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館簡介
現在位於上海閘北區浙江北路118號這座“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並非是原址重建而成,其原址“三曾里”位於閘北區原香山路(現臨山路)公興路口,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毀於日軍大轟炸中。歷史沿革
紅色足跡
1932年1月29日凌晨,日軍飛機盤旋於閘北區寶山路地區,尋找他們認為的“抗日分子”藏匿的湖州會館,投下炸彈,一時間死傷無數……誰也沒有注意到,距離湖州會館不遠處的香山路公興路口,同被炸成廢墟的“三曾里”是中國共產黨一個從未暴露的秘密辦公點,曾是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後到1924年9月間中共中央局機關所在。尋舊樓
現在位於上海閘北區浙江北路118號這座“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並非是原址重建而成,其原址“三曾里”位於閘北區原香山路(現臨山路)公興路口,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毀於日軍大轟炸中。1970年,上海房管部門查詢到一張繪於1929年的房屋地形圖,這上面清楚地標示出了“三曾里”的所在位置;1977年,時任上海“一大”紀念館館長的任武雄赴武漢拜訪了當年的中央局委員、會計羅章龍同志,經羅老回憶後才最終得以確認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的所在確是閘北“三曾里”無誤。但由於抗戰後,這一帶逐漸發展為棚戶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興建起象山小區。別說曾經的遺址無處可循,就連居住在象山小區的居民也都並不知道這裡曾有這樣一個影響當時中國時局的地方存在。
實物複製
2007年,閘北區為將“三曾里”,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儘量還原在場景類似的石庫門樓房裡,便把位於浙江北路118號原區政協辦公地,改建為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並向公眾免費開放。由於“三曾里”被毀之後,現存只有一些文字資料和當時的一張地圖照片,新館藉助大量影像資料和500餘張歷史照片、實物複製件,以動態場景再現、鬥爭場景微縮模型、電子翻書、動態地圖、電子手掌投影等表現手法,將那幢門樓里的那段歷史娓娓道來。為復原當年的場景,在新館籌建時,工作人員對當時的建築風格特點及房屋使用材料等進行了詳細研究,現在所展示的石庫門內的前廳、後廳、左右兩側廂房等結構雖已不是原物,但均來源於留存的地形圖上精確輪廓標識。此外,包括原來“三曾里”所涉及的精緻雕花門頭、屋內油畫、毛澤東和楊開慧在“三曾里”的臥室場景也在一樓和二樓的展廳一一復原展示。尤其在二樓展廳,以矽膠真人模型等身複製的青年毛澤東和楊開慧在書房的一個讀書交流的生動場景,被大多數網友認為是館內極具生活氣息的一處展示。
掩護行蹤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隨後選出中央局5名成員組成中央局機關;同年7月至9月,中央局成員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羅章龍先後來到上海,以時任中共上海區執行委員長王荷波的名義,租下了距當時上海北火車站僅一二里路的這一處隱蔽門樓。當時,毛澤東帶著楊開慧和兩個兒子住在樓下前廂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樓下後廂房,羅章龍住樓上。為隱蔽起見,他們對外稱是“王姓兄弟”一家三戶人,向警予是“戶主”,門外還掛著醒目的“關捐行”招牌,以海關進出口貨的客戶填寫報關單作為職業掩護,以躲過敵人搜查的耳目。直到1924年9月前,當時住在“三曾里”的毛澤東等人不僅在這裡開會討論並草擬了中國共產黨大量的檔案、決議,並為《嚮導》等黨報撰寫文章,他們經常研究問題到深夜,累了就到後屋的小床上稍作歇息。就連當時居住在“漁陽里”的陳獨秀也在這裡有專設的床位,開會晚了或有事不能回去便在這裡留宿。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但在這座始終沒有暴露的隱秘石庫門樓里,中國共產黨的“心臟”和工人運動的總指揮部在有序運作著。
而這個始終沒有暴露的地方卻也是當時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人嚴格自律的結果。常來常往的幾個人對外就稱親戚串門,其他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經中央允許和來人接頭後方可進入。他們甚至口頭約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紀律,包括不看戲、不看電影、不到外面照相、不在街上遊逛,以及不隨便外出在餐館吃飯,只在樓里由向警予負責的公共一伙食處解決。
“三大”和三曾里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後由於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等檔案。會議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党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三大”會後,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央機關遷回產業工人集中,交通聯絡方便的上海。先由王荷波以私人名義在閘北的公興路與香山路(今臨山路)路口的三曾里租了一幢兩層樓房,作為中央局機關的辦公地。1923年7月至1924年6月期間,三曾里3號一直是中央局機關的秘密辦公地。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向警予等先後於此辦公和居住。毛澤東同志自1923年7月下旬至9月期間,來滬出席中共上海地委兼區委第六次會議,也住在三曾里進行日常辦公。1924年2月至6月初,毛澤東離開廣州來上海,仍住在三曾里。原建築已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被毀。 2007年1月,閘北區革命史料陳列館完成了“永恆豐碑黨史輝煌”的基本陳列,生動再現中共三大之後,中央局機關在上海開展工作的歷史情況。館藏作品
陳列共十個部分內容:二十紀的閘北、創建黨的組織、上海的延安、東方紅色大學、五卅反帝運動、工人階級的一次壯舉、殊死的鬥爭、一·二八淞滬抗戰、八·一三淞滬抗戰、反戰爭民主迎解放,共展示實物、照片、複印資料269件(幅)。同時,複製陳列有番瓜弄棚戶簡屋數間。進入展廳一樓,入眼就是當年“三曾里”房門口那塊“關捐行”照片的復原建築,腳下踩著的一張地形圖則醒目地標出了“三曾里”曾經在公興路、香山路(現臨山路)交叉處的一條小弄堂內的具體位置。展廳中緩緩旋轉的“三曾里”復原模型也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建築風貌。據說,由於一開始弄內只有三家曾姓人家和三個門牌號, 故名“三曾里”。
歷史意義
雖然作為“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的爆發地和激戰地,閘北成為當時的戰爭重災區,眾多建築和史料毀於一旦。但事實上,閘北除了當時“蝸居”運作的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也是中國工人階級早期運動的發源地,被大革命時期任閘北區委書記的陽翰笙比喻為上海的“延安”。中共三大中央局機關遷至閘北後,上海的國共合作迅速展開。當時,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和青年團上海地方委員會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建立了“國民黨改組委員會”,動員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國共合作的工作首先在上海展開。而當時的閘北就是推進這項工作最有生氣的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