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乾[孟加拉國家]

阿拉乾[孟加拉國家]
阿拉乾[孟加拉國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拉乾是指阿拉乾王朝,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忙於自衛之際,盧濟塔尼亞(Lusitanian)傳教士和冒險家則設法在緬甸海岸附近的阿拉乾(Arakan)與勃固建立據點。自從1404年獨立以降,阿拉乾在16世紀和17世紀捲入與印度莫臥兒王朝爭奪孟加拉灣(Bayof Bengal)上游的控制權之中。

阿拉乾是指阿拉乾王朝,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忙於自衛之際,盧濟塔尼亞(Lusitanian)傳教士和冒險家則設法在緬甸海岸附近的阿拉乾(Arakan)與勃固建立據點。自從1404年獨立以降,阿拉乾在16世紀和17世紀捲入與印度莫臥兒王朝爭奪孟加拉灣(Bayof Bengal)上游的控制權之中。1459年,阿拉乾占有吉大港(Chittagong),這是阿拉乾人襲擊駛往恆河三角洲(Ganges delta)船隻的中心。16世紀,數百名葡萄牙海盜憑藉在阿拉幹活動,擁護阿拉乾、抗擊勃固的戰爭,以及海盜式地突襲孟加拉的貿易,發展了他們自身的利益。1 557年以來,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傳教上已經在勃國開展工作;1560年前後,葡萄牙人先是獲準在沙廉(Syriam),接著是在勃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建城堡。1599年至1600年,在葡萄牙僱傭兵的助戰下,阿拉乾國王明耶娑只(Minyazagyi,1592 1612年在位)擊敗了東吁人(Toungoos),焚燒勃圃首都,使該城人口銳減。此後,傳教士湧進孟加拉或阿拉乾。H利1600年前後,許多耶穌會士即與葡萄牙海盜一同在緬甸建立基督教殖民地,這些耶穌會士的數量之多在孟加拉或勃固從未有過。

1600年年底,耶穌會印度巡閱使尼古拉斯·皮門塔(Nicholas Pimenta)從果阿寄了一批書簡到羅馬,這些書簡由其教省的耶穌會士們傳至他的總部,他們在孟加拉灣地區工作。其中3封轉自兩位神父,他們是1598年離開果阿赴孟加拉的四名神父中的兩位。1599年,弗朗西斯科-費爾南德斯(FranciscoFernandez,約1547—1602年)派人從吉大港南部的第安加(Dianga)稟報皮門塔。大約一年後,他又從馬達班(Martaban)向皮門塔傳送報告。另一份來自墨西拿(Messina)人安德里亞·博韋斯(Andr6a Boves,1569—1634年),他的報告於1600年3月28日寫自勃固沙廉。1602年,這些長信首次在羅馬發表,收錄它們的書簡集名為《神父尼古拉斯·皮門塔訪問印度各省書簡全本》(Copiad’una del戶Nicolo Pimenta…)w,此卷的義大利語和拉丁語譯本很快再版。[481最後兩封書簡的摘錄後來被譯為英語,1625年載於《珀切斯遊記大全》(Purchas所s Pilgrimes)。H 9。在寄自第安加的書札里,費爾南德斯稟告阿拉乾的統治者,他已致函要求派遣傳教士到阿拉乾。在另一封信中,這位耶穌會士特別提到馬達班曾經是個大國,但“如今因閃米特人的戰爭而荒涼,這些戰爭的破壞性不亞於勃固戰爭帶來的災害”。馬達班國王只在兩三座築有防禦工事的城市稱雄,其20萬“居民則隱藏在群峰叢林之中”。除了每年生產三季水稻之外,這片沃土還能出產足夠的“柏油和木料,每年可以造20艘最大的船”。在勃固首屈一指的港口——沙廉,寺廟和建築變為廢墟,屍首遍布大地江河,“其狀慘令人忉怛”。

在其他寄往歐洲的信函中,耶穌會士稱阿拉乾或“馬格人的王國,(kingdoms ofthe Mogos[Mughs])是孟加拉(Bengala)所有國家中最強盛的。吉大港有位駐紮官和一座要塞,於此,葡萄牙人享有極大的服務優惠,事實上控制了港口。摧毀勃固之後,明耶娑只國王奏捷歸來,帶著豐厚的戰利品與勃固珍貴的白象回到他的都城,其都亦稱阿拉乾(或妙烏[Mrauk.U])。這座首都的人多於里斯本人,兩名耶穌會士和一位葡萄牙紳士奉迎獲勝的統治者。侍衛長陪同這些歐洲人登上泊於萊姆羅河(Lemro River)的皇家遊艇。盤問耶穌會士的信仰之後,國王結束了會晤,使他們確信自己會欣然接納耶穌會士留存吉人港和阿拉乾,並將支付後者生活費和薪俸。旋即,在葡萄牙僱傭兵和一名耶穌會士的陪駕F,這位阿拉乾國王決定重返勃固,收集早先錯過的所有戰利品。這次隨行的耶穌會士安德里亞·博韋斯觀察了下緬甸所罹蹂躪,斷定此地已成為“叢林之國”,無法維持一個傳教區。受暴虐、內戰和外來侵略之害,“無以計數的勃固居民,還有阿瓦(Ava)、卑謬(Prome)、馬達班、毛淡棉(Moulmein)以及其他鄰國的居住者都被殺戮,整個地區闃無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