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納什·迪克西特於1944年出生在印度孟買,1963年獲孟買大學理學(數學)學士學位,196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自1981年起一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經濟學教授,同時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迪克西特曾獲多個獎項或稱號:1985年獲印度計量經濟學會馬哈蘭諾比斯紀念獎,1992年當選為美國藝術和科學研究院院士,1994年獲慕尼黑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傑出研究員稱號,2001年獲布達佩斯大學馮·諾依曼經濟科學和公共管理學獎,2001年任計量經濟學會會長,2002年任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副會長。因其對開發中國家財富分配及轉移規律建立定量模型和多學科實證研究,2011年12月20日獲得印度德里大學阿瑪蒂亞.森經濟學獎。
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如《經濟理論中的最最佳化》(1976)、《均衡增長理論》(1976)、《國際貿易理論》(合著,1980)、《不確定性下的投資》(合著,1994)、《經濟政策的制定》(1996)、《策略博弈》(合著,1999)和《非法行為與經濟學》(2004)等均已成為經濟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名著或經典教科書。在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近150篇。
迪克西特最有影響的論文是他與斯蒂格利茨合作發表的《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1977)一文,該文在經濟學界引發了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巨大浪潮。作為經濟學主流的新古典理論一開始是以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為基礎解釋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來越表現出報酬遞增的特性,採用報酬不變假設的傳統新古典理論已無法描述現代世界貿易和經濟成長的現實。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為具有報酬遞增特點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建立數學模型的努力因面臨多重均衡解的困境而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藉助特殊的恆定替代彈性 (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效用函式描述消費者對差別化產品的需求,並以此為基礎分析多樣化消費與差別化產品壟斷生產的報酬遞增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首次以嚴格的數學模型(即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簡稱“D-S”模型)解析斯密-楊格的報酬遞增思想的微觀基礎。D-S模型表明,消費者對多樣化消費的偏好及廠商在生產差別化產品上的無止境的規模經濟決定了在資源(收入和勞動供給)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將現有資源分配於有限種類的產品的生產既可以實現專業化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率,又可以實現分工和由此而來的多樣化消費導致的更高的福利水平。但是,“當品種更為人們所欲求時,即當不同產品為不完全替代品時,將每一廠商的產出水平推進到窮盡所有規模經濟的程度,這樣的做法一般並不是最優的。”最優狀況只能是一定品種數量和一定程度的生產規模經濟的組合。隨著經濟中積累的可用資源(收入和勞動供給)的增加,現有品種專業化生產中潛在的規模經濟將被充分發掘。由於消費的無彈性,現有品種的消費將趨向飽和。此時,社會便將相對富餘的資源轉移到新產品的生產中去。新產品的引入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了消費者福利(或真實收入);另一方面,由此而來的分工的擴展又為進一步發掘新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的潛力開闢了空間。這就是由分工和市場容量(收入和勞動力)的擴展所形成的報酬遞增的循環累積過程,亦即楊格所謂的“分工一般地取決於分工”的報酬遞增的動態機理。
D-S模型的建立,為貿易和增長理論界的創新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20世紀80年代,作為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二次與第三次浪潮而崛起的新貿易與新增長理論無一例外地採用D-S壟斷競爭框架,其中,新增長理論則被稱為D-S模型的時間動態版本。20世紀90年代,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浪潮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地理研究領域,由藤田、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等人建立的一系列新經濟地理模型被稱為D-S模型的空間動態版本。D-S模型的深遠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報酬遞增理論革命還為此造就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具有衝擊諾貝爾獎實力的一流經濟學家,如保羅·克魯格曼、埃爾赫南·赫爾普曼、保羅·羅默等。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在想什麼他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一方面規模經濟要求生產產品的種類越少、每種產品的產量越大,經濟性越好;另一方面消費的多樣化偏好又要求較多的產品種類數。市場會折衷這一兩難衝突形成一種壟斷競爭的均衡,內生地決定市場上的產品種類數。
