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震

陳嘉震

陳嘉震(1913-2003),航海學家,教育家。長期從事航海教育和航海科學研究,特別在航海天文學研究方面,他發表的《航用天體高度方位表》和《天體高度方點陣圖》屬國內首創,經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校實踐驗證,該成果具有能解決艦船快速定位和提高準確度的優點,受到國內廣泛的採用和歡迎。在學校教學工作中,重視基礎理論教育,治學嚴謹,培養了大批海運科技人才,為發展我國的航海高等教育和航海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26年8月-1929年10月 福州青年會中學肄業。

1930年3月-1934年12月 福州馬尾海軍學校航海科畢業。

1935年1月-1935年6月 南京海軍水魚雷營艦課肄業。

1935年8月-1938年11月 英國皇家海軍航海專修學院畢業。

1939年1月-1940年8月 長江海軍布雷游擊隊隊副。

1940年9月-1943年8月 長江海軍要塞一九總台台員。

1943年8月-1946年7月 桐梓海軍學校航海教官、學監。

1946年7月-1949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學航務管理系教授,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航海科教授。

1949年8月-1953年4月 上海航務學院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

1953年5月-1958年12月 大連海運學院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

1959年1月-1964年2月 上海海運學院教授、系主任、副教務長。

1964年3月-1981年8月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1981年8月-1983年12月 上海海運學院教授、院長。

1984年1月- 2003年上海海運學院教授、顧問。

人物經歷

考入海軍學校

陳嘉震,原名家振,字植澤,1913年2月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5歲喪母,11歲喪父,靠族親接濟,就讀於福州市英華書院、漢英中學、青年會中學等學校。1929年秋讀至高中三年級,經濟愈益困難,適聞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所屬福州馬尾海軍學校向全國招生,他懷著建設海軍、報效祖國的理想,於1930年春,前往南京海軍部參加考試。當時全國包括海外華僑報考的考生共數百人,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和學科測試,他以優秀成績被錄取,全部錄取的學生共100名,他名列第十。再經3個月甄別學習,他作為32名正式錄取生之一編入第五屆航海班學習。1934年12月經畢業考試及格的30名被送往南京水魚雷營學習艦課及海戰等軍事專業課程。開課不久,1935年6月突奉海軍部長陳紹寬命令:第五屆航海班畢業考試名列前8名的學生立即到上海候船,前往英國皇家海軍深造。陳嘉震亦在其中。

參加抗日救國

1935年8月抵達英國倫敦,到一艘皇家海軍巡洋艦進行航行練習,邊上課、邊實習,全部學程15個月。結束後,1937 年1月被送往英國格林尼治(Greenwich)皇家海軍航海學院學習專業課程。一年後,根據每人學習所長,陳嘉震被送英國朴次茅斯(Portsmouth)軍港內皇家海軍航海專修學院深造航海專業。1939年春,學成歸國。時值抗日戰爭最艱難階段,半壁河山,淪為敵占區,幾經跋涉,繞道河內、憑祥、南寧、桂林、貴陽,抵達重慶。到海軍總司令部報到時,隨身所帶的書籍、資料、乃至衣物丟失殆盡。但這些都沒影響他決心參加抗日救國的初衷,立即接受任務,參加皖南海軍長江布雷游擊隊,在安徽貴池至南京一帶江面游擊敷設水雷。1940 年秋,調往長江宜巴區海軍要塞第一總台及長江渝萬區海軍要塞第四總台扼守重慶門戶。當時,前線生活非常艱苦,陳嘉震從英國留學歸來,即赴前線,能與士兵同甘苦、共命運,嚴守陣地,臨危不懼,完成阻敵任務,深受戰士的愛戴和尊敬,極大鼓舞了戰士們同仇敵汽、誓死報國的士氣。

