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古寺鎮

門古寺鎮

門古寺鎮屬房縣轄鎮。地處房縣西南,距縣城34公里。門東接化龍,西鄰中壩,南抵羊岔山林場,北與窯淮、竹山深河鄉交界。版圖面積4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米。是2002年由原門古鎮與秦口鄉合併而成的一個二高山農業大鎮。全鎮轄19個村,7814戶,3287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68人,勞動力17623個。現有耕地面積37138畝,其中水田10252畝,山林面積48萬畝。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75元,財政收入220萬元。

基本信息

城鎮沿革

1949年為門古區(十二區),1958年為門古公社,1961年恢復門古區,1975年撤區設門古公社,1984年改置門古寺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33公里。面積306平方公里,人口2.2萬。車(家灣)中(壩)公路由東向西穿境。轄門古寺、貴子溝、胡家街、桐木溝、草池埡、水溝、獅子岩、萬家凸、謝家灣、葉家河、大埡山、紅魚河、磨石溝、大坪、石嶺溝、彭家灣、項家河、大柳樹、大崖溝、會子營、仙家坪、鹹水河、秋泉溝、困魚河、石龍溝、水晶寺、東河、項家街、周家街、乾溪溝、穿山店、羊芋溝、倉佛廟、倉口河、樂元、河心、蒼峪37個村委會。

行政劃分

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鎮政府駐門古寺,人口31371人,面積531.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門古寺、草池埡、石埡、馬家、四方洞、杉樹灣、巨峪河、月日灣、胡家街、獅子岩、項家河、秦口、葉家河、會子營、高塘河、馬涼、東河、紅星、倉魚河。

自然資源

全鎮山場開闊多系山林,生存的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豹子、麂子、獐子、羚鬃羊等。農業以小麥、水稻、玉米、土豆、油料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以生漆、桐油、木耳、香菇、黃連、黨參、當歸、三七、牛夕等為主。

城鎮建設

鎮黨委、政府圍繞“工礦水電強鎮,林畜菌煙富民”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六大支柱產業,到2008年全鎮擁有鐵礦2座,電站22座,發展食用菌200萬袋,菸葉3000畝,山羊6.1萬隻,經果林2萬畝。

人文歷史

來歷

門古寺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境內的秦王寨,當年秦朝大將白起曾在此安營紮寨,望佛山是真武大帝祖師爺的始修處,貴子溝是薛剛反唐時薛葵出生的地方,紅蓮洞曾是白蓮教王聰兒屯兵之處,當年紅軍、新四軍、中原軍區部隊在門古寺鎮境內的草池、門古、秦口、石埡等村與敵浴血奮戰,是典型的革命老區。

門古寺鎮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有黨參、天麻、川芎、丹參等名貴中藥材,有香菇、黑木耳等土特產品,有熊、豹、猴、刮刮雞等珍禽異獸,堪稱物產豐富的特產之鄉。

門古寺鎮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民歌、民間故事、民俗、民謠、諺語、歇後語等民間傳統文化古老而優美。被授予全市“民歌之鄉”。同時,2006年以來先後被授予市級“文明鄉鎮”、“平安鄉鎮”、“園林鄉鎮”、“衛生鄉鎮”、電力設施保護“十佳鄉鎮”等稱號。

民歌之鄉——門古寺鎮

在房縣門古寺鎮,當地百姓都把“門古寺”叫做“蒙古寺”,這裡面還有它的來歷呢。

“門古”其名源於元代。相傳元代中統元年(1260年),有一個蒙古族的人,名叫索兒只斤氏在此為官。此人為官清正,勤政愛民,他到任後減租減息,減免苛捐雜稅、兵賦徭役,深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有一次,他手下衙役中有個叫索爾赤的人,看上了農民老漢的女兒王春花,這女子長得如花似玉,聰明伶俐。他百般調戲,女子就是不依,索爾赤便心生毒計,誣衊王老漢辱罵官府,扇動鄉民造反,將其捆綁至鄉衙,百般拷打,打得皮開肉綻。索爾赤又暗中派人告訴王春花,只要她答應與其成婚,便放了她的父親。王春花知道父親是因她而受了冤枉,便向索兒只斤氏告狀。索兒只斤氏接過狀子,傳喚索爾赤。經過審問,王春花所言屬實,便把索爾赤打了四十大板,趕出衙門。

名人

索兒只斤氏是蒙古族人,由於他清正廉明,深得民心,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為他建了一座廟,廟內供著他的塑像。“蒙古寺”因此而得名。到了明代,為了避嫌,“蒙古寺”便改名“門古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