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漿中的膽紅素(主要是間接膽紅素),含量極微,約在1.0mg%以下(黃疸指數在6個單位以下)。如超過2.0mg%(黃疸指數在15個單位以上),則鞏膜、黏膜、皮膚出現黃染,稱為黃疸。根據血中膽紅素增加的質的不同(以間接膽紅素為主還是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可從發病機理上將黃疸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三種。臨床上對這三種黃疸加以鑑別,可有助於治療。
從中醫學對黃疸的病機、色澤、病程和治則來看,“陽黃”似應屬於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細胞性黃疸),而“陰黃”則屬於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如阻塞性黃疸)。
中醫學認為黃疸的發生均與“濕”有關。《金匱要略》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並根據濕的來源,分為“濕從熱化”和“濕從寒化”。前者發為“陽黃”,後者發為“陰黃”。
“陽黃”為從熱化,與脾、胃、肝、膽有關,如功能失常,可導致內濕的生成。熱為陽邪盛,正邪相搏而發病快,似屬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於肝細胞發炎,不能攝取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加以處理使其變成直接膽紅素,加之肝細胞內溶酶體釋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間接膽紅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如超過2.0mg% ,則鞏膜、皮膚黃染。由於間接膽紅素較難通過毛細血管壁,此時透過表皮組織觀察皮膚色澤鮮黃如桔色,似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陽黃”類,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如常用的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其中茵陳含葉酸,對於肝有好處,茵陳主要增加膽汁分泌,有退黃作用;梔子有利膽作用,可降血中膽紅素;大黃有促進腸蠕動,不利糞(尿)膽素原的重吸收,而減少肝腸循環。
“陰黃”為濕從寒化。所謂“寒”為機體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所造成,使濕盛陽微,寒濕郁滯脾胃,陽氣不振,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發病慢,病程長,似屬阻塞性黃疸。由於經肝臟處理的直接膽紅素不能經膽道排入腸腔而返流入血,此時血中以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直接膽紅素易透過毛細血管壁,初期組織黃染較深,為“陽黃”。隨著病程延長,血中直接膽紅素持續增高,黃疸進行性加深,在組織中的膽紅素可被氧化成膽綠素,皮膚色澤晦暗,則屬於中醫學所說的“陰黃”。治療原則以健脾和胃,溫化寒濕為主;若脾虛血虧,則健脾補益氣血。
可見,中醫學所描述的“陰黃”與“陽黃”分類,從病機、臨床表現到治療等均非常詳細。此處從黃疸發生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還是以直接膽紅素高為主,以及造成黃疸的原因,與“陰黃”和“陽黃”作一聯繫,以助進一步研究。但必須指出,“陰黃”與“陽黃”是病變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表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相關詞條
-
陰黃
陰黃是一種病症, 分寒濕阻遏型,肝鬱血瘀型,脾虛血虧型 。
-
候官黃
候官黃系江夏閩粵黃氏之祖,本名元方,字彥豐。
人物簡介 家族世系 -
黃守恭
黃守恭(629~712年),字國材,號一翁,唐貞觀三年(629年)生。先祖黃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東晉晉安郡太守,後隱居侯官(今福州)黃鄭巷(今黃...
生平 後人 黃氏世系源流 -
陰黃病
陰黃病,是一種婦科疾病。 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整理,提出陰黃理論的形成發展經歷了3個歷史階段。漢代以前雖無陰黃之名,但《黃帝內經》、《傷寒論》論黃疸都隱含了...
-
黃鉞
鎮武村金墩自然村黃氏族源1至於15世簡圖:1世黃府-2世黃安石-3世黃近-4世黃檟-5世黃勝(字應孫)-6世黃源-7世黃震-8世黃健-9世黃權遷南京下關...
關鍵字 具體解說 -
陽黃
陽黃 病症名。黃疸之屬濕熱者。見《傷寒微旨論》。《景岳全書·雜證謨》:“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由濕熱蘊蒸肝膽,膽熱液泄,外滲肌...
起因 分類 -
黃陵廟
黃牛岩下九龍山麓正中的黃陵廟,原叫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為了紀念神牛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的。初建時的黃牛廟,氣勢十分雄偉,終日裡“廟前行客拜...
寺廟簡介 寺廟歷史 名稱由來 建築設計 景點特色 -
黃庭經
《黃庭經》由《黃庭外景玉經》、《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書》《東華玉篇》)組成。《中景經》系晚出道書,成書於兩晉。《黃庭經》為老子所...
簡介 內外經 存思法 三丹田 內景經 -
黃郁
藥物名稱,黃郁\鬱金 (《藥性論》),異名,馬蒁(《唐本草》),黃郁(《石藥爾雅》)。來源,為姜科植物薑黃、鬱金或莪術的塊根。鬱金水浸劑(1:3)在試管...
【鬱金的功效介紹】 【名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