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
陳慧坤(1907年6月25日-),台灣台中縣龍井鄉人,其愛好美術之因疑為其父陳清文常於其幼時臨摹芥子園自娛之故,1919年時受其級任老師陳瑞麟鼓勵,對於美術更加喜愛,1922年,進入台中一中就讀,1927年赴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1928年3月進入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學習,1930年7月返回台灣結婚,同年,其作品入選第四回台展,1931年3月自國立東京美術學校畢業,1935年其妻逝世,1939年4月再婚,1941年1月,其妻病逝,1943年10月,第三次結婚,1947年任教於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即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0年前往法國進修,1992年協同妻子、兒女前往中國的杭州、北京進行寫生旅行。
陳慧坤擅長國畫、膠彩畫與油畫,早年他的創作題多為靜物,後題材轉變為大自然,此外,他致力於中西繪畫的融合。
相關資料
陳慧坤生於台灣台中縣,1927年赴日留學。193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隨即返台。1947年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參與許多展覽,如:1970年台灣省立博物館<歐遊作品展>、1981年台灣省立博物館個展、198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八十回顧展>、199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九十回顧展>等。
1960年晚秋,54歲的陳慧坤啟程飛往法國巴黎,展開為期一年的西方現代畫派研習之旅。沿著塞納河支流一路到巴黎左岸寫生作畫,借著畫冊與筆記本的對照和記錄,大量吸收、消化西方的藝術養分。他的畫作表現出印象派技法的意趣。
陳慧坤心儀塞尚「永恆追求」的理性作畫態度,認為塞尚的畫面和筆觸,並非機械的組織,而是企圖以悟性及透視,創造出一種內在的韻律。這幅1961年創作的油彩《塞納河畔》,正是陳慧坤「走進美術史」的代表作。
水平線的藍天,高聳的尖塔,對映波光粼粼的河面,動靜相持,構圖平穩安定。鱗次櫛比的建築,結構有力色彩繽紛,表現出印象派空間感和色彩的遠近。尤其出色的是水倒影的趣味性和色彩層次。細細品賞,你會發現一道白光自粼粼畫布上直射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