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民族主義
正文
阿拉伯地區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的思潮和運動。起源於敘利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19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傳教活動的影響下,敘利亞知識界,特別是黎巴嫩的基督教徒,紛紛興辦學校,創辦報刊,建立印刷廠,開展學術活動。他們號召復興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學,提倡研究阿拉伯歷史和文化。這個文化復興運動是阿拉伯人對奧斯曼帝國幾百年來實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的一種反抗,其主要目的在於重建以共同語言、歷史、文化為基礎的阿拉伯民族的一致性。敘利亞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為納西夫·雅齊吉(1800~1871)、布斯塔尼、易卜拉欣·雅齊吉(1847~1905)和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
19~20世紀之交,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轉變為阿拉伯民族政治解放運動。1875年,敘利亞新教學院學生成立了一個秘密組織,第一次模糊地提出敘利亞和黎巴嫩自治的要求。以後,敘利亞各城市相繼出現了類似的組織。這些組織要求建立一個阿拉伯民族國家。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執政後,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被迫採取隱蔽方式。同年,在伊斯坦堡成立了秘密政治團體“文學俱樂部”。繼之影響最大的地下政治組織“青年阿拉伯協會”(簡稱“青年會”)和“盟約社”先後於1911年和1913年成立。1913年,由“青年會”發起,在巴黎召開了首屆阿拉伯會議,出席者為不同政治派別和宗教信仰的阿拉伯代表。大會宣布將採取革命手段為實現阿拉伯民族實體而鬥爭。儘管大會決議是各派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其政治要求沒有超出地方分權和民族文化自治的範圍,但卻為以後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打下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進入要求完全脫離土耳其、爭取獨立的新時期。1915~1916年,土耳其駐敘利亞第四軍軍長阿赫邁德·傑馬爾帕夏逮捕並處死了大批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其中包括1913年阿拉伯民族大會主席阿卜杜·哈米德·扎赫拉維。這進一步激起了阿拉伯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呼聲。1916年6月5日,在敘利亞民族主義者支持下,麥加的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率眾起義。起義軍消滅了麥加附近的土耳其軍隊後,由海珊之子費薩爾率領,北上協同英軍作戰,於1918年 9月攻入大馬士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長達4個世紀的統治。1920年3月敘利亞宣布獨立,立費薩爾為國王稱一世。但是,費薩爾一世政權不久就被法國扼殺(見阿拉伯大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兩國把殖民統治強加給廣大阿拉伯地區,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發展為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爭取阿拉伯民族解放的鬥爭。
1945年3月22日,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外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的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40多年來,“阿盟”在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贏得了獨立,但仍面臨恢復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權利和維護民族獨立的問題,面臨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以色列擴張主義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各種進一步聯合統一的主張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