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褥達太山

又曰:鐘山西六百里有崑崙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圖調傳》也。 又案《十洲記》,崑崙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 《山海經》曰:崑崙之丘,實惟帝之下都,其神陸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詞條名稱:

阿褥達太山

拼音:

a ru da tai shan

釋義:

既古代崑崙山。

典文出處:

一:

釋氏《西域記》曰:阿褥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崑崙山也。

二: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於崑崙,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雷公也。黃帝宮,即阿褥達宮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頭河

三:《水經注》

《水經注》記載:釋氏論佛圖調列《山海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崑崙。又曰:鐘山西六百里有崑崙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圖調傳》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傳》,《傳》崑崙山正與調合。如《傳》,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傳》亦知阿褥達山是崑崙山。釋雲賴得調《傳》,豁然為解,乃宣為《西域圖》,以語法汰。法汰以常見怪,謂漢來諸名人,不應河在敦煌南數千里,而不知崑崙所在也。釋雲,復書曰案《穆天子傳》。穆王於崑崙側瑤池上觴西王母,雲去宗周瀍澗,萬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調言?子今見泰《傳》,非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後,乃知崑崙山為無熱丘,何雲乃胡國外乎?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穆天子》、《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縕歲久,編韋稀絕,書策落次,難以緝綴。後人假合,多差遠意,至欲訪地脈川,不與經符,驗程準途,故自無會。釋氏不復根其眾歸之鴻致,陳其細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案《山海經》曰:崑崙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此自別有小崑崙也。又案《淮南》之書,崑崙之上,有木禾、珠樹、玉樹、玻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源,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其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之山,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禹乃以息土填鴻水,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為下地。高誘曰:地或作池。則以仿佛近佛圖調之說。阿耨達六水,蔥嶺、于闐二水之限,與經史諸書,全相乖異。又案《十洲記》,崑崙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有弱水,周匝繞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闊之井,西南近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昔西王母告周穆王雲,去鹹陽四十六萬里,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廣萬里,形如偃盆,下狹上廣。故曰崑崙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乾辰星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處有積金,為天塘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樓十二。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樓,相似如一。淵精之闕,光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燭日暉,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旋機,元氣流布,玉衡常理,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其北海外,又有鐘山,上有金台玉閡,亦元氣之所含,天帝居治處也。考東方朔之言,及《經》五萬里之文,難言佛圖調、康泰之《傳》是矣。六合之內,水澤之藏,大非為巨,小非為細,存非為有,隱非為無,其所苞者廣矣。於中同名異域,稱謂相亂,亦不為寡。至如東海方丈,亦有崑崙之稱,西洲銅柱,又有九府之治。東方朔《十洲記》曰:方丈在東海中央,東西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專是群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命所治處,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來也。張華敘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圓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故其柱銘曰:崑崙銅柱,其高入天,圓周如削,膚體美焉。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綠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惟會益工。《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望在無外,柱州崑崙山上。榮氏注云: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五龍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為十二部,法五龍之跡,行無為之化,天下仙聖治。在柱州崑崙山上,無外之山在崑崙東南萬二千里,五龍、天皇皆出此中,為十二時神也。《山海經》曰:崑崙之丘,實惟帝之下都,其神陸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然六合之內,其苞遠矣,幽致沖妙,難本以情,萬像遐淵,思絕根尋。自不登兩龍於雲轍,騁八駿於龜途,等軒轅之訪百靈,方大禹之集會計。儒、墨之說,孰使辨哉!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余考群書,鹹言河出崑崙,重源潛發,淪於蒲昌,出於海水。故《洛書》曰:河自崑崙,出於重野。謂此矣。徑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釋氏《西域記》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