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陳嘉謨精研醫學,尤精本草,著有《醫學指南》和《本草蒙筌》2書。後者是陳嘉謨的重要著作,書名“蒙筌”,乃旨為童蒙而作。此書本是陳嘉謨用來教授弟子的本草講稿,共12卷,收載藥物742味,系統記述各類藥材的產地、採集、貯藏、真偽鑑別、加工炮製、配伍禁忌、七方十劑和服用方法等。並按草(上、中、下)、谷、菜、果、石、獸、禽、蟲、魚、人十部分類,其中447種藥材有附圖,具有消食功能的雞內金、行氣止痛的青木香、止血散熱的血餘炭等,均首見於此書。該書內容不少是採用韻語對仗寫成,便於記誦。
人物作品
《本草蒙筌》對後代中藥炮製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陳嘉謨對加入輔料炮製藥物所起的作用作了明確的論述,除了介紹古代及當代經驗外,還常提出自己的獨創見解。一些寶貴經驗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繆希雍的《炮炙大法》中均被全文輯入。中藥炮製是否得法,直接影響中藥的臨床療效,陳嘉謨第一次在理論上提出了炮製原則:“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火候是中藥炮製領域中核心的基礎理論之一,他總結前人用火經驗,吸取當地烹調用火方式,首倡“緊火”的運用,緊火者,即持續猛烈之明火。 明代以前對中藥炮炙方法分類的資料比較缺乏。為了便於掌握運用各種炮製方法,陳嘉謨把炮製方法作了概括性的歸納,提出了三類方法:“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漬、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製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餘外制雖多端,總不離此二者。”這就是中藥炮製方法分類的開始。
《本草蒙筌》對後代中醫中藥事業有很大影響,李時珍評價此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陳嘉謨也因此書被稱之為古代著名藥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