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懶螽

阿拉善懶螽

阿拉善懶螽(學名:Zichya alashanica)是碩螽科懶螽屬的一種中型螽斯。雄性體長25mm,雌性體長36mm;體寬粗,黃褐色或黃綠色。複眼褐色,半球形,觸角黑褐色,略超過體長;頭頂密布黑褐色點斑,有3條淡色縱線,縱線向後延伸可至腹端。此蟲性情溫和,爬行較快,不會跳躍,受到驚擾會鼓翅嗚叫“示威”。食性雜,喜在多種植物中生存。分布於寧夏、蒙古及西伯利亞地區。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阿拉善懶螽
..

拉丁學名:Zichyaalashanica
別稱:賀蘭山懶螽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顎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直翅目
亞目:長角亞目
..

科:碩螽科
族:懶螽族
屬:懶螽屬
種:阿拉善懶螽
分布區域:寧夏、蒙古、西伯利亞
發現命名:Bey-Bienko,1951

體形特徵

成蟲體長25mm,體寬粗,黃褐色或黃綠色。複眼褐色,半球形,觸角黑褐色,略超過體長。頭頂密布黑褐色點斑,有3條淡色縱線,縱線向後延伸可至腹端。
..
前胸背板前緣弧形,上生1列細齒,兩側各有1大齒。溝前區中部縮窄,兩側各有1圓形黑色凹斑,斑前有兩刺,斑後有1橫棱,棱後為1寬橫溝,溝後區方形寬闊,中間鼓起密布皺紋,側緣為粗棱,棱上折皺或呈刺突,後緣為1列小齒,略向後彎,中央內側有1對黑色光亮突起。側板前半部有突起和皺紋,後半部較平,有細皺和1淡色長斑,斑上方黑褐色,下緣淡色,光滑或有刺突。前胸背板下方有鳴翅1對,頗小。腹部粗寬,背面密布深褐色小點,淡色背線5條,形成5條濃淡不一的寬縱帶。肛上板頗小,呈扁三角形,尾須粗桿狀,端部較直而圓鈍,著生兩個小彎齒。下生殖板後緣內凹,中、側隆線明顯,兩側各有1短圓柱形尾須。腹面淡褐色。前胸腹板前緣兩側有1尖刺。各足基節上緣生有短齒1對。雌成蟲體長36mm,產卵器長28mm,黃褐色或草綠色,腹部肥大,密布深色小點,背面有5條濃淡不一的縱帶,腹面淡色,每節兩側各有1彎形黑斑。尾須淡色,長圓錐形,下生殖板後緣弧形,中央有淺凹。余同雄成蟲。卵為長圓形,長8mm,寬1.8mm,銀灰色,卵面密布蜂窩狀刻點,兩端刻點較粗大,一端近端部有1圈較大刻點圍繞。

生活習性

1年1代,以卵在2cra深土中越冬,5月間若蟲出現,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交配產卵子土中越冬。9月下旬,成蟲陸續死亡。雌雄成蟲均能嗚叫,鳴聲攸長,振頻短促,呈“咋、咋……”之連續聲。中午氣溫高時,潛藏於寄主叢中,傍晚則爬上頂梢相互嗚叫,風雨天或氣溫低時,多潛伏不鳴。此蟲性情溫和,爬行較快,不會跳躍,徒手易捉,亦不咬人,受到驚擾會鼓翅嗚叫“示威”。人工飼養頗易,用白菜、果皮、瓜皮、馬齒莧、灰條等飼餵均能正常取食、生長發育。

地理分布

寧夏賀蘭山麓乾旱草原)、蒙古西伯利亞

寄主植物

食性較雜,喜在白茨、沙蒿、駱駝蓬、紅砂等叢中棲息。
阿拉善懶螽分布圖阿拉善懶螽分布圖

交配繁殖

交配時,雄蟲頭朝雌蟲後方,仰抱雌蟲產卵器,並以粗壯的尾須鉗住雌蟲下生殖板,拖於雌後進行交配。交配時間較長。每次可達2小時以上,交配中雌蟲仍照常爬行和取食,雄蟲拖於雌後,靜伏不動。產卵時,雌蟲將產卵器插入土中,每次產卵1粒,約需十幾分鐘,卵粒散產。

近緣品種

阿拉善懶螽有1近緣種:畢氏懶螽(ZichyapiechockiiCejchan)[4]分布在寧夏的香山及中寧縣草原,外形與阿拉善懶螽極其相似,生活習性亦基本相同,綠色個體較多,主要區別是雄成蟲尾須端部顯向內彎,阿拉善懶螽則較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