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馬廠

長沙市馬廠

老長沙市區最北邊,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屬於長沙市郊區國營綜合農場(與星沙搭界及東靠東屯渡那邊,國營綜合農場現改為洪山旅遊管理局)-馬廠分場。位於三河瀏陽河,湘江河,撈刀河以及長沙市最早之一的南北主幹道芙蓉北路(京廣線與其平行)之間,原始地貌是眾多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地·九十年代後期,因城市發展須要從國營綜合農場獨立出來成立金霞路街道辦事處。由此原因使其成為長沙市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馬廠由來

馬廠是馬棚的意思,古時候,官府都會在城市的近郊(如其中的陳家鋪,)設立驛站機構,養馬,並不一定日本軍侵略時養馬的地方。

歷史文化

馬廠開車到五一路市中心十五分鐘以及新建湘江大橋直通河西,通新河三角州的瀏陽河底隧道,撈刀河大橋,改建中的瀏陽河大橋,通星沙的新世紀大道,可以說是四通八達,交通非常方便。現馬廠區域為長沙市開福區芙蓉北路街道辦事處,原下轄三個社區:陳家鋪(十里一鋪)、躲風亭(因三水交匯,水利便捷,在現湘江世紀城處有個能夠停泊漁船的小港)、落刀咀(在瀏陽河與湘江河交匯口,相傳關公戰長沙時青龍偃月刀掉落於此,而撈刀河名稱的來由則是在下游的河流撈起,故取名撈刀河。撈刀河在截彎取直前是迂迴匯入到落刀咀下游二里路的美孚洋油池處,因為中間有個肖家洲。老衛星地圖應該還能顯示當時河流走向)。金霞街道辦事處是1999年3月在國營綜合農場(現洪山管理局)馬廠分場的基礎上組建的辦事處, 2006年6月更名為芙蓉北路街道辦事處,西鄰湘江,東至京廣鐵路大動脈,南起瀏陽河,北至撈刀河,三面環水,又稱“江灣半島”。總人口約6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萬。目前,轄區內總安置戶數為894戶共4107人,隨著城市的發展街道現下轄七個社區居民委會,分別為芙蓉北路街道江濱、欣城、福城、金泰路、鳳亭、江灣,盛世路社區居民委會。

開發變遷

九十年代初期開發公司的進駐、及中後期區政府及其它幾個政府部門都遷到馬廠,由此拉開了馬廠這個相對封閉半島開發的序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城市觸角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整個環境面貌,城市化相當高,最大的動作就是本世紀初將撈刀河截彎取直,把撈刀河填平,使原屬於望城新港鎮的肖家洲與馬廠連為一體,形成了現在的湘江世紀城。但同時像傳統端午劃龍船項目因城市擴張,以及大概第二次在07年的一次事故,此項目基本被遺忘。老地名(比如解放前帝國主義的美孚洋油池、戴家灣、落刀咀)都不存在,作為馬廠土生土長的市民(原十一隊,住得瀏陽河堤上與湘江交界的位置,劉長伢子列,哈哈),目睹了他的變化。也感受了在自然環境之間和整個經濟發展造成的城市化巨大的矛盾。原住民三千五百人左右,現在馬廠人口估計已經大於十二萬了,流動人口及固定人口都比較多,因此旅館、飲食、銀行、娛樂、購物、電影院等服務業也相應發展起來了。

獨特群體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在馬廠還有一個獨特的群體----“湖北佬”(沒有貶義),當看到那種城北街頭、菜市場或是在馬廠瀏陽橋頭那群皮膚非常黝黑、身上散發著濃厚的魚腥味、夏天打著赤腳、擺著腳盆、籃子等容器賣魚的那幫人,就是他們。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已經在此停留至少有三十年的時間,吃住都住在帶拱蓬的小漁船上,打著撒網子,小船甲板上放出黃亮亮的光,非常打眼。在年底的時候,把船抬上岸放在河堤上,打上桐油保養然後回老家過年。去年的八月份在長沙的公車上,坐車回家,碰到了當年一樣是守在船上打魚的小“湖北佬”,提著籃子。當時第一次在河裡面看到也就七八歲,現在早已長大成人,我一說起“還記得我不嘍,就是以前天天放學後在河裡放網子,你們上岸在堤上店子買傢伙,後來在橋頭批發部買傢伙的那戶人。”他也很激動滴說起“記得,記得。”時過境遷,隨著長沙人口的增多,城市經濟的發展,他們的生意有的也做到了一大橋下面,反正也是到處跑,不拘一格的只在馬廠上岸。但是我感覺他們對馬廠也同樣有一種感情,因為馬廠是他們的落腳地,因為馬廠原住民中也曾同樣生活著一幫以打魚為生的人們。

生活變遷

以前人口結構主要是菜農,普遍種植蔬菜瓜果,水稻較少;其次養殖戶,在開拓出來的魚池內餵養常見魚類;少許漁業戶、經商者和在市區上班的人員,人口大約三千五百人左右,風俗習慣保留得比較好,熱情好客。經常看到熱心的人修路或是做別的好事,這些場景也被那時的我們時常記入了國小語文作業寫文章。那個時候站在陽台往後面看,是一大片菜地,每當夜間火車過生的時候,像一條長龍呼嘯而過。一到中午或傍晚,經常聽到細伢子放肆喊:“爸爸唉,恰飯的咧!”來通知在田地勞作的長輩,讓人心生羨慕。

