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子

宋平子(1862—1910),即宋衡,近代啟蒙思想家,與陳黻宸、陳虬並稱“浙東三傑”。 生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萬全鄉鮑陽村(今萬全鎮下薛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宋平子居士生性豪放不羈,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老父病逝後,由平陽舉家遷居瑞安。從此浪跡江湖,遊歷浙江、江蘇、湖北、直隸、山東等地,結交海內名士。他曾先後在上海龍門書院、金陵鐘山書院、北洋水師學堂、上海求知書院等學府任教習,唯為時均不長久。在上海任教時,他撰寫〈六齋卑議〉一文,此文揭露當時政治之腐敗,社會之黑暗,並抨擊程朱理學,而主張變法維新。此文在報紙發表,上海學界耳目為之一新。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他在杭州求是書院任教習,仍在報紙上發表維新言論。時人以宋平子、陳黻宸(字介石)、陳虬(字蟄盧)三人才名重一時,譽之為「浙東三傑」。

主要經歷

他生平與楊文會(仁山)、夏曾佑(穗卿)、譚嗣同(復生)等交遊,友誼甚深。因受楊文會等人的影響,轉而研究佛學,特別於唯識、因明之學頗有心得。章太炎之學佛,則是受了宋平子的啟發。太炎嘗曰:“平子疏通知遠,學兼內外,治釋,喜《寶積經》。太炎少治經,與平子交遊,始知有釋典。”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平子遊學日本,與當時留日學生中革命人士交遊。越二年返國,應山東巡撫楊士驤之聘,襄佐楊幕。他原想藉與楊之私誼以改革時政。惟在楊幕三年,無甚作為,乃辭職返里。翌年在瑞安病逝,時為宣統二年(一九一○年),享年僅四十九歲。

平子於學問,兼通內外,佛老儒墨,無所不治。對歐美學術亦頗有根柢。他於佛學,推崇唯識因明,而貶抑禪宗。他於赴日本留學時,有《留別杭州求是書院諸生》一詩:

竺乾論理宗因喻,希臘三字竟異同。

宋後魔禪亡義學,歐西切講振華風。

大師(註:指楊仁山)幸可扶桑覓,靈境嗟曾禹域通。

石棧連定何日,勉哉先後五丁功。

此詩慨嘆中國的因明之學,因禪宗興起而告衰亡。幸賴楊仁山居士自日本覓回散佚古疏,始得重振宗風,繼續流傳。

平子有友吳遂,淮軍名將吳長慶之子,官刑部,以氣節名一時,著有《北山樓集》,請平子評之,平子跋之云:“五言世體,多師陶章;五言律體,多似少陵;七言律體,直逼江西諸祖。”世以為允實評語。

《北山樓集》中,有《支那有一士》詩,題曰:“贈宋平子”。詩曰:

支那有一士,弢跡居越東;抗志希純素,篤信秉淵沖。

意曠九洲外,神遊三代中;如傷惓心目,無告哀殘癃。

一天苟不獲,叢疚在厥躬;陳詞就重華,問道訪崆峒。

著書累萬言,吾道未終窮;哲人不偶世,至論無污隆

豈惟躋小康,將以致大同;挾策獻太平,疇能識王通。

抱玉貴善藏,活國傒良工;感子他山意,錯石資磨礱

已矣吾何悲,矯首咨源蒙。

由此詩中可見平子的志節。平子遺留的著作,有《莫非詩也齋六字課言》、《經世報序》、《國粹論》、《書不纏足會後》、《報夏穗卿書》、《記應經世報館攝著論之聘緣始》等,後來由蘇淵雷輯為《宋平子文鈔》一書行世。

平子晚年曾計畫著《史通》、《續史通》、《續論衡》三書,以“理周末之教緒,排長夜之邪說”。惜書未成而病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