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解剖:
關節在人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一個關節是穩定性的還是靈活性的,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構成關節的兩個關節面弧度之差,即相互吻合關節面弧度的大小,吻合的部分越大,關節的穩定性越腔,吻合的關節部分越小,關節的靈活性就越好。構成髖關節的股骨頭關節面與髖臼關節面之間有約180°的弧度相互吻合,所以髖關節的穩定性較好,而肩關節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之間僅有75°的關節面弧度相互吻合,故肩關節靈活性較好,而穩定性較差,在骨科臨床上經常會有一些患者出現同一肩關節反覆多次的脫位,甚至出現習慣性脫位。
2、關節面結構特點:關節面的形態對於關節的穩定性起到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肘關節中的肱骨下端與尺骨鷹嘴所形成的肱尺關節是一個屈戌關節,即是一個單軸關節,只能在一個方向上進行屈伸運動的滑車結構,可以防止肘關節向側方移位,關節端具有內髁和外髁,如肱骨的內髁和肱骨的外髁部位,這樣的結構能夠擴大關節面在冠狀軸上的寬度,使得關節有較好的側向穩定性。髕臼與股骨頭密切吻合,在使關節面分離的應力下關節腔內形成負壓,使關節面相互吸引著,不容易脫位。
3、關節囊的厚薄與鬆緊度,一般來說,關節囊的結構越是肥厚,關節的穩定性就會越強,反之亦然。髖關節的關節囊較肩關節的肥厚許多,因此,髖關節的穩定性也就較肩關節的穩定性好的多。關節囊越是鬆弛,關節的靈活性越大,肩關節較髖關節的關節囊大而鬆弛,所以肩關節的活動度也就很大,而髖關節的活動度較肩關節小。
要保持關節的靈活度,除了自身的結構使然以外,要保持適當的運動,切勿長期將關節置於靜止的狀態,活動的保持關節靈活的不二法門。
關節穩定性,是指人體關節在靜止或運動中維持正常位置的能力。關節是人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骨與骨的連線之處;活動的關節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軟骨關節和滑膜關節。軟骨關節沒有關節窩,活動範圍很小,譬如脊椎骨。滑膜關節有明顯的關節窩和關節頭,前者凹後者凸,提供較大的活動範圍。
關節的穩定性是身體正常活動的重要保障。若出現損傷,特別是大家常聽說的韌帶、肌腱以及神經肌肉出現問題,關節就會不穩,主要表現在關節面之間的相對運動超出了實際的正常範圍,即我們生活里常說的關節鬆動、鬆弛,甚至錯位脫臼,導致關節失去支撐運動的正常功能,從而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活動。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中風偏癱病人患側的肩關節大多會有半脫位甚至脫臼等問題,這是因為其患側肩部的肌肉萎縮,而神經又不能控制肌肉收縮來穩定肩關節。同時,因為手臂長期下垂,重量長期牽拉關節的韌帶和關節囊,使得它們逐漸被拉長,無法復原本來的緊張度和正常位置,從而致使關節鬆弛不穩。
造成關節穩定性差的因素
造成關節穩定性差的危險因素有很多。隨著年齡増大,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也越來越慢,關節漸漸退變,加上關節炎出現,引起活動不便或疼痛等,使得關節肌肉發力異常,關節不穩。女性由於月經等內分泌因素的變化,引起關節韌帶的鬆弛,以致其關節不穩的比例大大高於男性。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女子足球隊員前交叉韌帶撕裂的人數是男運動員的4倍。一般認為,女性骨盆大,膝關節內扣角度也隨之増大,而女性肌肉力量又比男性差,勢必增加了膝關節受傷的風險。
臨床解剖
另有研究顯示,關節穩定性好壞與骨關節炎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骨關節炎是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對其發病的因素一般多考慮為關節軟骨的退變。但隨著對骨性關節炎發病因素的研究,人們認識到膝關節的穩定性在疾病的發生髮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以膝關節為例,膝關節穩定性的測量過去是徒手測量,準確度不高,只適用於對韌帶斷裂患者進行粗略檢查。近年來隨著膝關節穩定性測量儀器的問世,關節穩定性的測量也迎來了高精密度的檢測方法,能夠反映韌帶毫米級的鬆弛變化。有研究對患者和健康對照者的交叉韌帶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患者的患側前交叉韌帶與對照組及健側前交叉韌帶相比可見明顯鬆弛,所以交叉韌帶的鬆弛程度與膝關節穩定性與骨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聯繫。
骨關節炎的發病與膝關節穩定性喪失之間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過去對膝關節炎的康復治療多停留在止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方面,而忽略了關節的穩定性。近些年才逐漸意識到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在治療膝關節炎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功能鍛鍊,等速肌力訓練、本體感覺練習、減輕體重、增加骨密度逐漸被康復醫生、骨科醫生重視。研究發現通過運動治療和等速肌力訓練後肌力明顯提高,可明顯改善關節的穩定性,並減輕疼痛。
因此,一定要對關節的穩定性倍加重視,做好保護和鍛鍊。關節的穩定性好,我們才可以擁有一副健康的身體,降低患骨關節炎的幾率,為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優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