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記[明太祖作品]

閱江樓記[明太祖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閱江樓記》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的一篇作品。

明太祖原文

朕聞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華夏之君,建都中土。《詩》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詩云:“聖人居中國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詢於儒者,考乎其書,非要荒之不治,實分茅胙土,諸侯以主之,天王以綱維之。然秦漢以下不同於古者何?蓋諸侯之國以拒周,始有卻列土分茅之胙,擅稱三十六郡,可見後人變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觀之,豈獨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堯之居平陽,人傑地靈,堯大哉聖人,考終之後,舜都蒲坂,禹遷安邑。自禹之後,凡新興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勢以居之,故有伊洛陝右之京,雖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時君生長之鄉,事成於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稱中原者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勢,有齊中原者,有過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蓋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氣運循環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馭,華夷弗寧,英雄者興亡疊疊,終未一定,民命傷而日少,田園荒廢而日多。觀其時勢,孰不寒心?朕居擾攘之間,遂入行伍,為人調用者三年。俄而匹馬單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順於我。於是乎帥而南征,來棲江左,撫民安業,秣馬厲兵,以觀時變,又有年矣。凡首亂及正統者,鹹無所成,朕方乃經營於金陵,登高臨下,俯仰盤桓,議擇為都。民心既定,發兵四征。不五年間,偃兵息民,中原一統,夷狄半寧。是命外守四夷,內固城隍,新壘具興,低昂依山而傍水,環繞半百里,軍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業,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異乎?不過洪造之鼎新耳,實不異也。然宮城去大城西北將二十里,抵江乾曰龍灣。有山蜿蜒如龍,連 絡如接翅飛鴻,號曰盧龍,趨江而飲水,末伏於平沙。一峰突兀,凌煙霞而侵漢表,遠觀近視實體狻猊之狀,故賜名曰獅子山。既名之後,城因山之北半,壯矣哉。若天霽登峰,使神馳四極,無所不覽,金陵故跡,一目盈懷,無有掩者。俄而復顧其東,玄湖鍾阜,倒影澄蒼,岩谷雲生而靄水,市煙薄霧而蓊鬱,人聲上徹乎九天。登斯之山,東南有此之景。俯視其下,則華夷舸艦泊者檣林,上下者如織梭之迷江。遠浦沙汀,樂蓑翁之獨釣。平望淮山,千岩萬壑,群嶁如萬騎馳奔青天之外。極目之際,雖一葉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時之景,無不繽紛,以其地勢中和之故也。備觀其景,豈不有御也歟?朕思京師軍民輻輳,城無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鐵騎,動止萬千,巡城視險,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誠可惜哉。況斯山也,有警則登之,察奸料敵,無所不至。昔偽漢友諒者來寇,朕以黃旌居山之左,赤幟居山之右,謂吾伏兵曰:赤幟搖而敵攻,黃旌動而伏起。當是時,吾精兵三萬人於石灰山之陽,至期而舉旌幟,軍如我約,一鼓而前驅,斬溺二萬,俘獲七千。觀此之山,豈泛然哉!乃於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為台,構樓以覆山首,名曰閱江樓。此樓之興,豈欲玩燕趙之窈窕,吳越之美人,飛舞盤旋,酣歌夜飲?實在便籌謀以安民,壯京師以鎮遐邇,故造斯樓。今樓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霧,朱簾風飛而霞卷,彤扉開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霽,忽聞雷聲隱隱,亟倚雕欄而俯視,則有飛鳥雨雲翅幕於下。斯樓之高,豈不壯哉!噫,朕生淮右,立業江左,何固執於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會萬國,當雲道里適均,以今觀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勞民而不息,亦由人生於彼,氣之使然也。朕本寒微,當天地循環之初氣,創基於此。且西南有疆七千餘里,東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際沙漠,與南相符,豈不道里之均?萬邦之貢,皆下水而趨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記之。

