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性中

陳性中

陳性中,字季甫,號桂峰,世居明州寧海竇岙(現屬台州市三門縣),晚年遷居水車。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元末,倭寇猖獗,屢犯濱海,殺官劫庫,侵擾居民,官兵不能制。至正四年(1344),朝廷降旨:不論居民庶人等,凡定策出力糾眾殺倭有功者,即授千戶侯職。

主要事跡

寧海縣水車金山腳下有座紀念塔,為寧波市十大古塔之一。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系寧海縣百姓為紀念元代抗倭民族英雄陳性中而建,名曰:“鎮東”,又稱“陳性中紀念塔”,是中華民族抗擊外國侵略、不畏強暴、英勇鬥爭的見證和象徵。

鎮東塔為六角五層空心磚塔,高14米,底層每邊寬2.4米。每層腰檐有菱角牙子交相疊砌,第一層北面有拱券門一道,此外的五面及各層所有各面均有拱門式龕洞一個。塔基為條石盤築,塔體層層收縮,用青磚錯縫平砌而成。

陳性中(1277-1345),小名文三,字季甫,號桂峰,世居竇川園裡(三門縣海游鎮園裡村),有五個兒子。陳性中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十五歲就博覽群書,熟讀百家書籍,見多識廣,曾任國子監學錄(國子監是古代最高學府)。晚年棄官後攜子師道、安道從竇川園裡遷居寧海縣水車金山腳下,開墾荒山棄地,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家中每年有幾石穀子積余,就置產築室,逐漸發展為大戶人家。陳性中愛結交朋友,重義氣,為人孝友尚義,歲飢捐金平糶,以拯村民,深受百姓愛戴和稱頌,在鄉里德高望重,為當時寧海縣之表率。

陳性中在村中創建義塾,自己擔任老師。並在義塾左側建申明亭,設三教堂,每月初一、十五兩日,村中父老鄉親均聚集在此聽陳性中講解《春秋》、《論語》等修身、持家、治國之道,一時鄉間優秀人才多跟從他學習。陳公成、鄭士原和鄭士利兄弟倆就是陳性中學生中的佼佼者。

陳公成,字季鏞,詩人。天資穎異,父親早亡,與寡母相依為命,陳性中尤其器重他。除盡力施教外,還不時接濟以錢糧,以解其眉睫之急。後陳公成終成大器,進士及第後任西安耀州(今陝西耀縣)同知、濟南、濱州任同知、廣東鹽課司提舉等職。

鄭士原,字好仁,與弟士利從小情深意篤,一道在性中辦的義塾里求學。進士及第後,初任河南懷慶同知,後升湖廣按察使僉事,為官清廉,執法嚴明。著有《武昌集》數卷。其弟士利,為人耿直,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

陳公成和鄭士原兄弟都是寧海歷史上的一代精英,歷代縣誌都為他們立了傳,鄭士原兄弟的事跡還寫入《明史》。

14世紀中期,倭寇猖獗,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殺官劫庫,擄掠婦女,侵擾沿海居民,官兵也無能為力。元至正四年(1344),朝廷降旨:不論居民庶人等,凡定策出力糾眾殺倭有功者,即授千戶侯職。

寧海縣白嶠港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交通航道,寧海最早的縣治所在地,是當時三門灣海口要塞,港尾水車等村也成了倭寇擄掠重點地區,民眾深受倭亂之苦。倭寇出沒無常,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百姓遭難,叫苦連天,且倭寇來去迅捷,流動無定,等官兵趕到時,早以逃之夭夭。加上當時官府腐敗,魚肉鄉民,官匪一家,百姓深受其害。陳性中目睹慘景,義憤填膺,就自發召集村民,組織民團,製備武器,日夜防守。然而倭寇行動詭秘,猝不及防,又每每分散行動,難以於致命一擊。陳性中遂設計誘敵:先派通曉倭語之民與倭首佯裝議和,並獻以玉帛,犒勞酒食,設宴引誘倭首入村,暗中命村里壯丁執利器埋伏,伺機將倭寇擒獲。

一日,倭船數艘又侵白嶠,犯水車,在水車埠頭靠岸,陳性中和村中老人列隊到村口“迎接”。倭首初來時,頗有疑慮,但見陳性中等衣冠香燈而迎,神色鎮定自若,才欣然登岸。陳性中大辦酒席請倭寇入座,宴畢,陳性中送倭寇到船上,握手而別,並送豬、羊、雞、鴨等菜餚和生活用品,不使有絲毫驚動。過了幾日,倭寇又來到水車,陳性中和村民同樣好好招待。如此欲擒反縱,實為引誘倭寇大隊人馬,意在一舉全殲。此後,性中又吩咐鄰村居民如例宴請。幾次宴請之後,倭寇已無戒備,每請必到,完全失去了警惕和戒備。陳性中見時機成熟,於是,密令各村俱於九月初七(元至正元年,公元1336年)統一行動,再次設宴誘敵,在酒食之中,暗下毒藥。陳性中親自出面請倭首到自己家中,為了生擒活捉倭首,故意在宴食之中,不放毒砒。這天,倭首統領大隊人馬前往各村赴宴,陳性中亦盛情款待倭首。等倭首酒酣飯飽,脫衣解甲之際,性中驟然離座,早以埋伏在周圍的民團合力將倭首一舉擒獲,囚以鳴官,得到縣令嘉功。其餘倭寇,為性中第四子陳師道率領村團一一除戮。同日,各村俱報倭寇被殲訊息。一時間,寧海附近倭亂盡息,倭寇再也不敢來寧海一帶騷擾,陳性中亦以智勇膽識聞名於邑中。

陳性中淡泊名利,不屑於進取功名,雖有功於鄉里,亦不願邀獎。以扶危濟困,辦學教書,培養人才,振興鄉里為己任。晚年以讀書寫詩為娛,自題堂匾“芳蘭堂”,邑人稱頌其為“俊傑驅夷”,著有《紀居行願集》數卷。至正十年(1350),縣吏上奏陳性中抗倭事跡,朝廷授其子陳師道為千戶侯一職。乾隆八年(1743),知縣梁永寧請祀鄉賢,獲準。

陳性中率領村民抵禦外敵入侵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而榮入鄉賢,名載史冊,其抗倭保家衛國之舉,永遠值得後人敬仰和懷念,事跡入編《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歷代府、縣誌均有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