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陳埭鎮轄有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鎮辦農場。行政村及其自然村名稱:—南霞美村:南霞美;梧埭村:梧埭、金溝、曾厝、南湖、南店;宮口村:宮口、義美、潭頭;桂林村:桂林;坊腳村:坊腳、溝西;西霞美村:西霞美;—江頭村:江頭、土頭;溪邊村:溪邊;岸兜村:岸兜;鵬頭村:鵬頭;西坂村:西坂;花廳口村:花廳口;—蘇厝村:蘇厝、前溝、黃厝、橫坂頭、普益、湖厝、普頭、埕尾;湖中村:湖中、地頂、蘇埭;橫坂村:橫坂許、橫坂林;涵口村:涵口、下埭、橋北;大鄉村:大鄉;—涵埭村:洋埭李、土圍;洋埭村:洋埭林、大東、下海;霞村村:霞村;庵上村:庵上;海尾村:海尾、大州;仙石村:仙石;高坑村:高坑、柯嶺。
居委會名稱:四境居委會。鎮辦農場名稱:陳埭農場
歷史沿革
陳埭古為海灘。五代時,南唐觀察使陳洪進率軍民沿江圍海築埭,故名為陳埭,俗稱陳江。初為軍屯,宋後為陳、倪、周、謝諸姓聚居地,屬永寧鄉永福里,元明清屬二十七都,民國31年為三聯鄉。1950-1957年先後屬五區、涵坂區、七區、池店區。元代,泉州海外貿易興盛,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元明易代時,由於民族矛盾,丁氏先民避居陳埭,逐步發展成為號稱“萬人丁”的陳埭回族。1961年6月,蘇厝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撤銷,成立陳埭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駐地陳埭四境;1969年7月,成立陳埭人民公社革委會;1980年11月,陳埭人民公社革委會改稱為陳埭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陳埭公社改為鎮建制,設立陳埭鎮人民政府;至1985年12月,陳埭鎮共轄27個村(居);至2000年12月,又增加了西霞美、霞村2個村,共28個村(居)及1個農場;至2003年11月,陳埭鎮共轄25個村(居),因市區行政區劃調整設立街道辦事處,雙溝、溝頭和赤西3個村併入梅嶺街道辦事處。
基礎設施
供水:陳埭現有2個水廠,日產自來水3萬噸。第一自來水通過上移取水口,實行引青(陽)入陳(埭)工程,向市自來水公司購進水源,有效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水質;第二水廠投資200萬元進行水改,改善人民民眾供水需求。供 電:建成江頭和高坑2個11萬伏輸變電站,溝頭變電站、岸兜變電站建設正在順利進行,預計明年5月份可實現供電。通 訊:擁有2個程控電話模組局,其中洋埭模組局是全省第一個村級模組局,電話裝機總量和行動電話用戶位居前茅,網際網路技術廣泛套用。
交通:鎮區公路四通八達,陳青公路、七一公路貫穿境內,陳泉公路北接泉州刺桐大橋,七一南路南連石獅。陳泉七一公路納入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內線,全線11.72公里,工程總投資1.23億元,累計完成投資6750萬元。鵬青路現已完成圖紙設計和部分房屋拆遷,其規劃設計方案正在做進一步論證和最佳化。
工業園區:第一工業區內18家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其第二期擴建工作正在進行。第二工業區正加快建設,首期征地及招商引資基本完成,登記入區企業18家、投資4億多元,其第二期土地徵用手續正抓緊辦理當中。第三工業區已完成總體規劃和土地控制,正在協商征地事宜。
鞋業市場:陳埭鞋類產品以“優”和“全”的優勢,吸引了大批客商紛至沓來。目前,陳埭已形成二橫三縱的鞋類原輔材料專業市場,市場總占地面積90畝,長達數公里,設有營業性店鋪590間,年成交額高達20多億元。集鞋產品、鞋類原輔材料、鞋業機械及相關產品貿易集散市場—中國(晉江)鞋業城已完成規劃設計和招商工作,並已投入建設資金3千萬元,完成三通一平及部分基礎建設工程。勞動力服務中心:奉行“快捷、優質、高效”服務宗旨的陳埭勞動力服務中心,已完成拆遷、征地、奠基,正抓緊規劃設計和建設。建成後的服務中心將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前培訓、法律諮詢、權益維護等“一站式”服務,並將成為晉江乃至泉州地區最具規模的鎮級勞動力專業市場。
城鎮規劃
抓緊鎮區規劃修編。主動迎接大泉州和晉江市區輻射,把陳埭納入晉江市區規劃、建設和管理中,著力規劃建設和經營現代化城鎮。目前,市政府已同意將陳埭納入市區規劃中,陳埭作為獨立區域正在規劃修編。完善基礎網路規劃。加強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環保、防災等六大網路建設。尤其是交通網路建設,徹底緩解交通擁擠無序現象。完善鎮區功能。做好文化、體育公共事業建設規劃,為民眾提供休閒、娛樂、健身的生活場所設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大城鎮管理力度。規範湖光路、陳青路、陳泉路、七一路廣告牌,對戶外廣告的分布密度、設定面積、設定高度統一規劃;加強道路暢通工程和示範街建設;加強各主幹道的環境衛生管理,杜絕沿途亂擺攤設點、店外店占道經營、亂占道現象;實施鎮區亮化、綠化、環衛三大工程,逐步根治髒、亂、差現象,塑造陳埭良好形象。社會事業
