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阿甫夏洛穆夫

阿龍·阿甫夏洛穆夫, 中國現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阿龍·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ff)1894年11月11日出生在中俄邊境的尼克拉耶夫斯克(廟街)的猶太漁行主家庭,這是當地的一個華人聚居地,隔江就是中國。阿氏的家裡有個華籍老僕人,平時喜歡哼哼京戲,閒時總要帶著阿氏到戲館裡去聽戲。受此影響,阿氏從小就非常喜歡中國民間音樂和京劇,對京劇中的武打場面及舞蹈身段尤其著迷。

音樂選擇

1910年,年輕的阿龍考上了瑞士蘇黎世醫學院,但嚴謹的醫學課程讓他難以提起興致,半年後棄醫從樂,轉入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現代作曲法,在這期間,他對中國音樂文化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913年,阿甫夏洛穆夫赴瑞士到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作曲,此時他已萌發了創作中國音樂劇的念頭。1917年畢業後,阿氏曾數次到中國,在北平、山東、上海、杭州等地“採風”,蒐集民間音樂的素材。上世紀20年代後他定居中國,並創作了第一部中國題材的歌劇《觀音》,於1925年4月24日在北平首演。阿氏親任指揮,劇中觀音一角,由其妹妹莎娜扮演。此劇在1926年曾赴美在紐約鄰地劇場演出,大受歡迎,連演了五個星期。

樂隊指揮

阿氏在上世紀30年代初定居上海,和任光、聶耳、冼星海、賀綠汀等過從甚密。當時“百代”是中國境內最大的唱片公司,阿氏是公司的樂隊指揮,任光和聶耳又分別擔任了公司音樂部的正、副主任,他們三人配合默契,利用外商以盈利為主不問政治背景的特點,錄製了大量他們自己喜歡的音樂,其中有不少是左翼歌曲,如《大路歌》《開路先鋒》《漁光曲》等。

戰歌配樂

1935年,田漢寫好《風雲兒女》電影劇本後就被捕了,聶耳主動請纓,爭取到了為影片作曲的任務,他寫出《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譜初稿後即東渡日本留學。1935年4月,聶耳將曲譜定稿寄回上海,由孫師毅和司徒慧敏交給《風雲兒女》攝製組。幾乎同時,阿甫夏洛穆夫也拿到了曲譜,他決定親自為這首戰歌配器。

1935年5月24日,《風雲兒女》在新光大戲院隆重首映,影片廣告上有一行字格外醒目:“片中王人美唱《鐵蹄下的歌女》暨電通歌唱隊合唱之《義勇軍進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在現在還能看到的這張編號為34848的唱片上,赫然寫著:“《義勇軍進行曲》,袁牧之、顧夢鶴演唱,聶耳作曲,夏亞夫(即阿甫夏洛穆夫)和聲配器。”

為了寫作此文,筆者在朋友的大力相助下,特地將這張珍貴的唱片重新聆聽了一遍。朋友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將唱片放上唱盤,隨著一陣老唱機特有的“沙沙”聲,首先傳出的是袁牧之的開場白:“百代公司特請電通公司歌唱隊唱《風雲兒女》《義勇軍進行曲》。”然後就是小號奏出的高亢的前奏曲和袁牧之等人雄壯激昂的歌聲,無論是和聲還是節奏,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唱片轉完最後一圈,唱針微微一顫,雄壯的歌聲隨之消融在空氣中。我仿佛聽到自己的心靈在感慨: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最早版本呵!

圖書館館長

為創立中國音樂劇而辛勤耕耘

1933年,阿氏經招聘考試,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圖書館館長一職,直到1943年圖書館被日本人接管,他在這個崗位上整整工作了十年,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毋庸諱言,他個人的主要興趣還是在音樂劇的創作上。

阿氏一生創作了幾十部以中國為題材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在上海期間創作的。他在任工部局圖書館館長期內,“利用公餘之暇,夜闌更盡,專事考證與寫作”。很多中國同行對他的執著和努力衷心敬佩,稱讚他“以中國旋律為基礎,創作中國風味的音樂,並以此排成了中國舞劇,中國歌劇,中國音樂劇,這一切,可說是對中國音樂與戲劇的重要貢獻”(《上海文化界推薦》,載1945年11月25日《時代日報》)。

創作作品

阿氏創作的這眾多作品,幾乎都以中國歷史為題材,以中國民間音樂為基本旋律,由京劇演員擔任演出,用西方管弦樂來表現中國悠久傳統和現代市井生活,因而具有濃郁的中國風味,如歌劇《觀音》、舞劇《琴心波光》、交響詩《北平胡同》、抒情女聲獨唱曲《晴雯絕命辭》、歌劇《楊貴妃》(應梅蘭芳之請而作)、舞劇《古剎驚夢》、樂舞《五行星》、音樂劇《孟姜女》、歌舞劇《鳳凰》(根據郭沫若詩《鳳凰涅槃》改編)等莫不如此,其中尤以《古剎驚夢》和《孟姜女》影響最大。

三幕舞劇《古剎驚夢》原名《香篆幻境》(又名《蔦蘿夢》),系根據中國民間傳說改編,描寫青年男女為爭取幸福婚姻而和惡勢力鬥爭的故事。該劇演員均由中國京劇藝人擔任,充分發揮京劇武打特色,配以管弦樂伴舞,使人耳目一新。《香篆幻境》1935年3月13日首演於上海卡爾登大戲院,在滬的很多文藝界人士前往觀賞。阿氏在聽取各方面意見後對該劇作了多次修改。