代表過時的工業化的西方經濟學主流中,基本框架是數量和價格關係,遲遲沒有把品種這個維度作為內生變數,納入體系核心。表面原因是一直沒有找到表述品種的數學方法(這一點被迪克西特於1970年代中解決後,情況有所改變),深層原因是理論上的不兼容。
傳統經濟學理論中所有具有新經濟萌芽因素的理論,如範圍經濟理論、新增長理論、羅默理論、區域經濟學、產業集群思想、空間經濟學、都與範圍經濟有關,不是偶然的。因為它們共同都涉及到多品種協調問題。楊格指出:“產業的不斷分工和專業化是報酬遞增得以實現過程中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必須把產業經營看作是相互聯繫的整體”。汪丁丁解釋知識經濟說,知識互補性的經濟學含義是:知識甲和知識乙單獨運用於經濟活動時各自獲得的收益的加總必定小於它們聯合運用於經濟活動時的收益。這是錢德勒範圍經濟定義的知識版。
深層的背景可以這樣理解:網際網路的特長在於協調,它的經濟作用是降低多品種的協調成本。如果多品種的經濟性得不到經濟學論證,網際網路的價值就始終進入不了經濟學視野。由此引伸出來的差異化、個性化、定製等一系列新經濟問題,就更找不到理論根據。而品種多樣化、或者說多品種的經濟性,是經濟學家能聽懂的新經濟問題的表述方式。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新經濟模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藉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D—S模型)和新貿易、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三次波濤的強大推動,作為經濟學領域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長。如果說,赫爾普曼(Helpman。E。)與克魯格曼(1985)關於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的著作《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和格羅斯曼(Grossman)與赫爾普曼(1991)關於內生增長的著作《全球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促成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並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克魯格曼(1991)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和藤田(FujitaM。1988)在《區域科學和城市經濟學》上發表的《空間集聚的壟斷競爭模型:細分產品方法》,則完成了對D—S模型空間意義的解釋,可被視為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經濟學中的新經濟地理學,源於20世紀80年代對新國際貿易理論和競爭優勢經濟學的研究。這種“新經濟地理學”吸收了城市經濟學、區域科學和經濟區位論等有關空間經濟的傳統思想,結合產業組織理論有關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模型的最新進展,試圖構建“空間經濟”的理論體系。它比較注重國際經濟學與地理區位及運輸費用(貿易壁壘)的關聯,強調規範的模型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複雜的空間經濟模型,以模擬產業集聚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尋求產業集聚持續發展和多重均衡實現及被打破的條件,強調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歷史和偶然事件、路徑依賴等在產業集聚和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從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它與傳統(或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相比較,最大的特點是吸收了經濟區位論關於空間集聚以及運輸費用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它強調由規模經濟和運費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內在集聚力,以及由於某些生產要素的不可移動性等帶來的與集聚力相反的作用力(分散力)二者對空間經濟活動的影響(見表1);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複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鎖定”等概念以及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壟斷競爭模型(D-S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成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等。