計生國策常抓不懈,基本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計生指標,多次榮獲全市計生年度綜合考評前茅,鎮計生協會被評為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教育工作紮實推進,全鎮23所國小已投入128萬元,基本完成“十配套”建設,部分國小建成校園區域網路和較規範的電子軟體備課室,率先跨入現代化教育先進校行列,榮獲泉州市國小“十配套”達標鄉鎮。國小校舍危改工作進展順利,四所國小危房全部撤離、封閉停用;文體事業欣欣向榮,農村文體活動積極開展,老年人、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蓬勃。鎮政府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泉州市文化先進鄉鎮”稱號。重視衛生預防和保健工作,每年組織開展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及除四害活動,並建立和擴大洋埭衛生分院。同時,把防抗“非典”與開展愛國衛生、打擊非法游醫、流動人口管理等有機結合,做到思想認識、工作機制、宣傳培訓、防抗措施“四到位”,奪取了防治非典鬥爭的勝利,確保了公共安全;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覆蓋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扶貧濟困社會救助網路,開展多層次的救濟、互助、優撫、醫療幫扶工作,鎮財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民政救濟和社會保障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由662人擴大到763人。同時,積極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全鎮為市慈善總會募得慈善款約1500萬元;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組織“樹現代觀念、建現代城市、做現代人”活動,重新修訂殯葬改革、婚事新辦等條規,充實細化《關於鞏固殯改成果,全面清理推進喪事簡辦的實施細則》,組織“爭當移風易俗模範”簽名活動,大力倡導村民去舊風、除陋習,樹現代人觀念、做現代人,扼制封建陋習回潮反彈的勢頭。
宗教信仰
陳埭回族社區,位於泉州灣南畔、陳埭鎮中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素有“魚米之鄉”之譽。區域面積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6公里,耕地面積8400多畝,有江頭、岸兜、溪邊、西坂、坪頭、四境、花廳口等七個行政村,現有人口22188人,占全鎮人口的30.68%,是福建省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元代,泉州海外貿易興盛,開闢了一條梯航萬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陳埭回族是丁氏先民徙居陳埭後才形成發展起來的。來自阿拉伯丁氏先民“貨賈於閩泉”並“卜居泉南”。丁氏一世祖丁謹,字慎思、號節齋,於元時入泉經商,居於泉州文山里,至三世丁夔在元、明易代時,因戰亂舉家避居陳埭。在丁夔四子中,能遵“遺命”而實現其宿願的只有次子丁善,字彥仁、號仁庵,“為人倜儻志大,以才略雄於里中”為後世子孫尊為“光前裕後之列祖”。“生齒日繁,族日以大”。逐漸發展成為號稱“萬人丁”的陳埭回族。陳埭回族的形成與發展史不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戰天鬥地,與海爭田的生動記載,也是回漢民族和睦團結,齊心協力,並肩戰鬥,共同發展、繁榮的歷史寫照。陳埭回族社區所保留的史跡,尤其是興旺發達的回族社區景象,印證了昔日“梯航萬國”的丁氏後裔文明、智慧和創造力。
長期以來,陳埭回民一直奉行著“種德行善,濟世利人,和睦鄰里,團結鄉人”的信條,與當地漢族同胞共存共榮,植業陳江,拓域開疆,合力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陳埭丁氏回族更是和當地漢族同胞以“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大膽探索、艱苦創業、建設家園,走出了一條“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使陳埭回族社區從閉塞走向暢達,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荒蕪走向繁華,為閩南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3年陳埭回族社區工農業總產值58.89億元,比2000年31.08億元,增長89.5%,占全鎮的54.3%。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有55家,產值共為40.37億元,上億元的企業有12家,產值共為25.87億元。上交國家稅收3.06億元,比2000年9850萬元增長211%,占全鎮的59%。三興公司、宏偉公司、安踏公司、國輝公司等4家企業年納稅額均超過500萬元。出口交貨值27.5億元,比2000年16.7億元,增長64.7%,占全鎮的59.8%。
名勝古蹟
主要名勝古蹟有丁氏祠堂、陳翁橋、吟嘯橋和適南亭等。陳埭丁氏宗祠:陳埭丁氏宗祠創立至今已近六個世紀,其間世事多變,但在全體族人的精心維護下一直保存了下來,1991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曾對宗祠進行全面的整修,“規模結構,悉依舊制,而建築風貌,煥然一新”。丁氏宗祠已成為表現陳埭丁氏宗族凝聚力的標誌性建築。
陳埭回族史館:1985年,在丁氏宗祠內開闢的“陳埭回族史館”經過兩次更新、充實和改版。陳列館通過博物館特殊的語言形式,教育了丁氏後裔,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同時,擁有不可多得的學術價值,展示了陳埭丁氏作為民族融合的豐富內含和深遠意義。
晉江陳埭民族中學創辦於1965年,現為集國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專於一體的民族綜合完全中學。為全國民族中學教育協會理事校、全國民族中學示範校、福建省重點中學三級達標校。學校被全國民族中學教育協會授予“民族之光”稱號,評為“福建省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先進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