艱苦環境教學

1943年8月,陳嘉震被派往貴州桐梓海軍學校任航海教官兼學監。這個學校就是原來的福州馬尾海軍學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先遷福州鼓山湧泉寺,1938年9月再遷貴州婁山關下的桐梓縣,全部校舍擠在當地豪紳金家祠堂(金家樓)及樓前的一塊小空地上,非常簡陋,非常擁擠,師生員工生活異常艱苦,然而這個學校一直堅持1866年(同治六年)左宗棠、沈葆楨創辦船政廠校時所樹立起來的嚴謹學風、實幹精神和專心育人的師德與校風,陳嘉震在這所學校與學生相處四、五年中克服各種困難,盡心把所學到的當時最新的航海科學知識教給學生,同時也從學生的不斷茁壯成長中看到,只有使青年受教育,學好科學文化,才能洗雪國恥、振興中華。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底罷免陳紹寬,派他的嫡系、陸軍出身的桂永清接管海軍總司令部,所以陳嘉震一返回上海,立即向當時的上海海軍軍官學校辭去職務,接受了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航務管理系的聘請和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航海科的聘請,到該二校擔任教授。他把馬尾海軍學校的傳統學風和實幹精神及專心育人的作風帶到這兩所公立學校的課堂上,嚴格課堂紀律,對學生的作業親自批改評分,哪怕講授多次的課程,上課前夕,必定重新寫出講授提綱,從不懈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上海形勢非常混亂,公共運輸時常受阻,其時陳嘉震家住平涼路口,交通大學則在徐家匯,兩地相距約在20公里左右,他徒步當車,依然準時趕去上課,從不缺席、遲到。這種對教學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受同事及聽課學生的敬仰欽佩。

專心投身科研

1949年上海解放,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被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陳嘉震被委派為該校的校務委員會委員,學校恢復上課。不久,學校改名為上海航務學院,原交大航管系及海事學校航海科均併入航務學院,陳嘉震仍被任為校務委員,並擔任航海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教務長等職。鑒於我國航海天文定位所用的計算表,一向採用英美國家所出版的計算表,陳嘉震決心填補這項空白,在教課及校務之餘,專心於研究編制有中國特色的《天體高度方位表》,院領導將此項研究的初步成果送上海解放日報發表,受到社會注意,也引起了國內各航海學校教師在教學之餘開展對航海科學技術研究的興趣。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交通部所屬的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等三校合併起來,在大連成立了大連海運學院。陳嘉震被任命為航海系教授、副教務長、水管系主任等職,他不斷探索、積極創新,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功了《天體高度方點陣圖》。這項成果經人民解放軍海軍、海校實踐,證明具有解決艦船快速定位的優點,蘇聯專家對此“天體高度方點陣圖”給予很高的評價,在蘇聯出版的航海學教科書中給予詳細介紹。該圖曾由人民解放軍海軍航海保證部刊印供內部使用。陳嘉震在大連海運學院工作期間,還曾研究編制了“天體高度方位速算表”,發表於大連海運學院學報第一期上。

在大連從事教學期間,還相繼被選舉為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旅大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旅大市科普協會會長,旅大市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6年間,進行了大量社會活動。特別是在任科普協會會長期間,他熱心組織和指導學術活動,做過二十多次大型演講活動,並為積極推廣技術革命作出了貢獻。

1959年1月,交通部決定在上海重建一所海運學院,調陳嘉震參加籌建工作。建校工作進展順利,當年就招收航海系、輪機系新生各一班。新學年開始,新生陸續報到,一邊上課,一邊參加建校勞動。當時陳嘉震任教授兼副教務長。

編寫“十年規劃”

1963年5月,交通部新建的萬噸遠洋輪“躍進號”首航日本途中,在近韓國附近海面觸礁沉沒,受到海外航運國家報紙輿論的刻薄挖苦。周恩來總理認為這是我國航海事業上的一樁恥辱事件,一定要加強航海科學技術研究,便責成交通部長王首道從速組織航海技術力量編寫《航海科學技術十年發展規劃》,並籌建交通部上海航海科學技術研究所,以振興我國航運事業,不再發生這類沉船事故。交通部調陳嘉震負責邀請我國知名的航海科學技術專家、學者和老船長等,集中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編寫《十年規劃》務必在1964 年底前上報國家科委審批;同時準備籌建設立“航海科學技術研究所”,並任命陳嘉震為國家科委航海專業組組員,抓緊時間完成編寫“十年規劃”工作。其中“十年規劃”的總綱部分由陳嘉震撰寫。“十年規劃”的制定,對以後發展我國航海事業和開展航海科學技術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當時由於考慮建立航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條件還不夠成熟,組織上決定暫留陳嘉震在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分管航海導航、情報工作。