明太祖——朱元璋 《又閱閱江樓記》

朕聞昔聖君之作,必詢於賢而後興。噫,聖人之心幽哉。朕嘗存之於心,雖萬千之學,獨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閱江樓於獅子山,自謀將興,朝無入諫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責朕以不急。即日惶懼,乃罷其工。試令諸職事妄為《閱江樓記》,以試其人。及至以記來獻,節奏雖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終無超者。朕特假為臣言而自尊,不覺述而滿章,故序雲。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東黃閣,詢臣某日:京城西北龍灣獅子山,扼險而拒勢,朕欲作樓以壯之,雄伏遐邇,名曰閱江樓。雖樓未造,爾先為之記。臣某謹拜手稽首而曰:臣聞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設險之當為,非有益而興。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誠可信也。今皇上神謀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獅子山扼險拒勢之詔,將欲命工。臣請較之而後舉。且金陵之形勢,豈不為華夷之魁?何以見之?昔孫吳居此而有南土,雖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長江之天塹,次由權德以沾民。當是時,宇內三分,勁敵豈小小哉?猶不能侵江左,豈假閱江樓之拒勢乎?今也皇上聲教遠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順,險已固矣,又何假閱江樓之高扼險而拒勢者歟?夫宮室之廣,台榭之興,不急之務,土木之工,聖君之所不為。皇上拔亂返正,新造之國,為民父母,協和萬邦,使愚夫愚婦無有謗者,實臣之願也。臣雖違命,文不記樓,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納忠款而斂興造,息元元於市鄉。乃為歌曰:天運循環,百物禎頒。真人立命,四海鹹安。臣歌聖德,齒豁鬢斑。億萬斯年,君壽南山。