對不完全競爭的分析是迪克西特最有影響的學術貢獻。在福利經濟學中,有關生產的最基本的問題是,市場能否使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達到社會最優。眾所周知,分配不公、外部效應和規模經濟是導致不完全市場結構、並使得市場均衡解偏離社會最優解的三大原因。其中,經濟學家對不完全市場結構中規模經濟的分析框架長期以來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由於內部規模經濟模型的求解極為複雜、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從而更無法進行福利分析和比較),人們不得不藉助於外部性、溢出效應和邊乾邊學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將研究局限於外部規模經濟的分析。1977迪克西特與斯蒂格利茨合著的《壟斷競爭與最優產品多樣性》一文將這一困境迎刃而解。他們提出了一個針對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模型(D-S模型),對不同假設條件下的市場均衡與社會最優的關係進行了對比。他們首先將規模經濟問題巧妙地轉換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的關係問題。他們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通過減少產品種類、增加每種產品的產出數量,能夠降低企業成本、節省社會經濟資源;與此同時,產品種類的減少將使得消費者產品消費種類的減少,從而引起社會福利損失(消費者更偏愛消費的多樣性)。由此,他們將規模經濟問題變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問題,且其社會福利性質依賴於消費者效用函式的形式(因為效用函式反映了消費者對產品種類多樣化的偏好狀況)。為了反映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在消費者效用函式中的作用,並體現產品替代對消費者效用、從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構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效用函式”(後被人們引申為D-S生產函式)。其次,他們假定每種產品的生產都具有不變的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這意味著成本函式具有平均成本遞減和邊際成本不變的性質,從而呈現出內部規模經濟的特徵);最後,他們給出了求解該模型一般均衡的主要方法,是根據效用函式求出行業內各種產品的需求函式,然後結合利潤最大化(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和自由進入(邊際廠商的淨收益為零)的條件求得每個廠商的均衡產量、均衡價格和產品種類。
D-S模型為存在內部規模經濟情形下的壟斷競爭市場結構進行一般均衡分析提供了簡單易行的研究平台,引發了“新產業組織理論”、“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等一系列新經濟學理論進展。其中,新增長理論則被稱為D-S模型的時間動態版本,新經濟地理模型被稱為D-S模型的空間動態版本。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研究局限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迪克西特本人並沒有使用範圍經濟這個術語,它把範圍經濟表述為另一種規模經濟。他沿著馬歇爾的傳統,用規模經濟表述範圍經濟,區別只在外部規模經濟與內部規模經濟的不同。說迪克西特是半個新經濟學家,是因為他的理論是一種準新經濟理論。這點不同於錢德勒和安德森。
真正的新經濟理論與傳統經濟中的包含新經濟因素的理論(準新經濟理論)之間的區別表現為:第一,準新經濟理論把少品種與多品種的矛盾,理解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即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矛盾;新經濟理論進一步認為屬於生產內部(如少品種生產與多品種生產)和消費內部的矛盾。在這點上,錢德勒與安德森雖然數學上不如迪克西特,但認識比他徹底。第二,同樣強調產品多樣化現象,準新經濟理論認為證明的是專業化分工的作用,新經濟理論認為證明的是關聯化協調的作用。楊小凱大大發揮了迪克西特理論中傳統的那一面,把新經濟融合解釋成了舊經濟分工,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第三,同樣強調一加一大於二(Superadditivity)的報酬遞增現象,準新經濟理論把它歸功於專業化,新經濟理論把它歸功於打破專業化。第四,準新經濟理論依賴壟斷競爭框架,新經濟理論可以推廣到完全競爭框架。第五,對生產可能性邊界與無差異曲線的凹凸性的理解不同。
本來,分工離不開協調,協調離不開分工,爭論分工創造財富與融合創造財富,似乎會陷入雞生蛋、蛋生雞式的詭辯。但我認為,有一個判據,可以把誰為主導的意義顯示出來。這就是追問:品種越少,成本越低;還是品種越多,成本越低?這是錢德勒思考的問題,他比迪克西特與楊小凱站得更高。迪克西特的局限在於固化了“品種越少,成本越低”這個規模經濟假設,而沒有將網際網路現實中越來越常見的“品種越多,成本越低”內生於模型之中。這點遠不如不懂高級經濟學的安德森。