人物貢獻

建設航海事業

在建設航海事業方面,陳嘉震認為要振興中國的航海,光靠建設幾所航海大專院校和幾所航海研究所還是不夠的,只有讓所有的海員都接受航海新技術、新知識,我國的航海水平才能普遍提高並超過世界水平。所以他與一位老船長和一位老同學倡議在我國建立航海學會、廣收會員,參加學會的各種學術活動,使航海科學知識最大限度地在海員中普及提高,只有我國的航海水平的普遍提高,才能在國際航海事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個倡議一提出,立即受到交通部、人民海軍、水產海洋、解放軍水上運輸等部門領導的支持,以及廣大海員們的熱烈回響,中國科協和地方科協也都表示支持。不久,交通部就著手組建中國航海學會並開展工作,上海市的航海學會(籌)也在海運局的幾位領導支持下開展了組織工作。中國航海學會出版了學報《中國航海》(陳嘉震任副主編),上海市航海學會(籌)出版了科普刊物“航海”(陳嘉震任主編),兩種刊物都起到了它們各自應有的作用,受到讀者的歡迎。在“文化大革命”中,陳嘉震受到衝擊,失去科研教學條件。1981年8月,他恢復工作,受聘為上海海運學院院長。1984年任該院顧問。

編寫航海教材

陳嘉震在從事教學工作期間,為了提高我國航海教育的質量,他嘔心瀝血地編著了多門航海教材。適合於航海及大地測量專業使用的《航海球面三角學》(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作為教材後,受到好評。他在早年教學中,還編著了《航海天文》、《引港學及海圖》、《海道測量學》、《海洋及氣象》、《航海基礎》、《航海數學及理論誤差》等教材。他在教學中,一貫強調加強基礎理論教育。對學生要求嚴格,對青年教師熱情指導,為我國航運界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教過的上千名學生,大多已成為我國航運戰線上的技術骨幹。其中,不少學生已擔任遠洋、海運科研、海軍等部門的各級領導及海運、海軍院校的教授、副教授和系主任等。他早年對我國航海發展史曾作過研究。1974年,他參加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寫《航海史話》。1976年受中國航海學會委託,主編《中國航海史》並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航海部分的主編。他還參加上海市航海學會組織編寫的航海用書《世界港口》,該書對遠洋航行的駕駛人員有極大參考價值。1991年受國家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聘任,為航海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為統一我國航海科學名詞工作作出重大貢獻。

熱愛教育

1941年末,日軍挑起太平洋戰爭後,戰火燃遍東亞。由於其兵員、戰略物資的匱乏,遂放緩了對中國內陸的進攻。1943年8月,陳嘉震調往貴州桐梓海軍學校任航海教官兼學監。此校乃13年前他卒業的母校—福州馬尾海校,抗戰初期福州淪陷撤退到這裡。現在雖然校舍簡陋、生活艱苦,但仍堅持自清末左宗棠、沈葆禎創辦船政廠校所樹立的嚴謹學風。而且校長又是福建老鄉鄧兆祥,所以他感到一切都十分熟稔和親切,盡心把在英國學到的航海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從此就奠定了他獻身航海教育的志願。

