首先由他提出來的。
08-09年度先後申請了20項國內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
在陳明徹的帶領下,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產品生產的運作體系,具有較強的實力為客戶提供技術諮詢、技術培訓、解決方案、售後服務等全方位、高質量的系列服務。作為這些研發生產及銷售活動的保障,公司已經建立並嚴格執行涉及研發立項、行政、人事、財務、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多項管理制度,使公司的運行有條不紊。
2011年與於義松(海歸博士)一起創辦了北京明松博來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研發、銷售壹視得汽車液晶遮陽板。
成長曆程
奔赴加拿大剛滿20歲的他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原華中工學院)光學工程系,開始了他在這個領域的探索“旅程”。“正是在大學中,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回憶那時,陳明徹滿是感慨。畢業後的陳明徹進入到中國建築科學院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師。後來,一心想在光學領域有所突破的他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系,讀研究生。
1988年畢業後的陳明徹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個“拐點”。當時恰逢經濟跌宕,人心浮躁,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茫然之後,人們開始重新追逐自己的夢想。
1989年,陳明徹開始了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異國求學生涯。這次他選擇的是電子工程系的研究生。
這期間還有一段小插曲。本來陳明徹攻讀的是博士學位,一年後妻子要生小孩,經濟上的壓力使他決心改讀碩士學位。導師知道這個訊息後找到陳明徹說:“Chen,如果你改變主意,我可以資助你完成學業。”深思熟慮後的陳明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
迫使陳明徹改讀碩士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畢業後的學生在加拿大“就業難”。很多博士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到餐館等打工來維持生計。不過,相比於其他人,陳明徹更加“幸運”,還沒有畢業的陳明徹在學校就打一些“散工”,做一些設計和工程任務。在畢業半年前,就有公司決定聘用他:在實驗室做工程師。這位勤奮的中國小伙子贏得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
1992年的陳明徹在工作中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些正通過一些具體而細微的問題展現出來。在他看來,在這個世界上,能解決單一問題的人很多,可是能解決綜合問題的人卻是很少。因為這些綜合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光學、電子、工程……交叉到一起就變成了難題。幸好,陳明徹就是擅長解決“難題”的人。正是因為如此,當1994年進入PthaloSystem公司擔任光學工程師的陳明徹遇到這些挑戰的時候,充分顯示了一名專家的“氣定神閒”。
“PthaloSystem本來是一個中等規模公司,可是當我加入的時候卻只有四五個人,原因就是有一些問題不能解決,效益不好,很多人就走掉了。”陳明徹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攻克“技術難關”。
當時公司正在研發的產品是雷射讀寫印表機,其主要套用就是在好萊塢的電影后期處理上。通過對電影膠片的雷射掃描,通過剪輯、編排後將雷射寫回到膠片上去。在技術上當時這是“最尖端”的產品,世界上除了PthaloSystem也僅僅有柯達一家公司在同步研發。
經過兩年的努力,產品問世。在紐約的一次大型展覽會上,陳明徹和柯達研發的產品同場“競技”,不僅在體積上優於對手,而且在“光學效果”和“機械精度”兩項指標上,PthaloSystem也位居第一。
從精通到一流,陳明徹用產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然而,技術和商業有時候並不能成比例。因為老闆商業運作上的失誤,即便擁有一流的產品,PthaloSystem也無法逃脫倒閉的命運。
1997年,陳明徹離開PthaloSystem公司。
下一步,又是他生命中的一個“拐點”:再就業還是創業?這是陳明徹遇到的又一個問題。
“當時光電領域的人才奇缺,我試著拿自己的簡歷去過一些大公司找工作,問有沒有經理級別的職位空缺,他們說你來吧,即便沒有這個職位我們也設定一個給您。”陳明徹沒有輕易選擇,因為他在其中看到了創業的機會。
“既然有機會,乾脆自己創業吧。”和妻子商量後,陳明徹決定自己嘗試一下。於是在1997年12月,他註冊了BrightenOptics公司,自己擔任總經理。
很多創業者的“第一次”往往是以失敗而告終,然後通過積蓄經驗、總結教訓而抵達成功的彼岸。時年40歲的陳明徹“第一次創業”卻是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故事開始。
“創辦BrightenOptics後,我先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培訓班,學習諸如商標、法律、市場、行銷等方面的課程,半年後才正式運作公司。”當時,陳明徹公司的主營項目是光學產品的開發和銷售,“這其中包括光學零件、製版鏡頭、複印機鏡頭等光學產品,在美國、歐洲、日本接到項目,通過設計後到內地生產,最後在溫哥華組裝。”在陳明徹看來,自己那時候是“趕上了好時候”,在1998年時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而等到了1999年就開始賺錢,項目多得做不過來,那時候是賣方市場,年收入已經達到幾十萬美元。
“成功的原因就是在於別人做不了的我們做,別人不想做的我們也做。”陳明徹一語道破,“當時我們服務的客戶主要是矽谷的大中型公司,這其中包括柯達和3M。”
小試牛刀便大獲全勝的陳明徹在2002年增加研發力度,在光通訊領域拓寬視野,開始自主研發Led照明、紅外瓦斯報警探頭、高端雷射器、智慧型液晶遮陽鏡等科研項目。而這也為他回歸中關村埋下了伏筆。
