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舊事

北大舊事

《北大舊事》,作者陳平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 2009年05月出版。本書既不收純粹的議論,也不重個人的經歷,目的是藉助於平民的眼光與片斷的追憶,呈現老北大的或一側面。

基本信息

1.圖書信息

書 名: 北大舊事

作 者:陳平原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5月

ISBN: 9787301150221

開本: 16開

定價: 48.00 元

內容簡介

《北大舊事》既不收純粹的議論,也不重個人的經歷,目的是藉助於平民的眼光與片斷的追憶,呈現老北大的或一側面。以“我在北大”和“紅樓掌故”為主體,以“校史拾零”及“外景素描”為兩翼,網羅眾多與正史不太協調的資料,供有心人參照閱讀。於是,我進入了“歷史”與“文學”的中間地帶,廣泛蒐集並認真鑑賞起“老北大的故事”來。雜感、素描、隨筆、小品、回憶錄,以及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等,有帶露折花的,也有朝夕拾的,將其參照閱讀,十分有趣。

2.圖書信息

作者:陳平原,夏曉虹

ISBN:10位[7108010453] 13位[9787108010452]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定價:22.00 元

內容提要

在望得見皇城的地方念書,形成何種心理期待,似乎不言而喻。即便帝制已經取消,高高聳立的皇宮,依然是某種文化符號。每天閱讀此符號,不可能完全熟視無睹。或者欣賞,或者厭惡,但有一點,皇宮所包含的“政治”、“權力”、“中心”等意味,很容易感染閱讀者。北大師生之故意不提紫禁城,不等於毫無這種心理積澱。每回學生示威遊行,都要在天安門前演講,當然不只是因那裡地方寬敞。進入民國以後,“天安門”作為政治符號,取代了“紫禁城”的地位;更因其具有某種開放性,兼有“公共空間”與“權力象徵”的雙重意義,成為政府與民間共同注目的焦點。從北大民主廣場到天安門城樓,這距離未免太近了。當初清政府籌建京師大學堂時,若把校址設在山清水秀、遠離權力中心的郊區,學生們的政治意識是否會有所減弱,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北大學生自認繼承太學傳統,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這種信念之確立,早在五四運動以前。1903年的拒俄運動中,北大學生集會抗議,慷慨激昂,表示“要學古代太學生一樣,‘伏闕上書’”。在這“北大學生爭取自由的第一幕”中(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雖有“伏闕上書”的動議,但其讀禁書,喜演講,發通電,以及事後有人走向社會,組織武裝等,均非漢宋太學生所能想像。而五四以後的學生運動,往往有政黨的直接領導,成為改朝換代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所謂太學傳統,主要取其政治意識;至於實際運作,早已斗轉星移。

將學校作為黨爭的基地,其間利弊得失,黃宗羲、章太炎的意見截然相反,值得三思。這裡不想詳細討論學潮的功過,而是借政府對待學潮的態度,窺探現代中國政治的演進。借用謝興堯的話來說,便是“紅樓一角,實有關中國之政治與文化”(《紅樓一角》)。

在“第一幕”中,京師大學堂的學生爭到了馬上選派出國留學的權利。此後,讀書人地位急劇下降,政府態度也日益強硬。1919年的五四運動,只是以火燒趙家樓的罪名,把若干學生抓起來,可見政府對輿論尚有忌諱。到了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那可就是公開的屠殺了。周作人將後兩個事件,作為現代中國政治的象徵:五四代表知識階級的崛起,三一八象征政府的反攻。“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學生與教授在社會上似乎保有一種權威和地位,雖然政府討厭他們,但不敢輕易動手”;此後可就大不一樣了,以北大教授李守常、高仁山慘遭殺害為標誌,政府決定採取強硬立場,以極端手段解決學潮(《紅樓內外》)。

編輯推薦

向西望去,護城河的荷花順著紫禁城根直開入望不清的金黃紅碧叢中,那是神武門的石橋,牌坊,那是景山前的朝房,宮殿。我尤愛在煙雨迷濛中在這裡徘徊,我親眼看到了古人所描寫的“雲里帝城雙風闕,雨中煙樹萬人家”。文章對日本侵略軍將北大人引以為榮的紅樓作為兵營大發感慨,可想而知,談論紫禁城,也是個相當沉重的話題。不管是故國相思,還是觀光遊覽,紫禁城的帝王之氣,並不為浮塵所完全掩蓋。因而,朱文的最後一句,“北大人是在這種環境中陶冶出來的”,值得仔細琢磨。

作者簡介

陳平原,1984年6月,文學碩士,中山大學中文系。1987年6月,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 專著及論文集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等。夏曉虹,文學碩士,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專著及論文集有《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和《舊年人物》等。

