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一般認為,羅興亞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爾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後裔,在英國殖民東南亞時,從當時的東印度被殖民者徵用到緬甸做工,他們大都從海上來到若開。若開族和羅興亞族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釀成的,雙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孟加拉國當時在英屬印度統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族從西向東大量移民到同樣是英屬殖民地的緬甸。羅興亞族一般都是農民或漁民,他們和當地信仰佛教的若開族時常發生矛盾。二戰中,羅興亞族站在英國一邊,而若開族則和緬族一起發起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雙方之間的爭鬥埋下仇恨的種子。
羅興亞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文字不成熟,沒有字母表,並且一度失傳。部分羅興亞知識分子試圖發明新的字母表來復活其語言,但終因內部分歧嚴重,這一嘗試沒有取得成功。
羅興亞人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多數沒有公民資格,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而傳統的宗教學校無法滿足該民族的教育需求。
羅興亞人以務農為主,小部分人從事漁業和商貿,個別人是工匠、鐵匠和木匠。其中商貿活動以經營醫藥和大米為主。
羅興亞人在緬甸若開邦的具體的數量一直是眾說紛紜。羅興亞民族組織認為在緬甸1948年獨立之前羅興亞人就有150萬,當時他們要求與英國單獨談判成立伊斯蘭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獨立後的緬甸政府認定其為分裂緬甸,改變緬甸佛教社會特性的分離主義;羅興亞人分別居住在孟加拉國(約100萬)、巴基斯坦(約35萬)、沙烏地阿拉伯(約40萬)和阿聯、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共約10萬)。但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緬甸民族問題的著名學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緬甸居住的羅興亞人大約在40萬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間,吳努政府曾給予羅興亞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緬甸議會中有羅興亞人的代表,也有羅興亞人在政府任職。但是由於伊斯蘭分離主義在羅興亞人之間的興起,從1962年執政至今的緬甸政府認定羅興亞人為外來人,非緬甸土著民族。此外,由於1950年代的稱東巴基斯坦遠不如緬甸若開地區繁榮,雙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較大,因此許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與若開人經常發生衝突,以至有時發生暴動。這種情況以當時的馬由國界行政區,緬甸若開邦與孟加拉國相鄰的一個地區,1961年設立特別行政區)最為嚴重。這些外來的穆斯林自1960年以來就參加“穆渣希德”暴亂行動,要求把這個地區併入東巴基斯坦,部分羅興亞人也參與其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緬甸政府就不再錄用羅興亞人為政府職員和軍人。依據1982年,奈溫政府頒布了新的《緬甸公民法》,羅興亞人無資格成為緬甸公民,成了非法滯留在孟緬邊境處若開邦的孟加拉裔人。
