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世家

關西世家

龍游關西世家(楊氏宗祠) 位於龍游縣誌棠鄉楊家村,距龍游城30公里。楊氏宗祠是明代萬曆年間留下來的古建築,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楊氏宗祠門樓,氣勢壯觀。重檐歇山頂,檐下木質橫匾上刻正書“關西世家”四個大字,端莊凝重。正脊中部,置一葫蘆狀飾物,正門兩側立有素麵抱鼓石。“關西世家”具有濃厚的明建築風格,其內有“古戲台”、“三(zhan)堂”、“楊令公鑾駕”、“楊家宗譜”等文物。

簡介

關西世家
關西世家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明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位置:浙江省龍游縣誌棠鄉楊家村

坐北朝南,前後兩進,並設戲台,兩進均為三開間,通面闊12米,通進深24米,面積228平方米。一進門廳,前設門樓,重檐歇山頂,斗栱為一斗六升,明間設一活動戲台。一進與二進天井兩側為過廊。二進正廳,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後雙步用四柱,次間用中柱,梁架均為磚制,從牆上隱出。正廳東側山牆上嵌有一石碑,記載了建房經歷、年代及周圍環境建設等相關情況。
關西世家,門樓製作工藝精湛,氣勢威嚴壯觀。山牆梁架,採用磚制,為龍游縣明代建築的一大特色。是浙江省地方特色明顯的明代祠堂建築。

建築風格

關西世家坐北朝南,前後兩進,並設戲台,兩進均為三開間,通面闊12米,通進深24米,面積282平方米。一進門廳,前設門樓,重檐歇山頂,斗栱為一斗六升,明間設一活動戲台。一進與二進天井兩側為過廊。二進正廳,梁架為九檁,明間五架梁前後雙步用四柱,次間用中柱,梁架均為磚制,從牆上隱出。正廳東側山牆上嵌有一石碑,記載了建房經歷、年代及周圍環境建設等相關情況。
關西世家,門樓製作工藝精湛,氣勢威嚴壯觀。山牆梁架,採用磚制,為龍游縣明代建築的一大特色。是浙江省地方特色明顯的明代祠堂建築。
“關西世家”整個建築由前廳、後廳兩部分組成,坐東朝西,三開間,占地面積282平方米,前廳面積略大於後廳,前廳內沒有活動戲台一座,架於柱間,戲台分左右兩部分,大小一樣,均是長5米,寬1.27米,高1.63米,中間鋪板,板長1.3米,戲台四角台柱頭均是蓮花結頂一類圖案。這種古樸堅實、可裝可拆可抬的明朝戲台,在浙江省也是罕見的。後廳後牆檐額枋正中,懸木質匾額一塊,上正書“三(zhan)堂”三字。後廳所有木質柱均呈梭形,礎為(木質)形;三面牆(南北二牆、後檐牆)上的柱、梁架及斗拱、枋,均為陶質,古樸大方。建築後廳的年代刻在北牆上的石碑上,時間是“萬曆元年(1573年)八月二十八日”,由楊官五為首建造。“關西世家”南側,有半月形水塘一口,常年清水滿塘,面積千平方有餘,不僅供村民洗滌之用,且為調節溫、濕度和消防之用。塘沿樟木一株,樹齡四百餘年,古老雄健,粗枝繁葉,這是“關西世家”的歷史見證。“關西世家”追溯其名,可由此探索楊家將後裔在浙江的支系。據《漢書》記載:“後漢楊震。時人稱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伯起,字震,震為弘農華陰人,地居函谷關西,故云。”《宋史》《楊業傳》中記載,北宋楊業(?一986年),山西太原人,又稱楊繼業,楊令公。其子楊延昭均是楊家將中卓顯者。《龍游縣誌》和《楊氏宗譜》記載,楊氏始祖宗明公避患難致仕歸田,遷居浦城。到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楊宗明任睦州(今淳安)刺史,後遷居梅岑五都壽昌迥溪(今建德縣大店口鄉),再遷龍游縣楊家村。楊宗明為楊家楊氏之祖。傳說,楊宗明是楊宗保之堂弟。“天門一百零八陣,陣陣不離穆掛英”,宗明因不遵兄嫂之命,遭遇挫折,隻身逃出虎口,避難福建浦城,後任睦州刺史。這說明楊宗明與楊家將的血緣關係。還有一點可證實楊家村對楊業奉若神明,每年農曆一月十日至十二日,要去離楊家村五里地的地方,把楊令公的神像接到楊氏宗祠的古戲台上,演二日三夜戲。民國三年(1914年),族長請人精雕細刻了一副“楊令公的鑾駕”。”鑾駕”本只有皇帝才有,皇帝娘娘也只有半副,而楊令公卻有完整的一副,這是因為楊令公為大宋建有奇功殊勛。有詩可證:“太原繼業獨鍾靈,卓縈胸藏萬甲兵,摧敵破困能解凍,守君驚訝詢威名。”這副鑾駕共有六十四件,現存五十七件,極大多數儀仗,長約二米多,其中圖案、兵器頭長約五十公分,稀奇的是,儀仗兩面均有縷雕,如“掌扇老頭”、“黃母八仙”、“天官賜福”、“魁星點斗”、“招財進寶”等形象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兵器中形式多樣,如“梅花槍”(又叫楊滾花槍)、青龍刀、盤龍棍等,金光閃閃,酷似真武器,每當迎揚令公進楊家村和農曆一月十三日歸位時,這副鑾駕為之開路,平時,這些兵器置放在“關西世家”進門處,顯示楊家將的威風。現楊家村將迥溪楊氏宗譜五卷完整無缺地保存著。1986年7月楊氏宗祠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