目錄

老北大的故事(代序)

校史拾零

北京大學最早期的回憶

記優級師範館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

記譯學館

八年回想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蔡先生任北大校長對近代中國發生的巨大影響

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

回憶“五四”

北京大學和學生運動

擾攘不安的歲月

五四以後之北大世界語宣傳運動

七年北大

三一八慘案中的北大學生

北京大學的復校運動

記憶殘片

――憶‘一二九”時的北大

七七事變後北大的殘局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

回想北大當年

北京大學預科

我在北京大學當學生的時候

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

從“五四運動”到“六三索薪

北大六年瑣憶

“五四”雜憶

“但開風氣不為師’

――記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回憶我在北大的一段學生生活

我的大學生涯

一點經歷?一點希望

末班車

紅樓掌故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我觀北大

北大和北大人

記北京大學的教授

漢花園的冷靜

沙灘上的駱駝

不是萬花筒

馬神廟的塑像

自由之神

理想中的北京大學

北大與北大人

蔣夢麟先生

胡適先生

錢穆先生

陳垣先生

“北大老”

沙灘

“拉丁區”與“偷聽生’

“凶”“松’“空”三部曲

課程與圖書

紅樓一角

紅樓內外

卯字號的名人

三沈二馬

紅樓點滴

記北京大學的圖書館

北大圖書館

我與北大圖書館的關係

松公府舊北大圖書館雜憶

北大憶舊

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幾點回憶

讀書有味聊忘老

北大教授剪影

外景素描

北京大學素描

北大外景速寫

沙灘馬神廟

――老北大回憶之一

憶沙灘

老北大

紅樓

府院留痕

北大區裡的小飯鋪

沙灘的住

沙灘的吃

名人菜

“北大河”

書摘

強調自學,注重獨立思考,以培養談吐風雅德學兼優的讀書人為主要目標,此種教育觀念,必然與統一教學、統一考試的管理模式格格不入。倘若真的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老北大的“管理不嚴”與學生的“各行其是”,自有其合理性。這一點,不妨以偷聽生的理直氣壯和宿舍里的縱橫分割為例。

這兩位西方的哲學家,對中國的文化運動各有貢獻。杜威引導中國青年,根據個人和社會的需要,來研究教育和社會問題。無庸諱言的,以這樣的方式來考慮問題,自然要引起許多其

他的問題。在當時變化比較遲鈍的中國實際社會中自然會產生許多糾紛。國民黨的一位領袖胡漢民先生有一次對我說,各校風潮迭起,就是受了杜威學說的影響。此可以代表一部分人士,

對於杜威影響的估計。他的學說使學生對社會問題發生興趣也是事實。這種情緒對後來的反軍閥運動卻有很大的貢獻。

話說蔡元培一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就對原來的這所京師大學堂進行改革。改革之一便是擴大外語系科。據說他創辦了八個外國語的系。第八種是世界語,沒有辦成,只開過班。義大利

語、西班牙語的命運大約也好不了多少。至於阿拉伯語、波斯(伊朗)語就更不必說了。真正建成而又存留下來的只有五個系。英、法、德、日、俄五大強國的語言各占一個。“九·一八”以後,蔣夢麟同蔡元培一樣不當教育部長,來當北大校長。他本來在北大任過代理校長,回來也進行改革,將外語系科合併成一個外文系實即英語系,已經萎縮的法文、德文、日文、俄文幾個組取消。到1933年,這幾個組都只剩下最後的班級,也就是末班車了。這時我無意中搭上了法文組的一個班也就是末班車,是無票乘車者,不是學生。這個班上只有一個人,因此教課的很歡迎外來“加塞兒”的。這在北大文學院已成慣例,從來不點名查學生證。

北大的課程的富於中庸性,其原因就在它確是領導你進了比較吉手理想的,不偏不倚的真正的學問的大門。它的優點是真純,正確和專門。它既不蹈中國其他的大學的膚淺缺漏的過失,也不趨向流行的美國教育的五花八門的課程的別致。我在這裡這樣的稱讚北大,說它最能夠保持學術和真理的中庸性,其理由也就在這兒。從世界教育的潮流的發展演進上去觀察,北大的精神的偉大就在它既不像萬花筒式的美國教育的胡鬧,又不像中國其他的大學那樣的幼稚可笑。如以失去中庸性缺點而論,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有著實驗比較烹調法,茶室烹調,宴會禮節與食品保藏等學程,而芝加哥大學有家庭經濟家事管理學 ……

《北大舊事》新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碼:485 頁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301150229/9787301150221

·條形碼:9787301150221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