為了應對羅興亞人的伊斯蘭分離主義對緬甸國家主權完整造成的損害,長期以來,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經商、清真寺的修繕和新建、出國朝覲以及自由遷移等方面設定了諸多的限制,由於當地經濟落後,生活貧困,再加上孟緬邊境地區的管理空白,滯留在緬甸的羅興亞人一直不斷外遷。據估計,在過去的60多年間,至少有數十萬羅興亞人移居其他國家。
難民問題
早在緬甸獨立前,居住在若開邦北部的羅興亞人就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占地自管。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緬甸政府對羅興亞反政府武裝進行了多次圍剿,同時政治上進行安撫,終於遏制了羅興亞人的反叛。但好景不長,1962年3月通過政變上台的奈溫政府實行的大規模國有化運動以及取消馬由邊境特別行政區和羅興亞語廣播的政策,激化了羅興亞人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對立情緒,羅興亞人又一次組織了武裝叛亂。由於羅興亞人反政府武裝1974年加入了全國性的少數民族反政府統一戰線—民族民主團結陣線(NDUF),加之緬甸共產黨在若開邦的活動日益頻繁,奈溫政府於1978年初開始在緬孟邊境的布帝洞和孟都開展了一場名為“龍王計畫”的移民調查行動,打擊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和緬共的活動,以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這一行動造成大約20萬人越過孟緬邊境進入孟加拉,其中有18萬左右是羅興亞人,其餘2萬是偷渡進入緬甸的孟加拉人。奈溫政府驅趕羅興亞人的行為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孟加拉國猛烈抨擊緬甸政府,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穆斯林國家聲稱要支持緬甸的穆斯林開展聖戰。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緬甸政府被迫妥協,同意接收孟加拉政府遣返的羅興亞難民。到1979年底,緬甸共接收遣返的難民18.8萬人,基本解決了這一次的孟緬穆斯林難民問題。1989年底,緬甸政府在羅興亞聚居區建立佛教徒定居點,導致部分羅興亞人外逃。1990年,在驅趕因遭水災而進入緬甸若開幫的孟加拉難民以及追剿羅興亞人反政府游擊隊過程中,緬孟兩國邊防軍發生了衝突,兩國迅速在邊境地區屯兵數萬人,大規模武裝衝突一觸即發。緬甸的軍事行動和驅趕羅興亞人的行為再次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46個國家同時呼籲緬甸政府停止迫害穆斯林,沙特不僅提供援助幫助安置羅興亞難民,並聲稱要制裁緬甸。與此同時,美國、部分東協國家以及聯合國、大赦國際也紛紛介入。1992年4月28日,緬甸與孟加拉國簽署了有關協定,緬甸同意在“安全而又自願的基礎上遣返逃往孟加拉國的22.3萬穆斯林難民”。但遣返工作進展並不順利,到1994年2月才遣返了52689人。據估計,目前仍有20萬人羅興亞人在孟加拉打黒工,另有2.8萬人滯留在難民營。
協助偷渡
羅興亞人穆斯林幫助東突背景的維吾爾族偷渡。泰國警察於2014年3月12日在南部索庫拉縣的橡膠園內發現並逮捕了213名國籍不明的偷渡者。偷渡者聲稱自己是土耳其人,但泰國方面則認為他們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人。根據警方報導,偷渡者還包括90名孩子。警察去年曾發現一夥非法偷渡團伙在緬甸羅興亞人的秘密據點附近出現,這次又發現事先逃走的監視人員,據此推斷這次也與偷渡團伙有關聯。定居雲南
網路上有文章聲稱有2萬名羅興亞人難民在雲南受到庇護:雖然羅興亞人穆斯林幫助過有東突背景的維吾爾族穆斯林偷渡,但是卻在雲南找到了真正的家。緬甸的穆斯林主要是孟加拉人和印度人後裔,被認為是居住在緬甸的外來非法居民,因此一直受到排斥。但是在中國卻得到充分的保護。瑞麗是雲南省的一個小鎮,距離中緬邊界三公里,有2萬多緬甸僑民,多數是緬甸穆斯林,從事邊境貿易。緬甸人在瑞麗享有居住、經商和信仰自由,受到中國政府保護,瑞麗還建造了一座緬甸穆斯林的大清真寺。他們對記者表示,在中國安全得多,是真正的家。在這些難民保護的區域,很少見到漢字。但是,這條訊息的真實性存疑,因為到目前為止網路上只有這么一篇文章在到處轉載,沒有更多的訊息作為佐證,也有身處瑞麗的人否認存在此事,而且2萬人這個數字過於誇張,若開邦地處緬甸最南端,與中國邊境並不接壤,長期以來羅興亞人外逃一般都是從陸上西逃孟加拉國或者從海上難逃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從陸上北逃至中國需要穿越整個緬甸,人數不可能太多,無論如何2萬人這個數字也太大了。若開人衝突
