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線技術

門線技術

門線技術(Goal-line technology)是一項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足球運動輔助技術,可以判斷球是否越過了球門線,從而判斷是否進球有效。FIFA一直以來都反對引入門線技術,而是只依靠裁判和第四官員執法。門線技術已經在2010-2011年歐洲冠軍聯賽開始使用。2013年2月19日,國際足聯(FIFA)正式宣布,在2013年聯合會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將啟用門線技術,這是國際足聯在經過漫長的討論與測試後,歷史性決定將高科技引入世界盃,向球場上的誤判宣戰。

基本信息

歷史介紹

是否引入門線技術的討論開始於2005一場托特納姆熱刺與曼聯的英超比賽賽後,因為裁判和邊裁均未看到球

【抱歉,不支持flash】

國際足聯確認使用門線技術 過門線,熱刺隊在最後一分鐘的進球被判無效。此事引發FIFA開始對愛迪達的門線系統進行測試。此系統基於嵌進球中的一個晶片,當球穿過布於球門區域的感測器時,該晶片可向裁判傳送信號。FIFA主席布拉特曾表示,“我們在秘魯的U-17世界盃上做過了各種各樣的測試,然而結果並不顯著,所以我們還會在2007的青少年比賽中進行試驗”。2008年,布拉特拒絕了該系統並聲稱該技術只有95%的準確率。

2010年3月,國際足協理事會通過投票以6-2的結果決定永久放棄使用該項技術,兩枚反對票是由蘇格蘭和英格蘭足協投出的。參加歐足聯歐洲聯賽的48名隊長的投票顯示,90%的回應聲稱希望這項技術被引進。由於2010世界盃出現的幾次誤判,FIFA宣布會重新開始討論是否使用門線技術。

運行原理

該技術的幾種系統已獲得國際足聯批准,主要基於鷹眼系統或磁場感測器系統的原理運行。  

系統介紹

門線技術主要是通過GoalControl、鷹眼系統、Cairos GLT系統等三類系統實現。

德國公司

2014年巴西世界盃採用的是德國一家名為GoalControl的公司開發的球門線技術系統,每套系統耗資10多萬歐元。該系統利用14台高速攝像機向架設在球場頂部的數據間傳送數碼照片,經過對數據的分析再把結果傳送到裁判所戴的特殊手錶上,如果確定球過了門線,手錶上就會顯示“goal(進球)”。整個過程用時不足一秒鐘。

巴西世界盃門線技術示意圖 巴西世界盃門線技術示意圖

GoalControl系統回響時間如此之快,一方面歸功於觀察球門的攝像機高達500次每秒的拍照速度,另外一方面是智慧型手錶實時接收信號。GoalConrtol系統不僅時間解析度高,而且空間分辨能力也很強,三維空間解析度達到5毫米。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的卓越性能,使GoalControl系統具備及時回響的能力和可靠性,打敗了英國的鷹眼和德國Adidas的Cairos GLT系統,通過了嚴格的國際足聯審核。GoalContol公司是設備供應商,該門線設備使用前,需要由國際足聯批准的公司安裝。該設備雖然普通人就能操作,但是每場比賽仍需要2萬多元的運營費。加上前期投入高,該門線系統短期內不會在經濟落後地區拓展。

鷹眼系統

鷹眼系統由馬諾爾研究公司(Roke Manor Research Limited)的工程師們開發,已在板球,網球和斯諾克運動中採用。此系統基於三角原理並使用由設定在場地不同區域的高速攝像機提供的視覺圖片和時間數據。該系統需要在球場的周圍設定價值達到25萬英鎊的6台攝像機。關於該系統的批評聲稱該系統會延緩比賽,而且統計學誤差太大。羅傑·費德勒與拉斐爾·納達爾都曾批評該系統在網球比賽中的不夠精確,儘管費德勒本人是支持該系統在足球比賽中使用的。根據該系統的發明者,保羅·霍金斯表示,如果球完全被遮擋,那么該系統會失效,為了達到準確,至少球的25%需要可見。

C G系統

此系統由愛迪達與Cairos Technologies AG聯合開發。此系統由裝于禁區下和門線後的細纜線構成。電纜中的電流會產生磁場,當球在球門區域時,該磁場可由球中的感測器接收。球中的感測器會測量磁場並將球的位置信息傳給球場周圍的接收器並轉發給中樞計算機。計算機會根據數據來計算球是否穿過球門線,當確認得分時,電腦會向佩戴特製手錶的裁判傳送進球信號。對於該技術是否會延誤比賽,Cairos聲稱上述一系列動作可以在微秒量級的時間內發生。由Cairos開發的一個更久的系統曾在2005年U-17錦標賽上試驗過,然而被發現不夠快或是不夠準確。

技術問題

門線技術是完全自動化的嗎?

系統可自動追蹤球越過門線時的位置,但最終的判決並不是由系統自動判定。該技術的大部分系統,比如巴西世界盃比賽所採用的系統就是將數據分析傳送到裁判的手錶上,最終的結果由裁判根據數據判定並由工作人員宣布。

門線系統使用前會進行測試嗎?

只有檢驗合格並批准使用的系統才可以安裝使用而且只能由認證合格的安裝人員進行安裝,系統需通過“最終安裝測試”,系統需同每個地理區域的球場設計、濕度、照明和體育場的其他變數相適應。

系統安裝完之後,會有專門的獨立機構進行測試,每次開賽之前足球官員也會進行測試。

為什麼該技術在法國對陣宏都拉斯的比賽中引發爭議?

