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

中共三大 - 時間地點: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召開。

時間地點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召開。

參會者

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 瞿秋白、 張太雷、張國燾等30多人(其中有表決權的19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

背景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共產黨對這一策略的認識,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在黨成立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南方有一定的影響和勢力,並進行著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革命鬥爭。對於這樣一個政黨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黨的“一大”通過的決議認為,中國共產黨應採取獨立的政策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聯繫。“一大”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到廣西、廣東考察了國民黨及當地的革命運動。馬林認為,國民黨是一個多階級聯盟的革命政黨,在南方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共產黨應與其聯合,共同進行鬥爭。馬林並為此向國共兩黨提出了聯合的建議。孫中山方面表示,願意聯合共產黨,但由於國民黨是一個大黨,共產黨員必須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聯合。而共產黨內的大多數同志則表示,同意支持孫中山,但反對加入國民黨。黨的“二大”專門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決定與全國的革新黨派實行黨外聯合。中共的“黨外聯合”主張,沒能得到孫中山的同意。為了推動國共合作,共產黨於1922年8月底,又在杭州西湖召開特別會議,專門討論與國民黨合作的方式問題。會議雖然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條件下,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但大多數同志對這種作法仍存疑慮,因此國共合作問題實際上沒有解決。1923年1月,共產國際執委會作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的決議》,對實行黨內合作的形式進一步作了肯定。特別是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為了統一全黨的思想,妥善解決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心議題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

會議成果

陳獨秀主持了大會,並代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了工作報告。會議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國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把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改造成為工、農、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革命聯盟的可能性。在討論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張國燾、蔡和森等人反對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尤其反對工人加入國民黨,認為那樣將混亂無產階級的思想。馬林、陳獨秀等人認為全體黨員、產業工人都應參加國民黨,全力進行國民革命,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大會著重批評了張國燾等人懷疑國共合作的“左”傾觀點,也不同意馬林、陳獨秀“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右傾主張。大會接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於1923年1月12日通過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的決議》,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採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檔案。
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王荷波、譚平山、羅章龍、朱少連、項英9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李漢俊、鄧中夏、鄧培、徐梅坤張連光為候補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常設機構是中央局,由陳獨秀、毛澤東、羅章龍、蔡和森、譚平山5人組成,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歷史意義

黨的“三大”所確定的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使共產黨活動的政治舞台迅速擴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為波瀾壯闊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