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閉關
拼音
bì guān
基本解釋
1. [close the frontiers]∶封閉關口,比喻不與外界交往。
閉關鎖國
2. [live in seclusion]∶佛教中指僧人獨居,一個人專心修煉佛法,與外界隔絕,滿一定期限後再外出。
引證解釋
1、閉塞關門。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閉關守險,以自娛樂。”
《宋書·朱齡石毛脩之等傳論》:“若負其岨遠,屈強邊垂,則距險閉關,御其寇暴。”
2. 閉門謝客,斷絕往來。謂不為塵事所擾。
《文選·顏延之》:“劉伶善閉關,懷情滅聞見。” 李周翰註:“言伶懷情不發,以滅聞見,猶閉關卻歸而無事也。”
宋·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衣食雖足,閉關常不與人相接可乎?”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三回:“其年,楚懷王自秦來奔,惠王與群臣計議,恐觸秦怒,且主父遠在代地,不敢自專,遂閉關不納。”
清·梁章鉅 《歸田瑣記·和卓閣老紀恩詩》:“雲龍追逐當時志,愧我衰齡獨閉關。”
3. 泛指斷絕某件事情。
明·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葉少蘊云:‘某五十後不生子,六十後不蓋屋,七十後不做官。’夫子女多寡,聽之可也,五十之年,豈遽能閉關乎?”
4. 蟄伏。
宋·黃庭堅 《謫居黔南》詩之二:“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
5. 謂佛教徒閉居一室,靜修佛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弟半年前聽說圓通長老在嵩山少林寺閉關,何時來到這裡?”
6. 閉關自守的略語。
陳毅 《初游青島》詩:“晚清勢衰頹,無復自閉關。”
武學術語
定義
又稱“坐關”,語出自佛教。“閉關”在佛教中指個人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數人結伴,閉門專心結期修禪或學經、懺悔、寫作等,斷絕一切事務與人事交往。結期的時間,最短者為三天、七天,中等者為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三個月,長者可達一年乃至三年。閉關一般是獨居一室或一座小院,藏傳佛教的瑜伽行者則多獨居山洞。有專人照料其生活起居稱為“護關”,在武俠小說中則稱為閉關者“護法”。入關之後,洞口或門戶須封閉,僅留一送食物的小視窗,待修煉期滿,才能打破關口出關。結期閉關專門修禪,對於一般散亂多的人來說,顯然易闖過散亂關,使修行功夫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乃至深入各種禪定。
小說家筆下的武學大師閉關修煉,多是為了突破練功中的難點或潛心修煉某種新奇武功。據說此種閉關必須經過“風、喘、氣、息”四個大關。閉關之初,幻覺較多,靜坐人會突有“萬竅灑灑生清風”的感覺,是為“風”關;在這一階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階段,真氣充滿四肢百骸,練功者自然會發生深長而急促的呼吸,是為“喘”關;到第三階段因喘急而發奇聲,是為“氣”關;在通了氣息之後,轉為寧靜和平,便是過了“息”關。四關過後,大功告成,閉關人恢復正常。閉關期間,人體處於非常狀態,不但毫無拒敵之力,而且極忌干擾,否則後果不可構想。閉關練功在許多武俠小說中無多有述及,皆以其小說家言,未可輕信。
意義
佛家、道家修持均須經過閉關階段,簡單地說,修持者把自己在關房內關閉起來,除護持者外,不與他人、外事接觸,摒絕一切,自己進行長時間的靜坐和入定,就叫做閉關。但這只是世俗對閉關的精淺的表象看法,實際上佛家閉關的解釋是另有深義的。佛家認為,閉者,乃是超出三界染污的行為;關者,指其行為乃是關係整個法界及其修證體系而毫無顛倒,即修證要依一定的次第。
大乘佛教、禪宗、閉關條件有區別。大乘佛教閉關最重要的須有“四念處”作為思想基礎,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因為觀身不淨,生起無常心,精進修持,減少染污,以防因無常而橫死;觀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覺受空掉,以免煩惱和執著;觀心無常,不隨之亂走,以減輕散亂和昏深之心;觀法無我是為了證入空性。具備了這些條件,閉關才有習定的正當動機,才能堅持下去。禪宗則在未開悟前要參訪行腳,不許閉關。開悟後要住房子閉關,稱為初關;破了初關,要住山,但可在山中自由往來,稱為重關;破了重關,則住鬧市,在聲色場合中調練,稱為牢關,直至破了牢關後才算成佛。
種類
閉關分為正式閉關和方便閉關。正式閉關是真正的閉關,或廣義的閉關;方便閉關是非真正的閉關,或狹義的閉關。
從閉關時間來看,正式閉關是為真正的出家人而設,它不但要出家人不受生死涅盤一切戲論放逸的染污,而且要按次第修持以完成修證體系。也就是說,正式閉關解決出家人如何達到究竟,證得最高成就,解決生死大事,突破生死關的問題。所以,其閉關時間必須是長期的,從數年至數十年甚至終生不等。但是,方便閉關就不同,它是為在家居士或初學者,或忙於上班和日常工作的人而設,閉關的時間可以短到幾個月、幾天,例如寒暑假期或其他假期都可用於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