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
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歐洲列強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爾赫西拉斯舉行的謀求平息德、法兩國關於摩洛哥衝突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奧、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3國代表。德國要求各國在摩洛哥享有的權益絕對平等,反對法國把摩洛哥變為自己的“保護國”。
會議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是摩洛哥警察權問題。德國主張設立國際機構管理摩洛哥警察,法國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對摩洛哥銀行實行監督問題。德國要求列強在該銀行中擁有相等的股份。法國同意摩洛哥銀行國際化,但要求在銀行的固定資本中擁有比其他國家略多一些的股權。會上,出於各自的利益,英國支持法國。俄國急需法國的貸款,勸告德國對法國讓步。美國著眼於歐洲的均勢,也傾向支持法國的立場。西班牙和義大利對法國已有許諾在先,其他與會國則以多數國家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奧匈帝國是支持德國的唯一國家。德國陷於孤立。
4月7日,會議通過《最後議定書》,共123條,聲稱承認摩洛哥獨立,但規定:摩洛哥的警察組織和治安權力交由法國和西班牙管理;對摩洛哥財政實行國際監督。由與會的幾個大國提供資金,成立國家銀行,法國占較多股份,業務活動受法國法律的管轄;外僑可以購置土地,從事商業、採礦等活動;關稅由一名政府代表、一名外國代表和一名國家銀行代表組成的常設委員會管理。這次會議實際上是歐洲幾個大國以犧牲摩洛哥主權為代價,推行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一次交易(見摩洛哥危機)。
經過

與會國在4月7日達成協定,包括摩洛哥的警方與關稅安排、打擊走私軍火的條例,及對歐洲銀行家作讓步:成立摩洛哥國家銀行,以金支持鈔票流通,為期四十年。新銀行會作為摩國的財政部,但嚴格限制摩洛哥王朝的財政,同時由德、英、法與西班牙的國家銀行派出行政人員管理。西班牙的貨幣繼續在當地流通;歐洲人有權買地;銀行從公共建設愁稅;蘇丹政府繼續對鴉片與大麻(KIF)之生產擁有壟斷權。
蘇丹維持在六個港口的警察控制權,只聘用摩洛哥穆斯林為警察,而平均年薪只是一千比塞塔。然而,警察訓練交由法國與西班牙警官負責,以監察交付薪金的人(Amin)和維持紀律;兩國政府有權調換警官。監察主任由瑞士人出任,並需要駐守在丹吉爾。在最後一刻,摩洛哥與會代表發現未能簽署協定,但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在6月18日下達命令,確認了協定。
歷史意義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又稱為丹吉爾危機,在1905年3月至1906年5月發生,是歐洲列強因為摩洛哥作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國際危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905年3月31日訪問摩洛哥丹吉爾,引發這次危機。威廉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法國在摩國的影響力。1904年,英國與法國達成摯誠協定。在該年,英國與西班牙承認法國在摩國的利益,令德國有感利益受損,故此以外交途徑挑戰法國。於是,威廉二世想邀請歐洲各國舉行會議,企圖借挑釁與測試三國協約的實力。
德皇的言論令法國民眾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國的支持下,法國外長泰奧菲爾?德爾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設立一個保護國,並促請發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但法國恐怕德國會開戰,所以反對他、迫使他下台。危機在6月達到高峰:德爾卡塞下台後,由溫和派法國總理莫里斯魯維埃兼任外長。7月時,德國業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國同意以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然而,法德仍然劍拔弩張德國在12月調動後備軍隊,而法國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與德國接壤的邊境。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1906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舉行,以解決上述糾紛。在十三個與會國當中,只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法國就得到英國、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與美國支持。最後,德國在5月31日接受一項協定:法國撤回部分對摩洛哥實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與西班牙保持對摩國的警察控制權。雖然會議暫時解決了摩洛哥問題,然則德國的不滿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結果,德國的孤立令德國追求更具野心的外交政策。這次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次戰前危機,嚴重惡化強國之間的關係。
結果

阿爾赫西拉斯
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在地中海瀕阿爾赫西拉斯灣西側,西距直布羅陀海峽僅9.6公里。人口9萬(1981)。鐵路終點站,同北非摩洛哥航運重要。氣候溫暖,有海濱浴場和富特聖塔礦泉,為冬季療養地。經濟以旅遊業和漁業為主,有魚品、軟木加工和造船業。周圍多穀物、菸草、柑橘種植業和畜牧業。公元711-1344年間曾為摩爾人所占,多遺蹟。並有古羅馬城鎮廢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