翻譯

我聽說自三皇五帝一直到唐朝宋朝的皇帝們,都是華夏(古代中國名)的君主,建都於中原一帶。《詩經·周頌篇》曾說過“邦畿千里”這句話,意思是國家京畿所在地應有千里地的範圍。但如果只治理京畿五百里的邦土,而大片主要國土不去治理,那么,治理的地區太小了,氣魄也太小了吧。古詩說:“聖人居於國之中央,而治服四方蠻夷。”那么,治理的地區多么大呀,氣概又是多么大呀!我諮詢過一些讀書人,並考據了他們所寫的書,原來他們並不是不去治理大片土地,而實際上是把國土分給諸侯們做領地了,讓他們去主宰那些領地,國君則用法紀來維持其統治地位罷了。然而秦朝漢朝以後又和古代有何不同呢?因為諸侯們割據了國土後便與周朝分庭抗禮起來。於是秦始皇開始不分封土地了,把國土分為三十六郡,由中央集權管理。由此可知,後人是這樣改變前人的制度的。照這樣看法,情況僅僅是這樣嗎?且有帝堯在平陽建都,那兒人傑地靈。國泰民安,堯真是位偉大的聖人。他去世後,他的繼承人舜在蒲坂建都,舜的繼承人大禹則把國都遷到安邑。自禹以後,凡是新起的君主,都根據自身的情況,便宜行事,主要是觀察地理形勢而建都,所以才會有伊州洛水一帶、陝西以東那些都城的建立。雖然他們的都城所在地區不同,但都不出乎中原地區的範圍。因為當時的君主在創業成功之後,就在他們生長的地方建立都城,所以給中原以美稱,其因在此。誰不知道四方國土形勢,有的和中原不相上下,有的卻超過了中原,但又為什麼不在那兒建立都城或京城呢?因為那些地方還沒有出生象君主那樣的人物,老天還沒有把他們降臨到那兒,也可能是王氣還未循環到那些地方,才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近來,自從元朝失去統治能力,漢蒙之間相處不和,英雄們為驅韃虜,前仆後繼,像這類壯舉是層出不窮的,但局勢始終未能安定下來。老百姓因傷亡過重而人口日見其少,田園因荒蕪而日見其多。綜觀這種形勢,誰不寒心?我身處混亂的鬥爭局勢之中,便參加了軍隊,被人家調配使用達三年之久。後來不久,我便單槍匹馬,投入戰鬥,日行千里,招領了三千人馬。他們都順服於我,效命於我。於是我就率領他們向南方征討,最後在長江以南安頓下來。我一方面綏撫老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另方面休養生息,人肥馬壯,嚴格練兵,養精蓄銳,以觀察時勢變化。這樣又過了幾年。看到不管是為首作亂的人也好,正統派的人物也好,都沒有一個取得成功的,我才在金陵苦心經營了一番。登上高山,下臨大地,仰望青天,俯察山川,流連盤桓,經最後議定,選擇了金陵為都城。老百姓思想現已安定,就發動軍隊四出遠征。不到五年,戰亂平定,人民安息,把中原統一了,把夷狄大多平息下來了。於是我下了命令:保衛國土,以御四方夷狄;鞏固城隍,以安國內。把新堡壘都興建起來,低處傍水,高處依山,圍起了不起50多里土地,讓軍民居住。我所講的金陵,不是指古代的金陵,也不是指六朝的建業,但是居住在這裡,地名怎么一定要不同呢?所不同的是大業有了徹底革新而已,地方還 是老地方,實際上並無不同之處。不過由皇宮到城的西北將近有20里的路程,就可到達江邊。這處江邊叫做龍灣。那兒有座山蜿蜒曲折得象龍一樣,山巒起伏,如飛鴻的翅膀連線起來一樣,叫做盧龍山。這條龍好象是向江邊游去飲水,然後臥伏在平坦的沙灘上。這山有一峰突起,高聳入雲,不管是從遠方或近處去看,這山形像只獅子,所以賜名為獅子山。名稱定了以後,城牆之北依山而立,多么壯觀啊!如果在晴朗的天氣,登臨山峰,向四方極目遠眺,就會什麼都能看到。金陵的故跡,盡收眼底,沒有一處能被遮蓋掉的。再向東看,只見鍾阜倒影於玄武湖中,清晰而挺拔。岩谷間雲靄繚繞,市廛上薄霧蒙蒙,人聲嘈雜,上徹雲霄。只有登上這座山,才能看到在東南有此景物。再向下俯視,則中外船艦停泊在那兒桅檣林立,行駛起來,滿江如織布的梭子一樣來來往往。在遠岸的沙灘上,有穿蓑戴笠的老漁翁獨自垂釣,其樂融融。向淮山方向平視,則見千岩萬壑,群峰如萬馬賓士於青天之外。極目所到之處,雖是一葉帆船,也沒有任何東西能遮蔽著它。江郊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的景色,無不繽彩紛呈,之所以能看到這些,都是因為地勢非常適中的緣故。通覽了這大好景色,哪能不做些防禦工作保衛國土呢?我想京城裡軍人和老百姓人多擁擠,城裡沒有什麼空曠之地了。我所做的是讓精兵鐵騎,雷厲風行,巡邏城垣,視察險地。道路過於狹隘就會妨礙人民交通,必須疏通。物資必須有屯聚之所,這才對公對私都有好處。現在就此山而言,讓山頂空荒,實在太可惜了。何況是有了警報才會登山去察看敵情,山下就沒有一處是能逃過眼底的。以前偽漢時的陳友諒來侵犯,我把黃色旌旗放在山左,把紅色小旗放在山右。我對伏兵們說,紅色小旗一搖動表 示敵人進攻,黃旗搖動表示伏兵出擊。那時我把精兵三萬人埋伏在石灰山的南面。敵人進攻了,我舉黃旗,伏軍照我的命令,一鼓作氣,勇往直前,斬殺了和淹死了兩萬敵人,俘獲七千人。別看這座山,它是非同一般的!於是在洪武七年甲寅春季,命民工以這座山為台,造樓于山頂,取名閱江樓。建造這座樓難道是為了玩玩燕趙的窈窕女子和吳越美人,讓他們飛舞盤旋,歡歌夜飲嗎?不是的。實際上是為了便於籌劃布置軍事以安民心,壯大京師以懾服遠近敵人才建造這座樓的。現在樓是建成了,碧綠的瓦,紅色的柱,飛檐凌空而插入雲霄,朱簾被風吹起而捲入霞光,打開紅彤彤的窗扉則滿眼是流光溢彩。此時正值天朗氣清,忽聞雷聲隱隱,很快憑著雕欄而俯視,則看到群鳥密如雲雨,展翅而飛,鋪天蓋地如幕布展于山下。這座樓如此之高,多么壯觀啊!唉,我生在淮北,而創業於長江之南,又何必要強調那父母生我之地呢?古時人建都中原,萬邦來朝,曾認為那是地勢適中,但以今日的觀點來看,並非如此。大概他們所說的中原都是偏北,並不居中。每每不停地勞民傷財,也是由於他們生長在那片土地上,是氣運造成的。我本來出身就寒微,當天地的氣運循環剛開始時,我就在這裡創業了。況且西南有疆土七千多里,東北也是這樣,西北有五千多里國土、東南也一樣。北臨沙漠,南方為蠻夷之地,也差不多,若以四方距離來說,這兒的位置豈不適中嗎?萬邦進貢時,都是順流而下,前來朝拜。於公於私,都無匱乏,好處卻大了。所以我寫這篇文章來記這件大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