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書懷

《除夜書懷》由唐代後期詩人崔塗創作,全詩意境蒼涼,語言工麗,感情真摯,刻畫細膩,情韻幽絕,感人至深。“亂山”一聯堪稱佳句,令人回味無窮。

作品原文

除夜書懷
迢遞三巴路⑵,羈危萬里身⑶。
亂山殘雪夜⑷,孤燭異鄉人⑸。
漸與骨肉遠⑹,轉於僮僕親⑺。
那堪正飄泊⑻,明日歲華新⑼。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除夜:除夕,即陰曆十二月最後一天的晚上。此詩題一作“巴山道中除夜書懷”,也作“除夜有懷”,或作“除夜有感”。
⑵迢遞:遙遠的樣子。三巴:今四川省東部地區。漢末益州牧劉璋設“巴郡”“巴東”“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說。
⑶羈:寄寓異鄉;危:艱危困苦;羈危:指漂泊於三巴的艱險之地。萬里身:此身離家萬里之外,路途遙遠。
⑷殘雪:殘餘的積雪。
⑸孤燭:一支燭。這並非實指,而是說自己在這除夕之夜,孤燭獨照,更感到離家萬里的異鄉人了。此句有些版本作“孤獨異鄉人。”
⑹骨肉:指有血統關係的骨肉親人。
⑺僮:未成年的僕人。親:親近。
⑻那堪:哪能受得了。
⑼歲華:年華。

作品譯文

三巴地方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孤身流落萬里之外特別艱辛。
在亂山中還積有殘雪的寒夜,孤燈映照我這漂泊異鄉之人。
遠離親人而骨肉至親漸疏遠,反與隨從僮僕感到更加親近。
怎么能夠忍受如此漂泊生涯,但願明日新春到來萬象更新。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崔塗曾長期流落於湘、蜀一帶,這首詩當系他客居四川時所作。此詩抒寫旅途之中,適逢除夕之夜的悲愁。全詩核心是一個“悲”字。
首聯“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寫離鄉的遙遠和旅途的艱辛。“迢遞”“羈危”用字精煉而準確,讓人頓感起筆之突兀。同時,“三巴路”“萬里身”又顯得氣象宏大,真可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生動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勢。雖是深摯地抒發飄泊天涯的無限情懷,卻並不給人以蕭瑟的感覺。
頷聯“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具體地描繪出了異鄉除夜的淒涼。詩人在描寫四川山區的除夕夜色時,緊扣首聯的“迢遞”“羈危”等字詞,用“亂山”“殘雪”真實地寫出了當時當地的情景,顯得很有特色。這一背景加上一盞孤燈就更為有力地烘托出詩人的寂寞情懷。身在異鄉又值除夕,羈危萬里,亂山殘雪,將這種苦情一層層推進。此句與馬戴的《灞上秋居》“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一句,可謂是異曲同工,同樣扣人心弦,讀來令人心碎。
頸聯“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真切地寫出了久別家鄉之人常有的親疏情感。正因為遠離了親人,無法與親人們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對於身邊朝夕相處的僮僕才倍感親近,同時也為除夕增添了一些歡樂。這實際上更為深切地流露出詩人思鄉懷故的情緒。此聯語言質樸,感情細膩,與第二聯互相映襯,真摯感人。
尾聯“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寄希望於新年,祈禱不再漂泊流離,顯得順理成章,真切自然。句中的“明日”緊扣題中的“除夜”二字,於篇末點題,強烈地表達了詩人不堪忍受的異鄉飄泊,希望早日結束羈旅生涯的願望。離愁鄉思,發泄無餘。
全詩意境蒼涼,語言工麗,感情真摯,刻畫細膩,情韻幽絕,感人至深。“亂山”一聯堪稱佳句,令人回味無窮。

名家評論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崔塗《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淒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

作者簡介

崔塗,唐代後期詩人。字禮山,江南人。文德(唐僖宗年號,公元888年二月至十二月)進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隴等地作客,多羈愁別恨之作,情調抑鬱低沉。《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