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惠州多以漁業生產為主,種植業不發達,生產經營手段單一。陳偁在當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據《廣東通志》記載:“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陳偁於城西筑北堤200餘丈,使之成廣袤十里豐湖(即西湖),湖之潤溉田數百頃,葦藕蒲魚之利歲數萬”。
惠州百姓十分感激陳偁為惠州百姓所做的貢獻,把這條堤稱作“陳公堤”,還建立祠堂奉祀陳偁。
武城縣陳公堤
從 《武城縣誌》記載可知,陳公堤在古時曾被譽為武城十二景之一的 “貝野長堤”,在武城縣的東部,東臨黃河古道,高4至5米,頂寬6至8米。北起德州東5里處,從四女寺村東3華里處入武城境,由武城鎮肖邢王莊村西出境入夏津縣。據舊志載:宋時為防黃河西決,河南滑縣知州陳堯佐築之,故名陳公堤。自河南滑州起至山東千乘止,全長一千多華里。貫武城全境,遠望勢若長虹,尤為壯觀。清代雍正年間恩縣知縣陳學海有詩 《貝野長堤》曰:“望人修堤一帶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煙連秀野千家麥,勢障黃河萬傾泥。草長平湖春浪闊,漁歸小艇夕陽低。蒼桑奠得民安業,處處豐登樂歲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