2012年5月28日,一名若開族婦女遭搶劫、強暴和殺害,當地若開族居民認定兇手是羅興亞人。6月4日,大約300名若開族人誤以為兇手藏身一輛從丹兌開往仰光的長途客車,把10名羅興亞族乘客強行拉下車,活活打死,大客車遭焚毀。一些羅興亞人8日襲擊若開族居民,焚燒房屋,若開族人隨後實施反報復。孟都、布帝洞兩地當天開始實行宵禁,但沒能控制局勢。官方統計,騷亂致使8人死亡,23人受傷,508間房屋遭焚毀,1座清真寺和19家商店遭破壞。據官方統計,那次騷亂導致100多人傷亡,2230多間房屋被燒,14座宗教建築被毀,6萬多當地居民無家可歸。
2012年10月若開邦再次發生騷亂,據緬甸國家電台26日晚說,若開邦在過去幾天裡發生的騷亂導致67人死亡,95人受傷,2818間房屋被燒,18個宗教建築被破壞。2016年12月4日,納吉布與一些穆斯林官員共同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遊行集會,聲援緬甸的羅興亞人。12月7日,召見馬來西亞駐緬大使,表達了緬方對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集會中聲援羅興亞人一事感到失望及難過。緬甸政府對馬方使用“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的言論表示不滿。
分離運動
共同居住在若開地區的若開族佛教徒與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從18世紀初就開始了爭鬥,若開族人認為羅興亞人是伊斯蘭教擴張的急先鋒。二戰結束以後,居住在若開邦北部布帝洞、貌都地區的羅興亞人就要求把他們的聚居區單獨劃分穆斯林領地,要求取得土著民族的地位,並組建了由尕辛率領的武裝部隊,統治了若開北部。1951年3月,緬甸國防軍對羅興亞武裝發起了進攻,1952年11月占領了羅興亞武裝總部,恢復了對若開北部的管轄,而羅興亞武裝餘部被迫退往孟加拉地區(當時稱東巴基斯坦)。但國防軍一撤退,羅興亞武裝又捲土重來。1954年11月,國防軍在布帝洞、貌都地區發動了“冒洞戰役”,羅興亞武裝損失慘重,其領導人尕辛和他的200名殘餘人員再次跑到東巴躲藏起來。從1955年到1958年,羅興亞人的分離活動陷入低谷,但成立了一些合法政治組織。其中羅興亞學生協會(RSA)成立於1955年,聯合羅興亞組織(URO)組建於1956年。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緬甸的羅興亞人還積極參與國際鬥爭,關注其他國家的穆斯林兄弟。1956年,當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時,羅興亞穆斯林上街遊行表示對埃及的支持,反對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發動的針對埃及的戰爭。1967年,1000多名羅興亞人志願者除了通過在喀拉蚩的阿拉伯大使館轉交了他們募集到的捐贈之外,還要求允許他們到巴勒斯坦參與戰鬥。此外,由於50年代的稱東巴基斯坦遠不如緬甸若開地區繁榮,雙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較大,因此許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與若開人經常發生衝突,以至有時發生暴動。這種情況以當時的馬由國界行政區(若開邦與孟加拉國相鄰的一個地區,1961年設立特別行政區)最為嚴重。這些外來的穆斯林自1960年以來就參加“穆渣希德”暴亂行動,要求把這個地區併入東巴基斯坦,部分羅興亞人也參與其中。1961年,500名參加“穆渣希德”暴動的羅興亞武裝人員向緬政府投誠。
