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氣血失衡

陰陽氣血失衡

陰陽氣血失衡:在正常狀態下,人體的陰陽是相互補充、協調、制約的,一旦出現一些不足或有餘,人體往往會自己進行調節以達到平衡,但如果這種失衡不能被機體及時調整,代償的功能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病症。通常情況下會直接導致的就是女性的亞健康狀態,更嚴重的會出現早衰、疾病等危險的徵兆。

原因

陰陽氣血失衡的病因:

為元氣虧損,腎不調,肝腑功能失調,脾、肝、心、腎虛損,氣血失和,陰陽失衡;寒濕外襲,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外合擊,則氣滯血淤,脈道阻塞氣滯血瘀,陽氣不能下達。

檢查

陰陽氣血失衡的檢查診斷:

在臨床上,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多與疾病本質的寒熱性質密切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說明在疾病過程中人體大多存在著病變性質的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寒熱真假等病理變化。為此,陰陽失調更成為闡釋病性寒熱變化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病機,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鑑別診斷

陰陽氣血失衡易混淆的症狀鑑別:

1、陰證和陰證:凡病在里、在血、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證的範疇。其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臟腑等導致正氣衰弱、陽虛陰盛。

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證的範圍。其症狀為心情煩躁、面赤身熱、氣壯聲高、口渴善冷飲、呼吸氣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尿短赤、舌紅絳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其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盛而正氣亦強,正邪激爭所致。

2、陰虛與陽虛:陰虛與陽虛是人體臟腑陰陽虧損病變產生的證候。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陰陽要維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一旦陰陽失去這種相對平衡,就會發生陰陽盛衰的變化,從而產生疾病。

陰虛證的症狀為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消瘦、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房室勞倦等而致精血、津液虧虛,陰不制陽。

陽虛證的症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其病因病機為久病、或勞傷、或大汗、大吐、大瀉等而致陽氣大衰、陽不制陰。

3、亡陰和亡陽:亡陰和亡陽多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證候。亡陰多在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陰液迅速喪失的情況下出現,常見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溫、躁動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乾、脈數無力;亡陽常因邪毒熾盛,或內臟病變嚴重耗損體內陽氣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所致,常見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氣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微欲絕。

緩解方法

陰陽氣血失衡的預防:

寒冷季節宜注意身體保暖,尤其四肢。飲食、起居、房事有節,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麵、年糕、芝麻糖之類。不抽菸、不飲酒,心情舒暢,以飽滿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學習、工作。發現初期症患者要及時到醫院診斷,並積極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