但不管怎么樣,迪克西特第一次提供了品種多樣化的數學分析工具,為將來的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分析提供了進一步拓展的前提,為網際網路作用進入經濟學核心提供了可能,這個功績就已經很大了。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主要著作 迪克西特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微觀經濟理論、博弈論、國際貿易、產業組織、增長和發展理論、公共經濟學以及新制度經濟學。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均已成為經濟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名著或經典教科書。在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近150篇。
迪克西特著述頗豐,發表有超過150篇的期刊論文,其中有相當部分論文見於AER、JPE、QJE、Econometrica等頂級期刊。他也曾長期擔任Econometrica、JournalofEconomicTheory等雜誌的副主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他也下了許多著作和教材,包括《國際貿易理論》(與VictorNorman合作)、《經濟理論中的最佳化方法》、《策略思維》(與BarryNalebuff合作)、《不確定性下的投資》(與RobertPindyck合作)、《經濟政策的制定:交易費用政治學角度》、《策略的博弈》(與SusanSkeath合作)以及最近的一本《不守法與經濟學》。中國讀者對他的著作已不陌生,因為其中的大部分已經有中文版。
1。 《經濟理論中的最最佳化》(1976)2。 《均衡增長理論》(1976)3。 《國際貿易理論》(合著,1980)4。 《不確定性下的投資》(合著,1994)5。 《經濟政策的制定》(1996)6。 《策略博弈》(合著,1999)7。 《非法行為與經濟學》(2004)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人物評論 李瑞環與迪克西特交談 印度迪克西特、阿瑪蒂亞森兩位諾貝爾獎級的經濟學家,都在新經濟的基礎理論層,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在前瞻性見識這個層面上,已經構成了印度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全體一頭扎進第二次浪潮(工業化)過時問題中難以自拔,不往前看,見識上的差距是明顯的,把握不好上游機遇有必然性。
洞察經濟生活現象迪克西特是超一流的建模高手,數理分析有理有據,論述簡潔優美,使人耳目一新。他運用令人信服的數理邏輯思維洞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經濟現象,不僅涉及微觀經濟理論、博弈論、國際貿易等問題,還廣泛涉及產業組織、公共經濟學、政治經濟以及新制度經濟學等領域,並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經濟學思想。
博士畢業當年,迪克西特發表了成名之作《勞動力剩餘最佳化經濟學》。在這篇文章中,他主要關注的是經濟落後國家長期存在的大量失業問題,並提出了一個能夠比較滿意解決勞動力剩餘問題的政策方案,從而在經濟學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迪克西特認為應當通過發展經濟的方式來解決勞動力剩餘問題,提出了三個階段的就業政策:(1)第一階段,應該以使經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為目標。即使經濟發展到已有足夠的資本保證充分就業,但因投資的影子價格太高,所以最佳策略應是保留一部分的失業率,這樣更有利於經濟發展。(2)第二階段是投資的影子價格仍比較高,最佳策略還是應保留一定的失業率,且工資水平不能變化太大。(3)第三階段由於投資價格下降,工資水平應該適度提高,使社會保持充分就業。迪克西特的勞動力剩餘最佳化經濟學理論不僅彌補了學術界關於這方面研究之不足,而且也為開發中國家科學地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他向開發中國家建言:開發中國家應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地調整就業政策,以使經濟得到健康快速地發展。
經濟理論認為,本幣貶值利於出口,升值利於進口。但現實情況往往比經濟理論複雜得多。以美國為例,1980-1985年美元持續升值,美國赤字並沒有明顯增加,而1985-1987年美元持續貶值,美國的赤字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持續增加。1989年迪克西特用廠商進入外貿市場的沉澱成本對這一異常現象進行了解釋,即:美元升值,由於存在進入成本,即使它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有利可圖,它國商品也不一定進入;美元貶值,考慮到今後可能的市場機會,它國商品也不一定退出。只有當美元變動幅度足夠大,廠商預期其帶來的市場機會或損失超過進入成本或預期的市場機會時,廠商才會進入或退出。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人物性格 建模高手 在近40年的經濟學研究生涯中,迪克西特始終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前沿,可謂經濟學家中的常青樹。這可能與迪克西特獨特的研究風格和方法有關。他曾對青年學者的研究提出這樣的建議:不要太在意課題的社會意義有多大,要真正關注的是這個課題能否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創造性的想像力。確定某個課題是否適合自己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看它能否使自己興奮。這確是他的經驗之談,因為早年的迪克西特也研究了許多流行於其時代的問題,但他真正代表性的成果比如壟斷競爭下產品差異理論、寡頭壟斷進入壁壘、國際貿易理論創新以及不可逆投資理論,都並不是時代潮流的產物。事實上,經濟學中許多在後來被證明為最有價值的重要理論比如理性預期、信息與激勵經濟學、博弈論等等,與其所產生時代的時政和潮流並無多大聯繫。所以,許多年以後迪克西特這樣總結說:“追求潮流、追求社會的熱點往往不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方向。”