老馬廠的細伢子童年生活也是幸福滴,多姿多彩滴,因處於城鄉結合部,城市裡面的電游(街機)、家庭遊戲機、滑冰、英語、計算機等補習多有接觸,農村裡面的什麼捉魚蝦、爬樹、下河游水構成了副副完美發畫片。尤其是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河水相對清轍許多,一到夏天,在橋頭砂場人山人海,都是從市區過來下河游泳的,仿佛是在某個避暑沙灘。夏夜停電的時候,周圍很多人背著竹椅子、竹鋪子、蒲扇子跑到我家門前河堤上來歇涼,談東談西,吃著快融化的綠豆冰棒、桔子冰棒、雪糕冰棒,冰鎮汽水,細伢子追打嬉戲,好不熱鬧。十一隊兩座高壓電塔上的喜鵲窩、十一隊的謝家堆子、十二隊滴黃家堆子對於我們來說充滿著神密色彩,仿佛下面是一座古代王陵堆棄上來,尤其是謝家堆子上那座古墓,經常聽到別人說起堆子附近經常升起幾縷白煙,讓人感覺無限暇想,那座墓一直留存到2011年。還有馬廠管區(政府、相當於村級別)八十年代朱老師開的幼稚園,那時候的小朋友“天真無邪”,跑至女生廁所偷看,被女生家長追著放死跑。馬廠國小的那棟四層的教學樓大概是91~92年建成滴,正值讀二年級,老的磚瓦房教室逢雨便積水,陰暗潮濕,教室窗戶外面牆上小黑板掏蛋的小朋友寫著“姜海利,會打屁,一打打得義大利,意大得的總統正在看戲,一聞聞到姜海利的香屁。”大概在98年應該是九隊七隊位置建起了“廣福園”經濟適用房小區,當時售房起價899元/m,地方人到裡面玩,開玩笑策“這是到了長沙市”,還在早幾年,我們到市區不是叫上街,叫進城。

八隊很多漁業戶,在落刀咀位置(現在瀏陽河底隧道上方),此處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為一渡口,一座涵洞直通堤內堤外,每年發大水,洞門緊密,防止洪水進入垸內,但洪水通過門縫滲入涵洞,放學後的細伢子經常在玩水,毫不顧忌(98年洪水後使河堤得到加寬加高,門洞靠河一側全被覆蓋,住在河一側土堆上的一些劉姓、龍姓漁業戶也搬離了。而洪水時住得地熱較低滴屋門口人把家中的貴重電器,物品暫存在我屋裡二樓,真的像一個百貨商場。96年,我和隔壁兩個細伢子自己用泡沫板做了一艘船和槳,在洪水裡劃,那個膽子現在想起來膽寒)。每年的端午節,渡口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馬廠的駱龍王就是從這裡開始發起,資歷深的劉姓老者,主持儀式後,就可以開始劃龍船了。一般是馬廠的兩條船在湘江,瀏陽河自己比或與撈刀河那邊的船比,或是到東屯渡與其他地方的龍船會合比賽。那時候我們的船存放在馬廠正湘江對面的,河西那邊的船木廠,都說龍船偷來的才劃得快,馬廠的船也被偷過,但是冒偷過別人的。本人進入國中後年年都有劃龍船,認為自己長大了,大人們也放寬了對細伢子的上船要求。然後端午節的前半個月都有加強體力煅煉,防止比賽搶水的時候突發用力,而持續多天的腰酸背痛(深有體會)。每當端午來臨劃龍船,沿岸居民,都是放煙花鞭炮,熱烈歡迎,龍船之間為博“頭彩”通過指揮口哨、口號,號召眾人齊心用力搶水。05年本人已參加工作專程從株州跑回來,專程過端午划龍舟,但是因正值洪水期,風大浪大,船沉造成人員傷亡事故,驚動了多家電視台,也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刻,湍急的江水中艱難的遊動,直至得到救援。此次事件發生後加上城市的發展,馬廠的這項傳統節目開始萎靡不振。

靠近芙蓉北路(原長撈路、金霞路,93年未通瀏陽河橋之前沿京廣線路基下)邊上的大片魚池,垂釣者甚多,一到周末城區的一些親戚朋友都來遊玩,順便帶點新鮮小菜,弄點魚蝦回城。八零後的小朋友估計至少還記得兩個地方,一個是五隊附近的洋油池,二個是十二隊滴截污(原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現鑫遠水務公司)。洋油池是美孚石油公司1911年開設的,突出於湘江河堤,下面是一個碼頭。院內大樹林立,傳說裡面鬧鬼(我們這邊這代人還是受到一定傳統文化(迷信不能盲目,本人認為也是一種文化,就好像少數民族及非洲的巫術),那時候大家又好奇、又害怕地願意跑進去玩,到裡面去偷印刷的鉛章,比誰的個體鉛章大,哪個的多,並把光面長鉛條,打造成各種冷兵器模型。在瀏陽河橋頭建有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當地人叫“截污”。裡面假山水池,花木繁多,景色很好。橋頭河堤下是一片桔園、葡萄園,一到夏、秋天經常趁中午保衛午休時間悄悄的跑進去搞葡萄、桔子,逮著了就被送學校接受教育。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