比賽第48分鐘,法國隊卡巴耶右路送出精準傳中,本澤馬禁區內左腳凌空墊射,皮球打在右側立柱內側彈下,這個球本來沒有進,但在皮球彈向門將巴拉達雷斯時,巴拉達雷斯慌亂中將球碰了一下,然後迅速將球從球門裡撈出。但巴西籍裁判里基示意皮球已經越過門線,給出進球有效的手勢。

隨後,門線鷹眼開始回放“答案”,這粒進球越過門線1.4892厘米,鷹眼將該球判定為進球。此外,主裁判手腕上佩戴的手錶也第一時間顯示“進球”的訊息。在門線回放之後,國際足聯將這粒進球算在宏都拉斯門將頭上——記為烏龍球。  

批評聲音

儘管擁護者們堅稱門線技術會減少比賽當中的裁判失誤,仍有許多關於該項技術的批評。許多批評聲是來自於FIFA本身,包括主席布拉特。除了關於技術方面的批評,批評者們還指出此項技術會損害比賽當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減少了人們為錯誤而爭吵所帶來的樂趣。布拉特說:“其他體育項目會根據新出現的科技而改變規則,但我們不這樣做從而保持了足球的魅力和流行”。布拉特認為若引入鷹眼系統則會使得球員與教練不斷地要求回放錄像,擾亂足球比賽的連貫性。而如果引入愛迪達的系統則會增加這家運動公司對足球行業的壟斷地位。

其他批評者說如果要在各項級別賽事中採用此項技術,那么代價是極為昂貴的,尤其是對於那些小的或是貧窮的足協來說。FIFA官員表示他們更傾向於“更好的執法”或是更多的裁判,而不是使用科技來解決問題。擁護者們引用了許多錯誤的門線判罰決定了比賽結果的例子來回擊,並指出在FIFA最初的試驗之後,此項技術已經改進了很多。擁護者們還爭論稱應該優先於考慮該項技術對裁判的幫助而不是它是否會引起規則的不統一(因為不是所有足協都能執行)。

發展前景

眾所周知FIFA一向不支持門線技術的套用,且主席布拉特更曾強硬表態在他任期內不會讓門線技術引進球場。可主席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在接受CNN採訪時,布拉特說:“我的立場就是,只要門線技術有用,我們就會採用。如果這項技術能夠做到快速並且準確,並且操作起來不太複雜,我想就有很大的機會被我們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歐足聯主席普拉蒂尼此前的態度也是抵制門線技術,因此布拉特此番還表現出了“勸說”的態度。“只要門線技術真的可行,管理層都會同意的,即使是那些保守派。普拉蒂尼先生之前一直反對門線技術,因為他擔心之後還會誕生什麼越位技術等一大堆新鮮事物。但現在我們討論的只是門線技術。”因此,許多門線技術的擁護者看到了它正式出現在球場上的曙光。

套用領域

引入比賽

2013年2月19日國際足聯(FIFA)正式宣布,在2013年聯合會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將啟用門線技術,這是國際足聯在經過漫長的討論與測試後,歷史性決定將在世界盃引入高科技,向球場上的誤判宣戰。

國際足聯在這份聲明中表示,在2012年12月的日本世俱杯上,門線技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因此聯合會杯和世界盃也將繼續啟用這一技術。對於啟用門線技術的目的,國際足聯表示:“這將是為主裁判的判罰提供幫助,如果有爭議時鏡頭將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近幾年門線懸案已經成了國際足壇揮之不去的一道陰影,2010年世界盃上,蘭帕德的怒射打中德國隊橫樑彈入門線,慢鏡頭顯示明顯是個好球,裁判卻未判罰進球有效,以至於英格蘭最終含冤出局。上賽季英格蘭足總杯的關鍵淘汰賽上、意甲AC米蘭與尤文圖斯的爭冠焦點戰中,又有裁判難   以判決的門線懸案發生,惹出連串滔天爭議。  

台北時間7月1日凌晨0點,在2013年的聯合會杯3、4名決賽中,義大利點球3-2,總比分5-4獲勝。第24分鐘,迪亞曼蒂右側自由球直接兜遠角,皮球打在遠端立柱上彈出後又打中穆斯萊拉的後腦勺變線飛向大門,阿斯托里門線上伸出一腳將球打進,FIFA先將進球算在迪亞曼蒂身上,但經過門線技術確認,當時皮球並未整體過線,是阿斯托里的最後一腳將球打進的,FIFA也及時更正進球人員,確認為義大利進球的是阿斯托里。

台北時間6月14日早晨6點,巴西世界盃B組首輪,智利隊3-1擊敗澳大利亞。第59分鐘,巴爾加斯禁區前倒地搶射,皮球越過了門將,威爾金森在門線上完成解圍。門線技術判定此球未進。

台北時間2014年6月16日的2014年巴西世界盃法國隊與宏都拉斯隊的比賽中,宏都拉斯門將飛快地將足球從門線內撈了出來,但主裁還是憑藉門線技術認定進球有效。本屆世界盃首次將門線技術引入賽場。該項技術通過安放在球場上的14個超高清攝像頭進行監控,一旦球進,它將在1秒鐘內振動裁判手腕上的手錶提醒。在法國對戰宏都拉斯的比賽中,它很快找到了自身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