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博都巴哈

阿博都巴哈,巴哈伊教的創始人巴哈歐拉的兒子和繼承人,信仰的領導者。

阿博都巴哈(1844年5月23日-1921年11月28日),本名阿巴斯·阿芬第。阿博都巴哈是他的稱號,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巴哈(榮耀)之仆”。他是巴哈伊信仰的創立者,巴哈歐拉的長子。出生於伊朗德黑蘭的一個貴族家庭。陪父親一路流放至巴格達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最終到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的阿卡囚禁,時年24歲。巴哈歐拉1892年過世,阿博都巴哈被指定為繼承人,信仰的領袖和巴哈歐拉經典的闡釋者。他64歲時被土耳其青年黨人釋放,而後家庭生活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釋放後,他赴西方世界傳教,使得巴哈伊信仰的影響不再局限於中東,而廣播西方世界。

童年

阿博都巴哈於1844年的5月23日(伊斯蘭曆1260年,主馬達·敖外魯月的第5天)生於伊朗德黑蘭,是巴哈歐拉和妻子阿希耶·哈努姆的長子。由於父親的影響,他很早就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巴比教徒。阿博都巴哈的童年是幸福的,他和妹妹巴希伊,弟弟米赫迪住在一起。巴哈歐拉在他的父親去世以後,謝絕了政府官員的職位而投身於慈善,被稱為“窮人之父”。這些對阿博都巴哈都有很深的影響。阿博都巴哈並未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因為依波斯傳統,貴族並不把孩子送去學校上學,而只是在家接受簡單的教育。大部分阿博都巴哈的知識來源於他的父親巴哈歐拉。在阿博都巴哈8歲時,他的父親因為巴比教受到迫害,也被牽連關入德黑蘭的監獄,而家景直下。

流放

巴哈歐拉被釋放後,被判流放到巴格達,阿博都巴哈隨他踏上了流放之路。在巴格達,巴哈歐拉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米爾扎·葉海亞起了衝突,最終巴哈歐拉選擇了去蘇萊曼尼亞隱居起來,長達兩年。他的突然消失讓包括阿博都巴哈在內的家人異常悲傷,也讓他和母親和妹妹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還積極閱讀和抄寫巴孛的著作,供在巴比社團中傳播。1856年,一名不知名人士和一名著名的蘇菲派領導人對話的訊息在當地廣為流傳,而這位不知名人士似乎很像巴哈歐拉。家人隨機開始了尋找,他們最終找到了他並祈求他回到家人身邊。巴哈歐拉回歸後,阿博都巴哈就成為了他的秘書和衛士。阿博都巴哈在此期間成長為一名卓越的青年,常就宗教問題與人討論,並寫下了不少高質量的手稿。巴哈歐拉於1863年在蕾茲萬花園向眾人宣布了他上帝顯聖者的身份,而有不少人相信,在此之前,他已經向阿博都巴哈透露過了。1836年,巴哈歐拉又被流放到君士坦丁堡,在這段110天的旅程中,阿博都巴哈為照顧一同流放者做了很多事,因此得到了巴哈歐拉和其他巴比信徒的讚揚,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