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爾金斷裂帶(Altun Tagh fault zone)地處西藏、新疆、青海、甘肅交界的阿爾金山脈地區,是中國西部一條著名的北東東向左行走滑斷裂帶。它西起新疆與西藏交界的拉竹龍,向北東東方向斜切崑崙山及祁連山,東端隱沒於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全長達1600千米以上。它由多條長達數百千米的斷裂組合而成,總體呈NE70°方向直線狀延伸,斷層面傾角70°以上。衛星影像圖上主幹斷裂具有舒緩波狀的線性特徵,地面上以狹窄斷層谷、斷層崖斷續分布為特點。
對該斷裂帶的走滑規模,不同學者的結論相差很大,少則250千米左右,多則達1200千米,一般認為其位移量約400千米左右。中生代以前阿爾金地區經歷了複雜的構造演化歷史,而現今阿爾金斷裂帶的形成和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和持續推擠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有關,是青藏高原西北邊界斷裂帶之一。
構成
在幾何結構上,阿爾金活動斷裂帶可進一步劃分為兩條大的一級斷裂,即:阿爾金南緣活動斷裂(長1600千米)和阿爾金北緣活動斷裂(長600千米)。它們控制了整個斷裂帶的邊界和延展範圍。
這兩條一級斷裂均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二級分斷裂,其長度一般為100~200千米;
第一條二級分斷裂又由若干三級分斷裂組成,單條三級分斷裂的長度一般不超過100千米,其斷面基本上是連續的,可認為是斷裂帶內部的基本單元。
在一部分挽近活動明顯的三級分斷裂中,存在許多新的剪下破裂面,長度可達幾十至上百米,構成古地震地表破裂形變帶。
斷裂活動
對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的第四紀運動學特徵進行的大量定量研究和統計分析表明,第四紀斷裂活動具有左旋逆走滑性質。阿爾金活動斷裂帶自上新世晚期以來的垂直差異運動(夷平面變形)幅度約為600~1200米,西部略大於東部。左旋走滑位移總幅度估計為50~75千米,但不同學者存在不同看法。
晚第四紀以來的古地震研究表明,阿爾金活動斷裂帶上的古地震是頻繁而強烈的,沿阿爾金活動斷裂帶保存較完整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形變帶至少有十多條,每一條都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對它們的詳細研究(包括組合槽探)已揭示破壞性古地震事件達30多次,估計其中有十餘次的震級為8級以上。根據這些古地震事件的年代測定結果分析,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的7級以上地震的平均復發間隔約為800~1000年,而8級以上地震的平均復發間隔約為2500年以上。
地震災害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發生7.3級地震,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介紹,此次地震位於中強地震較為活躍的阿爾金斷裂帶,距震中100公里範圍內,1900年以來共發生過13次以上5級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2次,即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級地震和2012年8月12日于田6.2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