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哈圖[地理名詞位於內蒙古赤峰市]

阿斯哈圖[地理名詞位於內蒙古赤峰市]

“阿斯哈圖”系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岩石”。阿斯哈圖石林分布在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北約40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石林沿山脊呈北東向展布,分布面積約15平方公里。

詳細介紹

阿斯哈圖[地理名詞位於內蒙古赤峰市] 阿斯哈圖[地理名詞位於內蒙古赤峰市]
阿斯哈圖 阿斯哈圖

該石林在形態上與雲南的路南石林、元謀土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現代冰川上的冰林均有相似之處,經眾多有關專家考察認證:阿斯哈圖石林是花崗岩地貌與石林地貌相結合的一個新類型,屬花崗岩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一種奇特地貌景觀。專家認為,自第四紀冰河期以來,大興安嶺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古冰川作用,當成大山被冰川侵蝕後,發育成刃脊和角峰,成排或單獨分布在脊線上,在經過冰川、寒凍、風化、水蝕後便形成了現在的地貌,這樣的石林景觀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 遠望花崗岩石猶豫如遠古先人建造的城堡,平地凸起,崢嶸險峻,滄桑破敗。近品石林,千姿百媚,如塔、如柱、如筍、如人、如獸、呼之欲來到,趨之欲動,如人工刻意雕琢,令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林一般相對高度5到20米,石林底部相連,呈現方形或條形。一些形似景觀令人叫絕:方塔,塔身分明,昂揚聳立;石牆,砌面平直,砌塊參差;石獅,面身分明,虎視巍嶺,栩棚如生;“秀女望月”、“比薩斜塔”等更是惟妙惟肖。 立石林之巔,極目遠望,重巒疊翠,碧野無垠,山間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獐鹿出沒,百鳥啼鳴,草地野花爭奇鬥豔,蝶舞蜂飛,朦朧中,北大山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苹原仿佛在大海中漂浮,就在您被大自然所陶醉的時候,一陣清風掠過,猶如身臨仙境。 

地理方位

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北部北大山,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經棚鎮105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7°28′—38′,北緯43°55′—44°02′。其南部與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相連,東與林西縣毗鄰,西與白音查乾蘇木交界,保護區為天合園鄉、巴彥高勒蘇木所轄,該地區東西寬13公里,南北長15公里,總面積8200公頃,“阿斯哈圖”系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岩石”。阿斯哈圖石林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山脈中北大山上。石林有的成片出現,連綿幾百米,寬達幾十米,相對高度5-20米,遠看成林,近看成峰,高低參差,變化萬千;有的獨立成柱,高達5-20米,直徑一般在2-5米,成圓形、方形或長方形,巍峨聳立,氣勢磅礴,在藍天流雲的掩映下,搖搖欲傾,險峻之極;有的似人、似物、似城廓,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有的石林水平節理髮育層層疊加如千層餅,也有的上粗下細形如蘑茹。造型奇特、形態萬變的阿斯哈圖花崗岩石林是一種變幻岩石景觀,其千姿百態的造型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

環境概況

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花崗岩石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阿斯哈圖地區的石林景觀,經過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博物館等研究機構多位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該地區分布的石林是屬花崗岩石林,是新發現的一種奇特的地貌景觀,這種類型的石林在國內外實屬罕見。專家認為,自第四紀冰河期以來,大興安嶺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古冰川作用,當阿斯哈圖地區北大山被冰川侵蝕後,發育成刃脊和角峰。它們成排或單獨分布在脊線上,形成石林的雛形,經過冰川、寒凍、風化和水蝕後形成現在的地貌,這樣的石林景觀在我國乃至世界都非常典型和稀有。 分布於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內的花崗岩石林全部保持自然風貌,沒有任何人為破壞。有的石林經過長期的寒凍風化和雨水及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倒塌,地面出現石海、石河,這些也被完整的保存下來。該石林奇妙多姿、形態萬千、造型各異,有的似人似物,有的似禽似獸,經過歲月的風磨雨蝕,顯得更加壯麗、神奇。該區域的植被基本保持良好,喬木林都是原始次生林,沒有人工林的痕跡,自然狀況屬原始狀態。這對地質學、生態學等自然學科都有很高的科研價值。這一地區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混合林生存,林間灌叢草本植物繁茂,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植物種類繁多。山澗有山泉、小溪、河流,山頂是大面積草甸,低洼處間有濕地,水草豐美,景色秀麗。境內多馬鹿、狍子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還有狼、獾、狐等肉食性獸類。林間鳥的種類繁多,其中國家二類鳥猛、禽、蒼鷹、鶚、隼數量較大。由於該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多樣的生態系統,可以肯定其物種資源遠不止這些。

