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介蓀

陳介蓀

1949年全國解放後,在沈鈞儒所辦中國新法學研究院任幹事兼文書主任,該院撤銷後即入中央政法幹校學習,結業後在河北省人事廳、衛生廳幹校等處任職。 196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後,曾撰寫了有關《北平大學暨俄文法政學院院史》和《郭世五藏瓷及瓷目》等文史資料。 此項考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考據了已為唐太宗所殉葬的王書《蘭亭序》原字跡的真實書法風貌(此稿未完,尚待整理)。

1949年全國解放後,在沈鈞儒所辦中國新法學研究院任幹事兼文書主任,該院撤銷後即入中央政法幹校學習,結業後在河北省人事廳、衛生廳幹校等處任職。
陳介蓀幼年時即對傳統文化及書法產生興趣。並隨叔父陳敷民(名士鴻,號陶公,清末民初的著名書畫家),學習書法及金石文字,並廣臨各體碑貼,為以後從事書藝和金石碑版積聚了堅實的功底。精楷書、魏碑、隸書。三十年代即訂有潤例鬻字,且精於古籍、書畫碑版鑑定,與羅復堪、張伯英、傅增湘等人時有過從。解放前所寫《讀薈》等短文散見於報刊。
196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後,曾撰寫了有關《北平大學暨俄文法政學院院史》和《郭世五藏瓷及瓷目》等文史資料。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他生前花費了大量精力,綜合前輩諸家有關《蘭亭序》的考證及多種《蘭亭》版本,撰寫了考訂及復原《蘭亭序》的草本,後因“文革”起,未得完成其事。此項考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考據了已為唐太宗所殉葬的王書《蘭亭序》原字跡的真實書法風貌(此稿未完,尚待整理)。他的墨寶《杜甫詩》等,為杜甫草堂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