迪克西特甚至不主張頻繁地參與各種研討會。他這樣告誡年輕的學者:“不要熱衷於參加研討會,除非他們指定的題目剛好是你所選的課題。因為寫研討會的論文會占用你太多的時間,而你本來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做些你更感興趣的工作。堅持你的工作,如果成功的話,幾年以後人們將會就你的題目舉行研討會。同時,你在自己專長領域的成功從物質上的回報講,也會超過參加十個研討會帶來的榮譽。”
對於國內的學子,一些人太過浮躁,急於發表文章,而另一些則太過完美主義,總是希望將文章修訂到盡善盡美結果長期無文章可投。在迪克西特看來,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他認為一個學者應該對他的文章進行必要的修改,以提高質量,對於已決定長期以學術為職業的人來說尤其應注意提高文章的質量才有利於在圈內樹立良好的聲譽。但是,完美主義也並不可取,修改文章也應考慮到其機會成本。當你的文章修改到一定水平後,憑你個人的努力要想再提高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你本可以做其他更有效率的工作。追求一篇文章盡善盡美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從個人來看,它可能會延緩個人的研究工作進程,增加整個研究體系的風險。從社會來說,某些並不完美的東西發表之後,其他人可能從中發現其比較優勢,從而完成進一步的改進。
最後一個問題是學者們都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學者是否應該宣傳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迪克西特本人是謙虛的人,也從不過分地宣傳自己的工作。但是,他認為適度的宣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你做了重要工作而無人知曉,那么你的成果就不能起到推進學術發展的作用;倘若大家都很保守低調,捂緊自己的成果保持緘默,經濟學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但是,如果過分宣傳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則可能使一個人在圈子內的聲譽變得很糟糕,從而影響到將來的工作被認可的可能性。究竟如何宣傳自己的工作?作為博弈論專家的迪克西特給出的最優策略是:宣傳時要把重要性講得比實際的重要性稍微小一點;如果非要誇大一點的話也要採用比較間接的聰明辦法。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 科研方法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迪克西特不僅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也為年輕學者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鑑價值的研究經濟學的科研方法和技巧。1994年他在《美國經濟學家》上發表了一篇工作隨想———《我的科學研究方法》,從科研選題、工作習慣和撰寫論文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對青年學者的研究提出建議。
迪克西特認為,從事經濟研究的關鍵是要正確地選擇研究課題。確定某個課題是否適合自己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看它能否使自己興奮。同時,在選題時也應考慮個人的相對優勢。在某一領域的相對優勢將有助於對這一領域做出創新性研究。選擇課題時不要太在意課題的功利性,要真正關注的是這個課題能否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的、創造性的想像力,追求潮流、追求社會的熱點往往不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方向。事實上,經濟學中許多在後來被證明為最有價值的重要理論比如理性預期、信息與激勵經濟學、博弈論等等,與其所產生時代的時政和潮流並無多大聯繫。迪克西特不主張頻繁地參與各種研討會。
至於如何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迪克西特認為要注意4個方面:首先,要注意合理地安排時間。他建議每個人應對自己在一天中的各個時間段的精神狀態有所了解,將處於最佳狀態的時間用於真正搞研究,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真正的研究要不吝於花費時間,而對於那些無助於研究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則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千萬不要拖延,因為那樣會更加分散時間和精力;其次,要注重運用抽象思維。雖然經濟研究領域長期以來只注重形象思維,但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不能拘泥於形象思維,也要注重運用抽象思維,尤其是在進行數量經濟研究時更應有較強數理邏輯思維;再次,要注重與人合作。事實表明當代取得輝煌成就的經濟學家大都是在同別人合作研究下取得的。迪克西特認為搞經濟學研究要注意尋找合作夥伴,好的合作夥伴的意見或建議可以使你少走彎路;最後,在研究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困難,當一項研究暫時無進展時,可以先將它擱置一邊,轉向另一個研究項目。這樣會使你擺脫研究無進展的壓力,產生一種清新感,有助於靈感的閃現和頓悟。但也要避免過於頻繁的轉換研究項目。這樣是不嚴肅的,也是於事無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