地理條件

保護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獨特的地質、地貌類型,多樣的生態系統,對研究大興安嶺黃崗梁地區乃至中國北方東部第四紀冰期時代冰期次數、範圍、冰川類型及形成的機制,以及已近80年中國東部有無第四紀冰川存在的學術爭論這一重大問題將有重大突破。還將直接影響到對中國古氣候、古地質、古環境、古地貌、古人類、古生物的變化研究和全球變化的預測等。 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中外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熱愛大自然的遊客前來觀光考察。百看不厭的花崗岩石林不但擁有南方石林的秀美,也體現出了北方大山的雄偉壯觀。來到這裡的人無不為她的神奇而叫絕,使遊人深深領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絕妙。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屬大興安嶺山脈余脈,構造上屬於新華夏構造體系。北大山花崗岩時代為燕山時期,花崗岩岩體呈北東方向延伸,出露長約45km,寬2-7km。該岩體侵入石碳系林西組(C3)和二疊系黃崗梁組(P1),使圍岩產生強烈角岩化和矽化,蝕變帶一般寬約幾十米,岩體內有基性岩脈。花崗岩呈肉紅色,主要為中一細粒鉀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有的具斑狀結構,局部具文象結構,主要礦物成份為鉀長石約占40-50%;石英約占25-30%;斜長石約占15-20%;黑雲母占5%等。北大山最高峰海拔1879米,山勢巍峨,花崗岩石林分布在1700米左右一些起伏的山脊上。 山體陽坡主要生長白樺林、谷柳、蒿柳。山地陰坡灌叢主要為繡線菊、刺梅、金露梅、銀露梅。陰坡主要是虎楱子、斑塊狀山柳、山丁子等。石質山坡以拂子毛、羽毛、鐵桿蒿為主。山地塔坨以大葉章、灰脈苔草、濕苔草、大穗苔草為主。 本地區地貌屬蒙古高原東部和大興安嶺山區。氣候為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短促溫涼、冬季漫長寒冷,晝夜溫差較大,氣候變化複雜。大氣透明度強,光照條件好,因而光能資源較豐富,全年日照時數在2800—30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3—68%。該地區年平均氣溫在-4℃—-2℃,一月份在-26℃左右。七月平均氣溫為12℃左右,極端地區最低氣溫在-45℃以上,該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寒冷,無霜期較短。該區處於中緯度盛行西風帶,全年大部分為偏西風,風速年平均為2.8-3.0米/秒,其中春季多大風,一般8級大風以上的日數為15-20天,最高風速可達30米/秒,惡劣的氣候條件為花崗岩石林地貌形成創造了外力條件。該地區年降水量350mm,主要集中在6-8月,冬季常降大雪。 土壤為發育在花崗岩岩石上的酸性灰色森林土。自然肥力較高,因而植被覆蓋較好,其次還有栗鈣土和山地黑土。 森林植被有夏綠針闊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為白樺、山楊、蒙古櫟。其中白樺林主要分布在山體陽坡,覆蓋率大,長勢繁茂,針葉樹有興安落葉松、油松、雲杉等。灌叢植被主要以虎榛子、繡線菊、柴樺、冬青為主,繡線菊主要分布在山地陽坡,而虎榛子灌叢主要分布在山地陰坡。草原、草甸植被主要以大葉章、灰脈苔草、貝加爾針茅、線葉菊為主。其它植物種類也很豐富。 阿斯哈圖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200公頃,石林面積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1%。農田面積28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林地面積3919.6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8%;草原、草甸面積3493.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2.6%。 保護區境內有人口720人,分布密度8.7人/平方公里,保護區的經濟結構是以農業、畜牧業為主,境內牧畜總頭數4100頭(只),出欄率達10%,商品率達18%,畜牧業總產值達18.5萬元。 根據保護區重點保護對象的性質及花崗岩石林所處山頂頂端這一特點,同時考慮到保護區的發展,設定3個核心區,總面積208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5.4%。 阿斯哈圖核心區位於擎天柱(石林名)附近,具體邊界以擎天柱四周石林較密處外圍為準,總面積650公頃。 駱駝脖子核心區位於駱駝脖子(石林名)附近,總面積710公頃。 窟窿山核心區位於窟窿山附近,呈長方形,包含倒塌的石林及附近濕草甸,總面積720公頃。 根據保護區的地形條件,設定阿斯哈圖,窟窿山和駱駝脖子兩個緩衝區,總面積313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8.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