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座位於法國南部的城市是14世紀羅馬教皇的居所。由西蒙德·馬蒂尼和馬泰奧·焦瓦內蒂設計裝飾的羅馬教主宮,看上去是非常古樸的城堡,它俯視著這座城市,環城的城牆和12世紀遺留下來的橫跨羅納河的橋樑。這座突出的哥德式建築下面的廣場上,小宮殿和聖母院教士的羅馬主教堂構成了一組特殊的紀念碑,它們顯示了阿維尼翁在14世紀基督化的歐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每一個天主教徒都知道他們的教都是在梵蒂岡。但所有的教徒未必知道在法國的南部羅約河畔還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維尼翁。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紀末,由於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的激烈鬥爭,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決定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由於教皇的遷居,教徒們就把阿維尼翁做為朝拜的聖地。
歷史
1309年至1377年這60多年近70年的時間裡,共有7位教皇在這裡居住,為了顯示其教皇的神聖和威嚴,在城市四周築起了高高城牆,在城北修建了壁壘森嚴的皇宮。
教皇是神、權結合的象徵,因此,皇宮就要給人以雄偉莊嚴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當年的設計師把這座城堡式的宮殿就設計在城北的高岩石山上,總面積1.5萬平方米,由舊宮和新宮連線而成。新宮與舊宮風格迥然不同。
新宮為克雷芒六世所建,所建風格充分體現了這位“教會王子”的風格,他揮霍無度把新宮修建的富麗堂皇,同時他又酷愛藝術,把新宮裝飾得就象一座藝術的殿堂。這座哥德式建築最大的廳堂是二樓的克雷芒六世的禮拜堂,長52米,寬15米,高19米,一樓有大、小謁見室,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這裡受到了嚴重地破壞,後來還被改作兵營,直到1906年才被收回,現在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舊宮是一座羅曼式風格的建築,他是由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在位時修建的,這座建築留有本尼狄克的影子,因為他是一個典型的苦行僧,因此,他主持修建的舊宮樸實無華。一層是紅衣主教會議廳,教皇在這主持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接見外國國王和使節。二樓是宴會廳,南邊是教皇的臥室。現在舊宮已經進行了藝術裝飾,在會議廳的牆上掛著7位教皇的畫像和幾幅壁毯。附設的聖約翰禮拜堂,四周的牆面上畫滿了聖約翰一生的壁畫,全部出自14世紀義大利名畫家之手。
當年的主教官邸,現在叫小宮博物館,收藏有中世紀的藝術品,當年教皇曾邀請了眾多的義大利畫家,由於受到了義大利畫派和佛蘭芒藝術的影響,形成了有名的阿維尼翁畫派,現在館中以義大利和阿維尼翁畫派的宗教畫居多。
阿維尼翁還有一處是必須提上一筆的,就是羅納河上的聖貝尼茲橋,法國民歌《在阿維尼翁橋上》的靈感就來源於這座12世紀所修建的22孔石橋,遺憾的是如今只剩下4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