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籃者文化(前800~公元700)以盛行使用編織物而得名,經濟以農業和狩獵為主,並行採集。種植玉米、南瓜、豆類、向日葵,獵取鹿、羚羊、兔子和小動物。早期聚落多建在山脊頂部,房屋圓形,村外有卵石圍牆。工具有鹿角尖狀器、石刀和磨石,使用編織的筐籃、皮囊。人死後用皮毛、毯子包裹埋葬,並隨葬工具、用具和武器。 晚期出現圓形、橢圓形和方形半地穴居址,面積9~25平方米。中間有火塘,火塘旁有一個被稱為錫帕普的小洞,印第安人認為這是祖先現身進出的地方。房屋排成半月形,門向東。已產生宗教建築基瓦,製造紅褐和灰黑色的粗糙陶器,有缽、細頸圜底罐,飾以曲線紋。
普韋布洛文化 (700~1550)直接從編籃者文化發展而來,以獨特的普韋布洛建築形式而得名。它的特點是用土坯和石頭建造長方形房屋,彼此緊密相連,並作數層階梯式排列。這一文化代表北美印第安人較發達的農業村落文化,對西南地區的其他文化有較大影響。該文化可分5期,一期宗教建築與住房分開,基瓦建在地下。二期農業有了發展,出現小規模灌溉設施,修建水渠、水庫以備灌田,6~10個房屋組成一個小村落,宗教建築與住房建在一起。三期若干小村落合成一個大村社,興辦大的水利設施,在公共廣場建造基瓦。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博尼托普韋布洛有800個房間,作3~4層階梯式排列,可居住1000人,是古代美洲最大的建築之一。三期以後,岩居建築興起,梅薩弗德的一個岩居村落有200個房屋,23個基瓦,基瓦作圓形或方形,建在居室前面。該文化自二期起,區域性制陶業發達,東部多素麵陶,西部多飾幾何圖案。三期紋飾構圖複雜,在查科河一帶多白地繪黑彩的帶狀紋,科羅拉多地區流行螺旋紋。此外,紅色和多色陶在新墨西哥州西北、亞利桑那州東北流行起來,黑紅相間的彩紋和紅底黑彩的陶器變成這一地區的特徵。四期時部分地區以黃色和淺黃色陶為特點,質地脆,並上釉色。
相關詞條
-
阿史那
阿史那(Ashinas)是突厥可汗的姓氏,意思就是蒼色的狼眼,阿史那氏具有闊面碧眼的人種特徵,中亞東部,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爾泰山的遊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
簡介 突厥 突厥國史 歷代君主 文獻記載 -
薩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也稱波斯第二帝國,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 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
歷史 政治 外交 軍事 經濟 -
奧里薩邦
奧里薩邦是印度東部海岸的一個小邦,東枕孟加拉灣,南臨安得拉邦,西接中央邦,北傍比哈爾邦,東北是孟加拉邦。全邦面積為1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3165萬(1...
概述 地理歷史 政治 經濟 節日 -
阿史那[古突厥姓氏]
阿史那(Ashina) 為古突厥統治家族的姓氏,意為 “高貴的狼”或“貴族狼”,也具有 “藍色” 之意,因此阿史那部也被稱為 “藍突厥”,藍色並不是指其...
簡介 突厥 突厥國史 歷代君主 文獻記載 -
薩曼王朝
薩曼王朝(Sulala Samaniyya),又稱薩曼帝國。 阿巴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在中亞地區建立的波斯—伊斯蘭教中央集權封建帝國(874~999),10...
國名由來 王朝歷史 與中國的交往 政治制度 軍事 -
可薩帝國
可薩帝國是西遷到高加索地區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公元7至9世紀,可薩人在伏爾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強大的可薩汗國,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轉站,同拜占庭帝國和阿...
簡介 崛起過程 -
阿史那氏
阿史那(Ashina) 為古突厥統治家族的姓氏,意為 “高貴的狼”,也具有“藍色” 之意,阿史那部因此被稱為 “藍突厥”,藍色並不是指有藍色的眼睛,而是...
突厥 突厥國史 歷代君主 文獻記載 -
塞薩洛尼基
希臘北部最大港市及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州首府。在哈爾基季基半島西部,瀕塞薩洛尼基灣。人口80萬,包括郊區在內為100萬。地中海型氣候,冬溫夏熱。塞薩洛...
城市介紹 地理氣候 歷史文化 經濟發展 風景名勝 -
賈科莫·卡薩諾瓦
賈科莫·卡薩諾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年4月2日-1798年6月4日),極富傳奇色彩的義大利冒險家、作家、“追尋...
簡介 生平 最後居所 作品年表 逝世後的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