中國舞劇社

1941年,阿氏為實驗中國歌舞劇而創辦中國舞劇社,當年6月16日——18日,中國舞劇社應益友社之請為籌辦益友醫院募款,在蘭心大戲院公演根據《香篆幻境》修改的三幕舞劇《古剎驚夢》。演出獲得很大成功,不少知名人士紛紛撰文發表意見。阿英(魏如晦)題詞道:此劇“是中國新舞劇的發軔,新樂律的胚胎”(《古剎驚夢》說明書)。黃佐臨早年在歐洲留學時曾遇到不少西方藝術家問他:“你們中國人的身體是人類中最靈動最柔活的,為什麼你們沒有舞劇?”對此他只能無言以答。現在,當他看了《古剎驚夢》後頓感揚眉吐氣,他欣喜地寫道:“這次中國舞劇社的演出正好替我作了一個答覆--一個極美滿的答覆--我是何等的興奮,何等的鼓舞!”(《古剎驚夢》說明書)

重要作品

1942年2月17日,《古剎驚夢》在大光明大戲院再度公演,梅蘭芳特地為之題詞“中國舞劇古剎驚夢”,以示對阿氏改革創新的支持。梅蘭芳是阿氏多年的老朋友,平時,梅有演出,阿氏必往觀摩;阿氏新作公演,梅亦到場鼓掌。 音樂劇代表作《孟姜女》

六幕十景音樂歌舞劇《孟姜女》是阿甫夏洛穆夫最重要的作品。這齣戲的文字編劇是共產黨人賀一青(姜椿芳),劇本以民間傳說“孟姜女萬里尋夫故事”為藍本,通過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的歷史背景,表現了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秦始皇的兇殘,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專制壓迫。阿氏在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他採用傳唱於民間的《孟姜女十二月花名》為音樂素材,以純粹的中國民歌風格並按照西方歌劇的形式進行音樂創作。當時輿論認為:“《孟姜女》的音樂用濃重的色彩塗抹出街市的喧譁,兵丁捕人的凶暴,孟姜與幻像的搏鬥,民夫造城的悽慘,蠻兵狂舞的粗野。更用輕鬆的筆觸,寫出了孟姜梳妝的恬靜,遊園的幽美,邂逅的詩情,婚禮的愉快。”(《上海文化界推薦》)

音樂歌舞劇《孟姜女》能獲得如此成就並不容易,整整七個月,阿氏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熟悉內情的人曾特地在報上撰文,寫道:《孟姜女》“作曲、導演阿甫夏洛穆夫先生,每天從上海的近郊,騎著一輛腳踏車趕來排戲,不論風雨,從不間斷,七月如一日,演員們也個個如此,這種精神,真令人欽佩”(沙源《瑣話》,載1945年11月25日《時代日報》)。

藝術創新

阿氏在藝術上也進行了不少創新,他採用大型合唱隊在樂池中伴唱,有合唱、獨唱、對唱、重唱等各種形式,台上演員均以京劇身段舞蹈表演,但又有少量對白。此劇的樂隊伴奏,最初均為西籍樂師擔任,後全部改由中國人擔任,其中不少日後成為中國音樂界的傑出人才,如黃貽鈞、韓中傑、陳傳熙、秦鵬章等等。

1945年11月25日,《孟姜女》在蘭心大戲院首度公演,當天,梅蘭芳、周信芳、夏衍、於伶、李健吾、傅雷、黃佐臨、柯靈、費穆、衛仲樂等34人在報上共同署名撰文推薦:“《孟姜女》在中國音樂與戲劇的發展上,是一樁重要的事件,它在音樂作品和演出藝術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功,是應該向觀眾鄭重推薦的一部戲。”(《上海文化界推薦》)

《孟姜女》共演出了11場,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由於作品的全部音樂是用西洋樂器演奏的,很容易為西人所接受,在當時駐滬的美國軍人中也引起了熱烈的談論,這使美國在華軍隊司令魏德邁將軍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他正因公在渝,頗以向隅為憾。為此,《孟姜女》劇組特地在1946年1月25日在蘭心大戲院又加演了一場,招待魏德邁將軍和全部在華的美國高級將領。魏德邁將軍為此特地寫信向阿氏表示感謝。這一年,阿氏還應宋慶齡邀請,率《孟姜女》劇組於3月27、28日在“蘭心”演出兩場,為中國福利基金會募款。27日晚,宋慶齡、宋美齡、孔祥熙和各國駐滬領事、上海各界顯要以及盟軍高級將領和蘇聯武官均出席觀看,成為轟動上海的一大新聞,也可說是中國音樂舞蹈史上的一件盛事。

中國音樂歌舞劇貢獻

《孟姜女》獲得的成功給阿甫夏洛穆夫以很大的鼓舞,他想帶著這部中國音樂歌舞劇走向世界。1948年,阿氏赴美聯繫《孟姜女》演出事宜。也許,他預感到了什麼,行前他申請加入中國國籍,但未獲當時政府的批准。到美後,聯繫演出之事頗遭困難,中國國內戰爭又起,阿氏遂滯留美國未歸。新中國成立後,歐陽山尊、金紫光等曾去函邀請他回中國,卻因朝鮮戰事爆發,中美交通阻隔而終未能成行。阿甫夏洛穆夫長期在北平、上海工作生活,與很多文化藝術界名人交誼頗深,他十分熱愛中國,視中國為自己的第二故鄉。1948年他離滬時曾表示一定會回來,但終因諸多緣故而未能如願。1965年4月26日,阿甫夏洛穆夫因肺氣腫在紐約病逝,終年71歲。

這是一個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融進中國的外國人,他的執著和努力曾讓很多中國同行感到慚愧,他的名字也因此被破例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他就是阿甫夏洛穆夫,一個俄籍猶太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