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作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貼身警衛,陳子平親身經歷了軍閥混戰、外敵入侵、解放戰爭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見證了中國革命從小到大以及胡宗南在西北成長、衰亡的全過程。在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四方面軍長征的圍剿軍事行動中,他無功而返;在慘烈的抗日戰爭中他出生入死,陪護胡宗南轉戰淞滬、武漢、河南、徐州等地,誓死保衛胡長官安全,屢建奇功;在中國革命處於重大歷史性轉折關頭,他棄暗投明,加入革命陣營,孤身潛入武都敵占區,策反國民黨將領,推動武都、西固和平解放進程。他的曲折反覆的傳奇人生濃縮了舊中國風雨變遷和新中國建設發展的全部內容。
苦難童年
公元1917年(民國6年),飽經滄桑的中國積貧積弱,關中一帶連年大旱,陝甘川交界的武都城鄉人民流離失所,地痞、乞丐、土匪充斥街頭,回軍、川軍、中央軍你來我往,武都人民戶戶征壯丁,月月攤軍糧,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躲居山林。陳子平就在此時出生在武都兩水南岸半山一個貧苦農民家裡。
陳子平8歲那年的三個月時間,母親服毒身亡,爺爺、奶奶也因貧病交加相繼去世,父親就將小女兒送給親戚,將陳子平賣給蒲池張莊一王姓人家,不久弟弟也來到子平身邊。三年後的一天,陳子平兄弟二人放羊時突遭狼群襲擊,豺狼吃掉五隻羊,陳子平兄弟倆雖奮力自保而僥倖逃脫,但恐遭東家責難,便星夜逃回土門埡老家,回村才發現房屋、財產早被父親典當一空,父親亦不知去向,兄弟二人饑寒交迫,孤苦伶仃,掙扎在苦難的邊沿。
投軍謀生
1932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張國燾、李先念、徐向前部在川北一帶活動,為防紅軍北上,國民黨軍胡宗南率第一師進駐天水,防守隴南各縣和四川廣元一帶。15歲的陳子平進城尋父未果,卻聽聞胡部二旅六團李雲章部在武都囤糧招兵,走投無路的陳子平決心當兵吃糧,謀求生路,他回村後約同好友陳召召一同進城應徵,竟順利入伍。這批新兵共300人,在武都集訓了3個月即開赴天水,出發前陳父方才露面,小小年紀的陳子平懷著幽怨的心情與父親揮手而別。
新兵到了天水,陳子平被編入童子軍留駐天水南門外集訓,軍事教官孫仁山(後任胡宗南長官司令部軍法處長)特別喜歡陳子平。因童子軍大多家庭出身貧寒,珍惜行伍機會,社會背景單純,各人勤操苦練,經過三年錘鍊,18歲的陳子平憑著過硬的射擊本領、敏捷的身手和忠厚的為人,幸運選入師部副官處警衛隊,擔任胡宗南隨從警衛,專事長官內務衛生、生活物品,整理衣物用具,兼任傳令、安全、警戒工作,由於踏實肯乾,聰明伶俐,深得胡宗南喜愛,長期負責照料胡的生活。
圍剿紅軍
1935年2月,胡宗南第一師編為剿匪第三路第二縱隊(後改為第一路軍笫二縱隊),胡宗南任縱隊司令,率部赴徽縣、略陽、陽平關、碧口、青川、平武、松潘一線阻截長征北上的紅一方面軍,尋找紅軍主力決戰。在這次重要的軍事行動中,年輕的陳子平一路擔負胡宗南飲食起居和武裝警衛。6月,胡宗南師部駐紮松潘,步沖三團胡壽先部擔任警戒,另一步沖營李日基部駐紮毛爾蓋喇嘛寺,遭紅軍突然包圍,幾乎全營覆沒,所部步沖二團與紅軍在松潘、臘子口、包座一帶作戰,又遭張國燾部有力反擊,損失過半,胡長官及警衛隨從人員也曾受困於紅軍包圍,其餘部隊因長途奔襲亦減員頗多,每連士兵由出發時的100多人減至20——30人,因前哨部隊遭紅軍突襲,師部暴露,陳子平與其他警衛隨從數百人簇擁胡宗南沿南坪——尕河壩一線撤至沙灣(今宕昌縣沙灣鎮),在此休整一周即開赴天水武山整訓。這次圍剿行動之艱苦,環境之險惡以及部隊給養之困難給陳子平留下難忘記憶,他因此常常感嘆紅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1936年4月,陳子平所在部隊被正式列為第一軍,胡宗南親任軍長,警衛隊、長官司令部秘書室均遷至西安大、小雁塔,胡宗南分住西安東倉門一號和漢下馬陵“官邸”,“侍衛隊”隊部營舍以及長官部秘書室都設在東倉門城根處的效忠里。胡宗南侍衛隊的編制,共有兩個武裝排,一個便衣排,這些警衛的年齡、長相、裝束與胡相似,陳子平作為專事胡長官生活內務的特務長,在青龍嶺和副官處同時領餉。在以後抗戰期間,因物資緊缺,胡長官個人的許多必需品(包括內衣、美式左輪手槍等)都是戴笠從重慶捎來,由西安軍統轉交胡本人,而胡則將這些物品交給陳子平代為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