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口濕地

閩江口濕地

福州閩江口濕地西起福州的侯官,一直到長樂的梅花鎮。專家已發現6塊面積超過3000畝的大片濕地,分別是鱔魚灘、馬杭洲及其毗鄰的灘洲(道慶洲、草洲)、蝙蝠洲、浮岐洲、浦下洲、新壋洲等,它們既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

簡介

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閩江入海口的梅花水道,總面積3129公頃,其中核心區1.4萬畝、緩衝區1.3萬畝、實驗區2萬畝。2001年成立自然保護小區以來,該區域分別在2003年8月和2007年12月升級為縣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十二五”期間,福建省準備加強經濟合作,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而省內所有禁止開發區域將推進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建設,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實施強制保護,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將嚴格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積極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位於保護區南側的4200多畝濕地公園,將建成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閒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成為福州經濟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物群落

由於有著充沛的閩江水來源,每年都有上千萬隻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朱䴉也一度停駐於此(五年前我曾與鳥會一道來此觀鳥,一行白鷺從漠漠水田上飛過的景象令我為之震撼),其地理位置優勢,屬近自然濕地,是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飛路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支持著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或者受威脅的生態群落,定期棲息有2萬隻以上的水禽, 定期棲息有多種(黑臉琵鷺、黑嘴端鳳頭燕鷗、鴻雁、白腰杓鷸、翹嘴鷸、紅頸濱鷸、卷羽鵜鶘等)水禽物種或亞種的種群達到全球數量1%的個體,同時它也是中華鱘的棲息地,其它魚類的一個重要食物基地、洄游魚類依賴的產卵場、育幼場和洄游路線。閩江口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多樣的植被類型,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閩江河口段水量充沛,是魚、蝦、蟹及貝類良好的生長及繁殖場所,濕地上芳草萋萋,魚翔淺底。然而近年來,由於閩江河口段濕地不斷減少,以及污染加劇,導致水生動物資源量不斷減少。
淘江流經閩侯縣祥謙鎮,是閩江下游南港的一個支流,這裡生長著福建獨有的淡水單腳蟶,1979年被確認為世界新種。

植物資源

中華結縷草

保護區在植物地理上屬冷北極植物區系與古熱帶植物區系的過渡帶,處於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的華南地區。主要植被類型包括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植被型,有秋茄群落、木麻黃群落、厚藤群落、苦郎樹群落、鋪地黍群落、中華結縷草群落、蘆葦群落、短葉茳芏群落、藨草群落、互花米草群落等11個群系。
保護區植物資源較豐富。現已初步查明有維管束植物52科112屬137種,其中蕨類植物7科7屬8種,被子植物45科105屬129種(含雙子葉植物38科74屬88種、單子葉植物7科31屬41種)。紅樹植物1科1屬1種;鹽沼植物14科22屬23種;沙生植物37科89屬113種。濕地上生長的維管束植物主要有秋茄、蘆葦、短葉茳芏、藨草、卡開蘆和互花米草等。

動物資源

中華鱘

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動物地理區系屬東洋界華南區閩廣沿海亞區閩沿海地帶濱海亞帶。已查明區內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5綱41目111科394種,其中哺乳綱3目5科7種、鳥綱19目53科265種、爬行綱2目4科8種、兩棲綱1目2科3種、魚類16目47科111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中華秋沙鴨(Mergus aguamatus)、白肩雕(Aquila heliaca)、遺鷗(Larus relictus)等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有赤頸鸊鷉(Podiceps grisegena)、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褐鰹鳥(Sula leucogaster)、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小杓鷸(Numenius borealis)、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蠵龜(Caretta caretta)、綠海龜(Chelonia mydas)、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花鰻鱺(Anguilla marmorata)、黃唇魚(Bahaba flavolabiata)等49種。列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2003)名單中有21種,其中極危物種(CR)3種,瀕危物種(EN)11種,易危種(VU)7種。屬於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保護物種有142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物種有56種。列入福建省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44種。

生態功能

一群燕鷗從閩江口濕地飛起
在閩江河口段的濕地上,生長著禾本科、菊科、燈心草科等植物80多種,浮游生物100多種以及40多種魚類、蝦蟹、貝類資源。這些生物都有各自去除污染的功能,在消除閩江水質污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生長在濕地的植物,很多種都有吸納重金屬的特性,比如淡水葫蘆、鹹草、燈芯草等,對降解污染起非常獨特作用。省環保局自然生態保護處工程師張少楊指出,閩江福州段流入的污水現在主要依靠濕地來淨化,它相當於一個非常大的污水處理廠。

保護狀況

自2000年來,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主要圍繞實施閩江河口濕地保護與恢復示範工程、推進科研設施和鳥類監測工程建設、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等方面進行,同時拓展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合作。2010年5月1日起實施的《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水產養殖管理規定》,更是從立法層面為保護區提供了法律支持。
另據了解,作為保護區社區共管的一個建設項目,閩江口濕地公園由天然濕地保育區、濕地生態養殖區、濕地生態農業園、濕地文化街和濕地觀光園等5個景區組成。自2008年底獲批至今,已建成濕地博物館(主體工程部分)、園區內主幹道、古榕文化街大部分景觀等,目前正在設計濕地會所及建設生態農漁業示範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