奈溫政府在1962年上台後所採取的國有化政策以及加強對羅興亞人的限制進一步激化了羅興亞人與政府之間的對抗情緒,並導致在1964年羅興亞人再次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當然,奈溫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在1964年5月宣布廢止面值為50和100的現鈔也是引起羅興亞穆斯林不滿的重要原因。1964年,革命委員會取消了馬由邊境特別行政區,宣布羅興亞青年協會(RYO)、羅興亞賈米圖爾馬拉瑪(RJU)、若開穆斯林協會(AMA)和若開穆斯林青年組織(AMYO)為非法組織。1965年10月,緬甸政府廣播電台的羅興亞語節目被取消。
為了將若開這塊土地從緬甸的非穆斯林手中奪回來,部分羅興亞人於1973年組建了羅興亞愛國陣線(RPF),領導人是賈發·哈比比。該組織呼籲奈溫政府停止對羅興亞人的緬族化行動,並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廣泛宣傳緬甸羅興亞人的處境。據該組織報導,該組織領導人曾會晤了當時的菲律賓棉蘭老島摩洛陣線領導人。羅興亞愛國陣線吸引了許多羅興亞大學畢業生、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員在1975年跟隨該陣線轉入地下。1978年8月,羅興亞愛國陣線發生嚴重內訌,很快就土崩瓦解。
1982年,奈溫政府頒布了新的《緬甸公民法》,這導致長期在緬甸居住而又沒有按照1948年頒布的《緬甸聯邦入籍法》和《緬甸聯邦選擇國籍條例》領取身份證的羅興亞人成為了非法僑民。這一法律激起了羅興亞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在同年又組建了羅興亞團結組織(RSO),其目的是建立羅興亞自治邦,並按伊斯蘭教法進行管理。該組織經過4年的活動後也因內部矛盾尖銳而分裂成兩派,一派由瑜諾斯率領,另一派由努由爾·伊斯蘭姆領導。1987年,努由爾·伊斯蘭姆派與羅興亞愛國陣線的殘餘人員聯合成立了若開羅興亞伊斯蘭陣線(ARIF)。同年8月,所有的羅興亞武裝組織都聚集在若開羅興亞伊斯蘭陣線之下,組成了統一戰線,但該陣線並沒有能有效開展活動,各武裝仍舊各自為戰。
1995年,羅興亞團結組織再次發生分裂,一派仍舊由瑜諾斯率領,另一派由扎卡利爾教授領導。1998年,羅興亞人的反政府武裝內部再次進行整合,從羅興亞團結組織分裂出來的派別、阿拉乾羅興亞伊斯蘭陣線以及羅興亞愛國陣線的剩餘人員合併為阿拉乾羅興亞民族組織(ARNO),並由努由爾·伊斯蘭姆擔任該組織主席,瑜諾斯和賽弗爾·伊斯蘭姆任副主席,扎卡利爾任總書記。羅興亞反政府武裝不斷分化組合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財政上的分歧和壓力。
第二屆羅興亞民族委員會、阿拉乾羅興亞民族組織代表大會於2000年10月5—7日召開,各政黨成員、來自國內外的代表、烏力馬以及羅興亞民族軍(RNA)的指揮官參加了這次會議。與會者討論了羅興亞人自由鬥爭所涉及的所有問題: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生活在外國以及孟加拉國難民營中的羅興亞人是羅興亞民族委員會討論的重要議題,該委員會還成立了由努由爾·伊斯蘭姆擔任主席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這次會議上,阿拉乾羅興亞民族組織與信仰佛教的阿拉乾民族聯合黨(NUPA)同意結成政治同盟也是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表明若開邦的佛教徒和穆斯林為了實現自治和獨立,已共同反對軍政府的統治。
從緬甸獨立至今,羅興亞人的反政府武裝鬥爭在總體而言是比較分散的,而且集中在若開邦,更沒有聯合緬甸其他的穆斯林群體。尤其是生活在若開邦之外的大中城市的穆斯林對羅興亞人的反政府武裝鬥爭並不同情,相反認為羅興亞人的反政府武裝鬥爭是導致緬甸政府長期壓迫穆斯林的根源。
現在看來,羅興亞人反對現政府的目標看來不會改變,但策略可能會改變,儘量與恐怖主義劃清界限,不過其武裝鬥爭的前景並不看好。“9·11”事件之後,緬甸政府又以羅興亞人與基地組織早已有瓜葛為由加大了圍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