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效
祛風發表,清熱解毒,止癢。
主治
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痄腮,肺癰,痢疾,漆瘡,濕疹,疥癬,風疹。
相關配伍
1、治風熱感冒,毛薄荷、野菊花、蘆竹根、魚鰍串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2、治急性咽喉炎,毛薄荷、牛蒡子、射干各9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3、治漆瘡,濕疹,風疹,毛薄荷適量。煎水洗。(《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疥癬,毛薄荷鮮葉適量。搗爛揉擦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炮製
採集加工:7-9月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莖直立,偶於上部分枝,高0.5-1米,遍被長達3毫米密集而平展的白色長柔毛。葉柄長0.4-1厘米,被長達1.5毫米平展的長柔毛;葉片卵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截平或近心形,邊緣為稍不整齊的具重齒的細圓鋸齒,上面中肋被長柔毛,餘部為貼生的短柔毛,下面脈上被長柔毛,餘部為不勻稱的短柔毛。假穗狀花序頂生於主莖及分枝上,被明顯的長柔毛,由上下密接具2花但有時參差若3-4花成一輪的輪傘花序所組成;苞片線狀披針形,被長柔毛;花梗短,長約1.5毫米,與序軸被明顯長柔毛;花萼鐘形,外被長柔毛,夾有淺黃色脈點,10脈,萼齒5,上3齒三角形,下2齒三角狀鑽形;花冠淡紅色,長1.2-1.5厘米,冠筒不達花冠長的1/3,外面在伸出部分疏被長柔毛,散布淺黃色腺點,唇片與冠筒幾在一條直線上,中裂片極發達,倒卵狀近圓形,側裂片卵狀長圓形;雄蕊稍伸出唇片;花柱與雄蕊等長;花盤小,盤狀,微顯波狀邊緣;子房圓球形,4裂。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及河邊。
相關論述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用於痄腮,漆瘡,濕疹,疥癬,風疹,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