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1953年,西新水庫還是一片大草甸子, 伊通河支流 新凱河支流雷家溝發源於今天長春市 錦江公園,途徑大隋水庫(今 同心湖),在這裡匯聚了兩條支流後稱西新開河,大小積水隨處可見,但是沒有成型的湖泊。一片過人高的 蘆葦盪里,各類水鳥在這裡繁衍生息,泥鰍、鯽魚和鯉魚等魚類在較大面積的水域裡生長,水、魚、鳥和蘆葦盪形成了一條天然 生物鏈,它們之間互相依存,體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觀……但是這裡是澇窪地帶,每到汛期經常引發河水泛濫,殃及了下游的農田。同年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地測量時發現受災農田達到700公頃,導致許多村民家園被毀,莊稼損失慘重。
1958年,西新水庫開始施工。原郊區水利科提出施工草圖,大屯公社組織施工,動員全公社勞力修成土壩。200多名村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熱情地來到這裡。大家邊興建、邊設計,配套施工,在當年就挖出了西新水庫的雛形,四周圍起了土壩,汽車廠流出的水、積水和雨水逐漸匯入,很快就形成了一個50公頃的湖泊。
1959年,在圍堰土壩中配套安裝了雙孔直徑為0.6米的輸水洞,此後每到春天便開閘放水,灌溉下游的大面積水田。為了進一步鞏固水庫的庫容面積,增強其防洪能力,1972年由原郊區水利農電局對水庫進行了配套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設計,5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壩北端配套8孔寬頂堰洪道,次年建成。1974年將原雙孔輸水洞改為單孔方洞,1976年又對大壩進行了翻修 護坡。同年,對該水庫進行了安全覆核演示,採用30年設計,200年校核,1000年保壩標準,相應加固工程措施。
從1953年至1976年,23年的修建與反覆改造,西新水庫基本建成,共完成土方8萬立方米,石方6300立方米,混凝土450立方米,動用人工11萬人次,車輛每日6200台次。在國家困難時期,投入了26萬元。一位水利工作者告訴記者,水庫凝結了周邊多個村百姓的心血。西新水庫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自修建水庫後,不但免除了下游的洪澇災害,而且將百餘公頃的沼澤地變成了水田。從1960年到1982年,平均每年灌溉水田230公頃,1989年到1996年平均直接灌溉水田360公頃,僅1996年當年實灌水田就達470公頃,同時為各抽水站提供水300多萬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蔬菜水澆,並保護兩個村屯免受水淹。
60年代開始,西新開河幹流雷家溝和兩條支流開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西新水庫到90年代一度成為死湖、水質已經無法灌溉下游農田。大規模治理工程隨後展開,新建了西南污水處理廠將雷家溝污水截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排放到下游。2003年正式更名為長春西湖,現為市內最大的候鳥栖息地,是長春市西部開發商必爭的一塊寶地、也是未來阿拉伯風情園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