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教授
簡介陳黼宸(介石),溫州人。 與陳虬、宋平子合稱“溫州三傑”。年二十二加入求志社,號稱布衣黨。但是沒過多久,裡面的社員都不再堅持原來要穿布衣的主張,只有陳介石終身布衣不改。 陳虬創辦利濟醫院,並附設利濟醫學堂。當時求助於鄉里,希望有人能夠資助,但無人回響。只有陳黻宸“舉其修脯所得,衣食外輒以付陳君,為建造學堂之費”。 光緒二十九年舉進士,任戶部主事,請為京師大學堂教習(略同於後來的教授)。武昌起義時,為浙路總理湯壽潛設民團,陰謀策應。至民國成立,選為眾議員,兼北大教授。他是北大講授中國哲學史的第一人。他講中國哲學史的三部講義(《諸子哲學》、《老子發微》、《中國哲學史》),基本上採用的是經典註疏的方式。袁世凱圖謀復辟時,籌安會派人到北京大學發動師生上書勸進,時任北京大學文科史學和諸子哲學教授陳黻宸堅決反對。 後又彈劾段祺瑞、黎元洪。死時,章太炎嘆道:“浙東今無人矣!”
此外陳介石的侄子陳懷、外甥林損;其學生馬敘倫。
在中國哲學門裡,有一位受同學尊敬的教授,叫陳介石(黼宸),他給我們講中國哲學史、諸子哲學,還在中國歷史門講中國通史。據說,他是繼承浙江永嘉派的人,講歷史為韓侂胄翻案,說南宋末年一般人都忘了君父之仇,只有韓侂胄還想到北伐,恢復失地。
他講的是溫州那一帶的土話,一般人都聽懂,連好多浙江人也聽不懂。他就以筆代口,先把講稿印出來。上課時候,他登上講台,一言不發,就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寫得非常快,學生們抄都來不及。下課鈴一響,他把粉筆一扔就走了。妙在他寫的跟講義上所寫的,雖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重複,而且在下課鈴響的時候,他恰好寫到一個段落。
最難得的是,他雖不說話,但卻是誠心誠意地為學生講課,真有點像莊子所說的“目擊而道存矣。”說話倒成了多餘的。他的課我們上了一年,到1916年暑假後我再回北大的時候,聽說他已經病死了,同學都很悲傷。
——引自馮友蘭《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收入《北大舊事》(陳平原、夏曉虹編)
官員
陳介石,湖南瀏陽人,又名迪光。1931年曾經擔任國民會議湖南省代表。1941年10月13日至1944年5月2日任湖南省圖書雜誌審查處處長。1944年7月20日至1946年3月任湖南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任保全司令。1946年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湖南區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