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泳達

閔泳達

閔泳達(朝鮮語:민영달,1859年—1924年),字公武,號藕堂、綏堂,本貫驪興閔氏。朝鮮王朝後期外戚、權臣。閔觀鎬之子,也是明成皇后閔氏的親戚。在當時與閔泳駿、閔泳韶、閔泳煥並稱為閔氏四巨頭。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閔泳達是朝鮮肅宗仁顯王后之父閔維重的7世孫,朝鮮高宗明成皇后(閔妃)之侄,他的父親是閔觀鎬。1885年參加科舉考試,獲增廣文科丙科及第。由於閔泳達“有才智、富權略,在閔氏同族中露出嶄然的頭角” ,又極其善於理財,因而迅速得到重用升遷,以外戚身份干預朝政。及第後即特旨除授弘文館副修撰,1888年又為奎章閣直閣,1889年任成均館大司成、參議內務府事、吏曹參議,1890年任吏曹參判,1892年擢升工曹判書,旋改任禮曹判書,又長期兼任世子侍講院之職,其官職履歷可謂扶搖直上。他在那時“出入宮中,天寵甚大” ,與閔泳駿、閔泳煥、閔泳韶並稱“閔氏四巨頭”。

人物生平

閔泳達畫像(1892年) 閔泳達畫像(1892年)

閔泳達像當時其他外戚權貴一樣生活奢靡,富可敵國,同時又風傳與驪興閔氏前首腦閔升鎬之夫人李氏淫亂。 但他與同族的閔泳駿關係對立 ,並傾向於日本及開化派,據說曾在1894年東學黨起義之際反對閔泳駿的借兵中國提議,而主張藉助日本勢力以鎮撫之。 因此閔泳達被開化黨人認為是“閔氏家族中的進步人士” ,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亦評價閔泳達“在諸閔中稍明直” ,所以說閔泳達的名聲在當時的閔氏外戚中算比較好的了。

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襲朝鮮王宮,扶植閔妃政敵興宣大院君上台執政,閔氏家族成員紛紛出逃避難,只有閔泳達、閔泳韶和閔泳煥不逃。 閔泳達也一度獲得日本扶植的新政權的重用,7月26日出任戶曹判書。 7月27日“軍國機務處”成立,作為內政改革(甲午更張)的中樞機構,閔泳達又名列其中。 後來他又成為金弘集內閣的內務大臣,但閔泳達都“無意承膺” ,自此以後淡出政界。特別是1895年發生閔妃被殺的“乙未事變”之後,閔泳達退臥鄉里,吟詠春花秋月,不再過問政事。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授予朝鮮君臣爵位,閔泳達受封子爵,但他以居喪為由拒絕接受,因而保住了晚節。1919年又與義親王李堈創辦的獨立運動組織“大同團”秘密往來。1921年贊助東亞日報社5000元。1924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