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安

陳仲安

陳仲安(1922~1993)歷史學家,著名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專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先生。畢業後,留任武漢大學,先後在武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和隨後的“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工作,並擔任教學任務。曾任九三學社武漢市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副主編,並具體參與該書詞條的撰寫。

基本信息

1971年至1974年,陳仲安教授與業師唐長孺教授標點校勘了“北朝四史”(《魏書》、《周書》、《北齊書》、《北史》),其點校之精審及所反映的學術水平與學術成就,備受國內外學者所讚賞,是公認的“二十四史”點校本中的典範之作。中華書局編輯崔文印先生回憶說:“陳仲安先生高度近視,在書局的日子裡,除了校點之外,再無別的雜事,連大街都不逛。每次開會都是他率先發言。陳先生特別謙虛,《南史》、《北史》的出版說明是他寫的,非常有水平。80年代初,他從中華書局回到武漢大學後,在評副教授時,他表示:‘我讓了。’當時還被別人取笑:‘你評上了不要那是讓了,自己還沒評上算什麼讓了。’那一次,陳仲安沒有成為副教授。後來又評的時候,問他有什麼學術成果,他說,《南史》、《北史》的出版說明是我寫的。當時的武漢大學校長看了出版說明後說,能寫出這種文章的人當教授沒有問題,於是他便直接當上了教授。”
1985年元月,陳仲安教授與盧開萬教授、楊德炳教授一同來到湖北赤壁市赤壁山。經過實地踏查,進行環境考古,觀看赤壁古戰場出土文物,原來主張“赤壁古戰場在江夏”的陳教授最後改變了對“江夏說”的看法,認為赤壁山才是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他還曾賦詞一首:“結伴涉磯頭/登臨處是公瑾故里/右鄰陸口/左藏戰舟/面對曹公烏林/一片沙洲/想當年長鞭北指/千舫齊發/一火焚後阿瞞空愁/鼎三分遂定/遺蹟憑弔/惑付東流。”

部分著作目錄:

《北朝四史人名索引》,與譚兩宜、趙小鳴合編,中華書局1988年9月出版
《漢唐職官制度研究》,與王素合著,中華書局1993年出版
《論唐代的使職差遣制度》,載於《武漢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
《試論唐代後期農民的賦役負擔》,載於《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王真保墓誌考釋》,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輯,1979年5月
《關於<粟君責寇恩簡>的一處釋文》,載於《文史》第7輯,1979年12月
《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兩種形式》,載於《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關於魏晉南北朝門下省的兩個問題》,載於《中國古代史論叢》1982年第3輯,總第6輯,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老木》
《六鎮臆說》,載於《文史》第14輯,1982年7月
《律令格式》,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輯,1982年12月(附錄一:唐神龍散頒刑部格;附錄二:唐開元水部式),後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律令格式”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版。
《麴氏高昌時期門下諸部考源》,收入《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瓦罐、龍骨車、抽水機-漫談古代的灌溉工具》,載於《文史知識》1983年第8期,1983年8月
《麟趾格制定經過考》,載於《文史》第21輯,1983年10月;後收入楊一凡等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跋管元惠神道碑》、《跋四川茂汶縣北較場壩點將台唐代石刻題記》,兩篇均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5輯,1983年12月
《<通鑑>記莫折天生二次下隴事考辨》原載於《武漢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後收入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史學文稿》第3輯
《都督散考》,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6輯,1984年12月
《乞伏氏出於高車補證》,載於《文史》第25輯,1985年10月
《唐代的“三司”》,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8輯,1986年12月
《跋元懌墓誌》,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9、10輯,1988年12月
《李賢墓誌申論》,收入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續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唐府兵隨身七事辨》,收入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試釋高昌王國文書中之“劑”字——麴朝稅制管窺 》,收入《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第2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齣版。
《漢唐間中央行政監察權力的分合》,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1輯,1991年4月
《隋書地理志州郡縣名便檢(州名編)》,署名陳仲安、牟發鬆,載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朝資料》第16輯,1998年7月
《唐代後期的宦官世家》,收入《唐史學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