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路鄉

關路鄉

關路鄉位於南江東北部邊緣,東與關田鄉為鄰、南與興馬鄉接壤、西與關門鄉相靠,北與趕場鎮相依,幅員面積64.8平方公里,全鄉轄鄰江、春江、雄嶺、白鶴、雲台、薛坪、柏埡、星火9個村民委員會、一個街道居委會,五十一個村民小組,全鄉2285戶,總人口9818人,全屬漢族,鄉黨委政府駐地關路街道,距南江縣城28公里。

基本信息

介紹

關路鄉關路鄉
關路,在高祖武德元年正德未年,因地形所就,場頭、場尾、小街子有三塊巨石封鎖了主幹道的口子而得名關路口,清初,因巴中到漢中、通江到南江、客商往來必經渡口而更名官渡,清未,關路的謝登台中舉當老爺統管關路更名官祿口,民國元年,關路、趕場、關田、紅岩為一個行政鄉,因趕場溪得名官溪鄉,解放後,人民當家作主,共產黨幹部為人民服務、當人民公僕,重新更名為關路延用至今。

關路鄉有著豐富的紅軍文化,特別是1933年至1935年紅四軍入川在境內道路口石壁上刻下了大量標語,口號。刻於老家山(9村7社)謝家院子正堂屋街沿石上的“聯合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蘇聯”的標語被縣文化館收集,現存巴中革命歷史陳列館。除此境內還有一紅軍文化大院較為有名,此院位於柏埡村唐家壩,建於清初,穿斗結構,占地3000平方米,原是巴山老林駐軍場所之後勤部。1933年紅四方面軍73師218團在關路川眼碑擊退了田頌堯部,解放關路後在此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陳昌浩、王樹聲曾親臨此指揮反三路、反六路圍攻。在籌備軍糧的過程中,此院曾被火燒毀了一幅排扇,後經修復。紅軍撤離時,柏埡村有十幾人參加了紅軍,後無一生還。解放後,為發揚紅軍精神,保護蘇維埃遺址,南江縣人民政府授予唐家壩蘇維埃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稱號。並按照“保持原建築風格,完善功能,突出川北民居特色”的原則,對唐家大院進行了修繕,並更名為關路鄉柏埡村紅軍文化大院。

關路鄉地勢東西高,南北低,明江河流由北向南穿鄉而過,有森林面積38200畝,山環水繞,環境優美,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對關路的景色自古就有“老家山斜八角岩,雄崔高昂龍鳳來,龜港鳳樓明江岸,石虎沿上大顯岩,白石岩照大芋坪,安子倒影映雲台,獅子回頭望白鶴,馬兒環抱羨紅岩”的詩句。境內野生植物品種豐富,有松樹柏樹、榿木、香樟、洋樹等十餘個用材林品種,有青槓、核桃、杜仲、銀杏、板栗、、油桐、茶葉、等二十餘個經濟林品種,有野生天麻、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有黑白木耳、香菇等土特產品,還有成片的荒山草場宜於放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