1945年日軍投降後,海軍部又調他到上海海軍軍官學校任航海科主任。是年末,蔣介石突然以陳紹寬反對內戰,罷免了他任職多年的海軍部部長職務,卻派他嫡系親信、陸軍出身的桂永清接管海軍總司令部(即以前的海軍部)。陳嘉震在南京聞訊,對國民黨當局這種倒行逆施非常氣憤,又為當時政局混亂而擔憂.於是他立即返滬辭去上海海軍軍官學校的職務,轉而接受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航務管理系和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的聘請,在上述兩校任教授,進一步堅定了他終身從教的夙願。於是,他把馬尾海校的傳統學風和實幹精神帶到了這兩所公立大學,嚴格課堂紀律,親自批改作業。即使講授多次的課程,上課之前還是要重新寫出講授提綱,從不懈怠。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開始向台灣撤軍,上海形勢極為混亂,市區交通經常阻塞。當時,他家住楊浦區平涼路,交通大學在徐家匯,兩處相距約20公里。他每天清晨徒步穿過提籃、黃浦、盧灣等區,準時趕去上課,從不遲到或缺課。他這種對教學高度認真負責、苦幹實幹的精神深受同事和學生們的欽佩。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上海市軍管會接管了吳淞商船專科學校,陳嘉震被委任為校委員會委員,在他積極配合下很快複課。不久,學校改名為上海航務學院,原交大航管系及海事學校航海科均併入航務學院,陳嘉震仍任校務委員,兼航海系主任和教授。

當時,我國航海天文定位所用的計算表,向來沿用英美制式,陳嘉震便潛心鑽研出一項新的《天體高度方位表》,經解放日報報導後.得到國內船舶駕駛員和航海院校教師的廣泛採用。

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家交通部將上海航務學院與東北航海學院、福建集美航海專科學校合併,在大連組成大連海運學院,任命陳嘉震為副教務長,兼水管系主任及教授等職。他在繁忙的校務和教學工作之餘,又積極創新,編寫了多種航海學科的新教材,還研製成功《天體高度方點陣圖》,這項成果經人民海軍和海校實際套用,證明具有解決艦船快速定位的優點。在校的蘇聯專家對此予以很高的評價,並在蘇聯出版的航海學教科書中詳為介紹。該圖又由人民海軍航海保證部另行印製,供艦隊使用。

陳嘉震在大連任教期間,被選為市人民代表、旅大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旅大市科協會長等。他熱心組織和指導學術活動,舉辦二十多次演講,為推廣技術革新做出了貢獻。

1959年1月,國家交通部決定在上海建設海運學院,調陳嘉震教授來滬任副教務長,參與領導籌建工作。陳嘉震到滬後,立即投入緊張的建校指導,諸如新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各系、科和專業的設定,師資的配備和培養,教材的選定與供應,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場所與運動場地的規劃和建設等等,都得益於他嫻熟的教育經驗的指導,有條不紊地齊頭並進,終於在當年初秋開學,航海系率先招收駕駛、輪機專業新生。

1963年5月,我國新造的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在首航日本途中觸礁沉沒,受到一些航運大國輿論的嘲諷。周恩來總理認為這是我國航運界的一個恥辱,他便委託主管國家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親自會見陳嘉震,請他從速組織航海界專家和老船長,研究、編寫《航海科學技術+年發展規劃》,以振興我國航海事業,並任命他為國家科委航海專業組成員,要求他抓緊擬就十年規劃。當時,考慮建立航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條件還不成熟,決定陳嘉震在上海船舶運輸研究所任副所長,分管航海導航和科技情報工作。

在貫徹航海科技 年規劃中,陳嘉震認為光靠幾所海運與海軍院校、研究所還不夠,要讓廣大海員都接受航海新技術、新知識,才能普遍提高我國軍民的航海水平。這個倡議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交通部、人民海軍、海洋漁業等部門領導的支持,以及廣大海員的回響。交通部就著手組建中國航海學會,由剛離任的彭德清部長擔任首屆理事長,陳嘉震任常務理事。

接著,上海和其他港口城市也相繼成立航海學會,陳嘉震兼任上海市航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航海學會編輯出版了學術刊物《中國航海》,上海市航海學會編輯出版了科普期刊《航海》,兩刊都敦聘陳嘉震為主編,受到廣大海員的歡迎。

