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80畝(其中:田868畝,地312畝),人均耕地1.38畝,主要種植糧食等
作物;擁有林地250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56畝,主要種植石榴、梨、板栗、雪蓮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33畝,其中養殖面積57畝,其他面積852.5畝。基礎設施
該村到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2戶通自來水,有23戶飲用井水,有23戶還存在飲
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92%)。有2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96%、100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戶(分別占總數的 72%和6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到2010年底,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0輛,拖拉機 31輛,機車78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畝,有效灌溉率為 0.00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85.6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6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44.5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7萬元,占總收入的30.56 %;畜牧業收入
159萬元,占總收入的24.67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4頭,肉牛73頭,肉羊90頭);漁業收入7.14萬元,占總收入的1.15 %;林業收入23.41萬元,占總收入的3.63 %;第二、三產業收入221.74萬元,占總收入的 34.4%;工資性收入82.9萬元,占總收入的12.86 %。農民人均純收入394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工資性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9人,在雲南省內務工94人,到雲南省外務工15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保山市。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0.56 %。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25戶,共有鄉村人口145人,其中男性73人,女性72人。其中農業人口91人,勞動力8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2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7人,參合率94.5 %;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黨西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瓦房中學。到2010年底,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8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人,其中小學生9人,中學生1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2.86畝。已經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9.77萬元,有固定資產122.2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女黨員1人。該村共有團員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2) 人口素質低。(3)交通不便。(4)信息閉塞。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產業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素質。(3)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