2002年10月,陳明徹接到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回中關村參觀。“當時很驚訝,不知道他們是通過什麼渠道找到的我。那也是第一次接觸‘中關村’這個概念。”那時的情景依舊曆歷在目,“年底,我就和其他留學生一起參觀了中關村園區,並且在世紀金源酒店聽到了夏穎奇主任的演講。”
不知道還有多少如今在中關村創業的“海歸”像陳明徹一樣受到了夏主任演講的鼓舞,他說:“夏主任的演講很動人,聽完後熱血沸騰,感覺祖國在召喚我們回來了,我們義不容辭。”據說,當時夏穎奇主任重點講了兩條,一是中國需要留學生回來搞建設,第二是留學生來到中關村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陳明徹看來,自己選擇回歸中關村的原因很簡單:“我研究生畢業後就出國,沒有為國家做任何貢獻,而自己現在在這個領域內所受到的專業教育都是來自國內的學習,我對這片土地有太多的責任感和愧疚感,回到中國,來到中關村,是我必然的選擇。”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陳明徹開始在2003年找項目,希望能夠將自己在加拿大BrightenOptics公司任工程師時研發的一些國際一流的產品,帶回到中國。陳明徹覺得自己是時代的幸運者之一,在收穫成功的同時,他也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使得陳明徹要在國內這片熱土上耕耘播種。
中國礦難頻發和傷亡人數驚人一度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問題。如何加以規避和改善?陳明徹把關注的眼光投入到煤礦的“瓦斯報警系統”上。
“傳統的報警系統是探頭靠燃燒催化劑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技術已經過時了。當然,催化劑遇到瓦斯電阻改變,可以通過變化測出瓦斯來,可是,這不僅僅是對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氣體也會誤報。另一點,總有氣體反應就會使得報警器鈍化,真正有危險氣體的時候就不反應了。加上這種報警器維護起來很麻煩,所以一些工人就不使用這種報警器。”
在這之後的幾年時間中,陳明徹和他的團隊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做了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就是研製“紅外瓦斯探頭”,“紅外瓦斯報警器的原理是分子吸收光譜的反應。每一種物質吸收光譜是唯一和不重合的,對應譜線也是唯一的,所以對其他不會誤報。”陳明徹對這款產品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可是在研發階段,這是一件“燒錢”的事情,短期內肯定不能賺錢,長期看又不知道燒錢到什麼時候在旁人看來很傻的舉動卻有著“海歸”濃濃的情懷:在市場化浪潮洶湧、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用知識賺到一些錢不難,可是要做一件不易賺錢卻有意義的事情卻實屬不易。可是在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就有這么一批人,他們在取得事業的成功後,將精力和財富投入到這樣的事業當中。他們不為名、不圖利,有的是一顆熱忱愛國的赤子之心。
研發“紅外瓦斯探頭”的故事說來話長。故事的起篇始於2003年,在戴素蘭博士領導的應天星科技有限公司,陳明徹是五位核心成員之一,當初“應天星”創立的宗旨就是“用人類自身創造的財富——高新技術改善工人的勞動環境,造福廣大的基層勞動者”。他們以解決中國煤礦安全生產為己任,集結了國內外11位專家集體攻關,奠定了項目的基礎和方向,那就是“拾遺補缺”,專攻國內無人問津卻又是行業最為關鍵的技術——“紅外瓦斯探頭”上。從北美到中關村,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開始了在這一領域內的探索。這是紅外瓦斯探頭研究的第一輪“衝擊波”,不僅進行了原始的可行性研究和產品定位,還為這個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3月,“應天星”榮獲中關村管委會10萬元的創業基金。往事歷歷,猶如昨日。
之後的兩年,陳明徹和妻子黃曉敏創建的加華博來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落戶北京理工留學人員創業園,同時在加拿大BrightenOptics公司的實驗室里,來自美國、加拿大的20餘位業內一流的高級工程師,夜以繼日地為“紅外瓦斯探頭”項目辛勤耕耘,這其中不僅有紅外接收器專家、紅外氣體吸收光譜專家、光學感測器專家、光學設計專家、弱信號處理專家、精密儀器機械結構專家、實驗物理專家、數位訊號處理器專家,還包括許多海外留學生。他們說:“既然是為了解決中國煤礦的安全問題,我們責無旁貸。”粗略算來,參加這個項目的人數超過40人,涉及物理、化學、光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等領域。這個實驗室從加拿大每年領取的幾十萬美金經費大部分都投入到這個項目中,不僅如此,陳明徹還把BrightenOptics公司在雷射、LED、光學系統的收益全部投入進來,購買大量貴重元器件、添置實驗室設備……加上第一輪的“衝擊波”,“紅外瓦斯探頭”這個項目前後投入的研發經費不低於200萬美元。
如今,在BrightenOptics的實驗室,“紅外瓦斯報警器探頭”已經研製成功。陳明徹不居功,他說自己僅僅是做了一點工作,真正的幕後英雄是那些為了這個項目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卻有著同樣的赤誠之心,不計較利益得失,不吝嗇時間金錢,為了項目成功,他們全力無私付出。同時,在這三輪“衝擊波”中,中關村管委會給予的支持和關懷,也讓陳明徹念念不忘。
這時候的陳明徹正致力於集結力量,組織第三次“衝擊波”,即融資進來,組織大批量的生產,將加拿大的實驗室移到中國來,培養出本土的技術團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可是務實的陳明徹卻將目光注視遠方。作為維持公司資金流的另一款智慧型遮陽產品——“智慧型遮陽鏡”和“汽車液晶遮陽板”,這兩款產品剛一上市,便轟動全國。這兩個產品的亮點就在於將液晶片對待不同強弱光源照射時的智慧型調節變為可能,這一技術在世界尚屬首例。
為了更好的經營好智慧型遮陽產品,2011年6月,陳明徹在京成立了北京明松博來科技有限公司,專門來從事智慧型遮陽產品的研發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