文化大革命中,陳嘉震受到衝擊“靠邊站”。1981年8月,他恢復工作,交通部任命他為上海海運學院院長。晚年,他主持校務外,還兼職指導幾位攻讀航海專業的中外研究生的課程。1984年他退休後,還擔任上海海運學院顧問,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顧問。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我國高等教育作出特殊貢獻的專家”證書和政府特殊津貼。

熱愛學生

陳嘉震教授有40年教齡,畢生有一半歲月是與學生相依相伴度過的。他傾心傳道、授業、解惑,以“孺子牛”的精神熱愛學生。

四十年來,每當暑假來臨,他欣喜地送走一批批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他總要諄諄叮囑,鼓勵他們乘長風破萬里浪,馳騁環球海洋,為社會主義祖國建設效力、爭光!此時,他激動的心裡,感到無比快慰!

四十年來,他一貫嚴格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強調基礎理論教育,為我國航運界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在他親自授過課的千餘名學生中,大都已成為我國航運事業的技術骨幹,其中有交通部長,遠洋、近海航運集團公司的總裁、總經理,各省航運公司的老總,遠近洋船隊的船長,沿海眾多港口的局長;海運、海軍院校的校長、教授和系主任等等。

陳嘉震院長還有個癖好,就是對那些肯鑽研學術的學生,他更加垂愛,竭力掖助。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海運學院有幾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已是沿海港口的業務主管。他們面臨對外開放形勢,為提高碼頭員工的涉外業務水平,商議編寫一本《港口經濟詞典》,以供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隨時查閱套用。他們在母校85周年校慶返校時,向陳院長作了匯報,冀能得到他的指導。這時,陳院長已退休當顧問,健康狀況尚可。他欣然允諾,曾多次不顧長途差旅勞頓,隨同幾位校友,輾轉沿海南北港口,收集資料,商討編目大綱,還為該書親撰序言。於是,該詞典遂順利地在1993年由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那幾位校友對老院長的不辭辛勞、熱忱指導,銘感五中。

陳嘉震退休後的晚年生活,還經歷了一連串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屋及烏、師生情深、澤及後代的故事。1946年,陳嘉震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執教時,有個從交通大學航管系轉學過來的學生趙錫成,長相英俊,學習成績超群,引起陳嘉震的關注。數年後,趙錫成躋身美國航運業,籌建福茂航運公司。繼而擴展其公司為美國福茂航運集團,任董事長。2004年被聯合國列入“國際航運名人堂”。2005年,紐約市長授予趙家“傑出移民獎”。2006年又獲肯塔基州授予的“家庭傑出成就獎”。功成名就的趙錫成雖然離開祖國34年,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的恩師。在他的腦海里,經常會出現陳嘉震給他上第一堂航海課的情景。他認為,這是他終身事業的奠基石。上世紀80年代初,趙錫成懷著無比懷念和敬仰的心情,回到闊別34年的上海,虔誠地拜會恩師。並通過他老人家聯繫、牽線,向新建的外高橋船廠先後訂購了12艘17.5萬載重噸的好望角散貨船;以後又繼續訂造多艘20.6萬噸乾貨船。1984年,趙錫成在上海海運學院設立以夫人名字“木蘭”命名的“上海木蘭教育基金會”,以此獎勵我國從事航運事業的優秀勤勉學生和老師,聘請陳嘉震老院長擔任國內基金會會長,其國外會長為趙小蘭。不久,基金會又增資,擴展到大連、武漢、集美等航運院校。木蘭基金會成立至今已27年,四校受獎的師生共2400名。

陳嘉震2003年病逝於上海,享年91歲。他的遺著大部分是高校航海教材:《航海球面三角學》、《航海天文》、《引港學及海圖》、《海運測量學》、《海洋與氣象》、《航海基礎》、《航海數學及理論誤差》。2 0世紀70年代參加上海科技出版社組織編寫《航海史話》和《世界港口》。上世紀80年代,受中國航海學會委託,指導並協助編纂古近現代三卷本的《中國航海史》,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航海部分的著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