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閹伶又稱閹人歌手,9世紀在拜占庭就很有名,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消失,16世紀中期又在義大利重現。義大利閹人歌手的出現與天主教有一定關係,按照保羅的訓誡,在16世紀的歐洲,由於婦女被禁止在教堂唱詩班和舞台上演唱,於是由男性替代女姓唱某些音域的歌曲。
這些歌劇演唱者和教堂唱詩班的男性歌手為了不受青春期變聲影響,使自己的嗓音永遠保持清冽,而在青春期到來之前施行閹割手術。這類閹割過的歌手在整個17、18世紀非常盛行。
在歌劇的發源地義大利,每年都有超過5000個男性歌者加入這一行列。閹伶的音域寬廣、靈活、有力,其獨特音色與高度歌唱技巧相結合,能演唱極困難的聲樂段落,大受當時觀眾歡迎。這些閹伶即使進入中年,仍可保持如女性般甜美、高亢的聲音。18世紀之後,閹伶逐漸消失。其中著名的閹伶法里內利(Farinelli)。
歷史
出現背景
中世紀的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說話,歌唱也不允許。教堂唱詩班就以男童代替女聲,但男童到了發育期就會變聲,因而歌唱年齡有限。後來又以假聲歌手來代替,但假聲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協調。為了適應演唱複雜的對位技巧的聖詠作品,加上歌劇的興起,閹伶歌手就應運而生了。閹伶擁有超過了常人3倍的非凡嗓音,閹人歌手也在講究音質和技巧的美聲唱法年代風靡一時,那時大多數歌劇院的演唱者都是閹伶歌手。
然而,從更實際的角度考慮,對閹人歌手的存在的更有利的證據是它為窮人的孩子提供了一條活路。在那不勒斯王國中,密探被派遣前往義大利各處,帶回有潛力的孩子,再在基地中訓練他們。儘管剝削重重,但對於這些被閹割過的孩子而言,確實前景美好。雖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會最終得到一副驚艷的嗓音(其中不少人只會靠在不知名的小鎮中演唱彌撒換取微薄酬金度日),但每一個人都會獲得在其他境況中難以企及的完善教育。
興盛
17、18世紀閹伶歌手的盛行,大大發展了各種歌唱技巧,因之在聲樂史上被稱為“美聲歌唱的黃金時期”。到18世紀中葉,羅馬的教堂中據說已雇有約兩百名被委婉地稱為“女高音”的閹伶歌手。可以說,美聲唱法的始祖正是這些閹人歌手,正是他們塑造了今天歌劇的輝煌。歷史上最著名的閹人歌手有塞涅西諾、卡法雷利、法里內利。除音樂以外,閹人歌手甚至引發過歷史軼事,17世紀,迷戀閹伶歌手的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為了從波蘭國王那裡借歌手為其表演還停止了與波蘭的戰爭。
沒落
19世紀初,閹伶歌手的盛筵開始沒落。
1870年,義大利宣布其為不合法後,閹伶歌手的盛行才退出了歷史舞台。1902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頒布命令永久禁止閹伶歌手在教堂演唱。在這之後,最後一位閹伶歌手Alessandro MORESCHI,他於1922年離開人世。
聲音特徵
閹伶歌手一般在7歲至12歲就施行閹割手術,只除掉睪丸。成年後,既有男子的體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童聲時期的聲帶和喉頭。他們的喉頭永遠不會下移,他們的聲帶因此會與共鳴腔靠得更近,他們由此可以更加自如地控制呼吸並賦予其更大的力度。經過嚴格聲樂訓練的閹伶歌手,肺活量與橫膈膜支持力驚人,一個音能保持延續一分鐘,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他們在表演中幾乎是在上演“聲樂奧林匹克比賽”,可以模仿鳥鳴、唱出顫音、“agilita martellata"(上行的大跳音階,接著是一串重複的錘擊式的音符)或“messa di voce"(一個高亢的音符後用一個極長的延續音降低音量)等現在幾乎失傳的高難度演唱技巧。
在巴洛克時期閹伶歌手達到了鼎盛,並大舉入侵歌劇領域,尤其是義大利歌劇。在當時80%的演員幾乎都是閹伶,剩下的正宗男人或女人只能噹噹配角或反面角色。其中最著名的歌手是Farinelli,他的嗓子可以涵括三個半八度(保守估計),可以在一次呼吸中變換250種音調,可以持續超過一分鐘。
代表歌手
著名閹伶歌手Farinelli(法里內利):Farinelli是三百多年前義大利著名的閹伶歌手。他演唱的歌曲難度極高,一些複雜技巧,諸如十度音程的跳進等,除了他以外,幾乎無人敢於問津。法里內利不僅以其爐火純青的歌聲成為無可爭議的歐洲一流歌唱家,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和謙虛的品性,得到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的賞識在宮廷供職,其間,還兼管宮廷的外交事務和公共事務,並獲得了西班牙最高騎士爵位。聲名之高,獲譽之隆,後來者無不望其項背。
歌劇中最後一位閹伶歌手是維魯蒂(G.B.Vellutti,1781-1861)。
教堂中最後一位閹伶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
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發行的《亞歷山德羅·莫雷斯奇,最後的閹伶歌手》。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閹伶歌手演唱錄音,是世人研究閹伶歌手歌唱藝術的珍貴音響資料。
影響意義
歌劇推動作用
18世紀末,閹人歌唱家在歌劇中起著主要的、而且往往是決定性的作用。義大利人甚至把音樂家看作是閹人的同義詞。為了音樂目的--造就男性女高音和女低音而對男童實施閹割,這個傳統所培育的音樂藝術到19世紀初葉,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閹伶的聲樂藝術及其美聲唱法,包括各種裝飾樂句,如瑟音、連音、震音、顫音和華彩段等等,都進入了羅西尼、貝利尼和多尼扎蒂創作的歌劇中。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至少有兩位閹伶--法里內利和帕切羅蒂,是迄今最偉大的歌唱家之一。
歷史評價
18世紀英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查爾斯·帕尼曾這樣描述1734年法里內在倫敦演唱時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調處理得非常精細,樂音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強,慢慢升到高音,爾後以同樣方式緩緩減弱,下滑至低音,令人驚奇不已。歌聲一停,立時掌聲四起,持續五分鐘之久。掌聲平息後,他繼續唱下去,唱得非常輕快,悅耳動聽。其節奏之輕快,使那時的小提琴很難跟上。”
就連對閹伶一向持有偏見的法國著名劇作家伏爾泰也承認:“他們(指閹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