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介紹
長巷村位於蕭山東部航塢山南麓,依山臨水,境內河道縱橫,池塘星羅,盛產河鮮。北靠東恩村,東連漁莊村,南接群聯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雨水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村北的航塢山海拔299.1米,為蕭山東部第一高峰。長巷村由長巷、前漁家池、後漁家池、東井、正三房、西岸橋、窯漊、窯前、西沈、汪家匯等11個自然村組成,人口3817人,村中以沈姓為主,村內的沈氏祠堂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產業主要有養殖業等,交通便捷,經濟發達。據《蕭山長巷沈氏宗譜》(承裕堂)記載,長巷沈氏始祖沈衡世居姑蘇長巷,之後遷家於蕭山鳳凰、吹樓間,即以長巷名其居地,以示不忘其本。
社會事業
長巷村有一條老街,2008年年初,村里投入40餘萬元用於改造老街道路,將原本1米寬左右的石板路改建成4米寬的水泥馬路,1200多米的河岸全部都用石頭砌好。為加強村裡的治安管理,增加村民的安全感,村里又投入32萬元,安裝了18個探頭,在村裡的幾個主要路口全天候“守護”,保一方平安。
在長巷村,不僅九年義務教育費用全免,醫療保障費用也全免,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有50-6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中秋佳節,村里給每戶村民發月餅,哪家有村民去世了,村委會都會送上一隻花圈,以表慰問。
村級經濟發展了,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得跟上,為此,2007年末村里用“乾企結百村,共建新農村”企業捐贈的120萬開始籌劃建一個集健身房、老年茶室、燈光籃球場、公園等一體的村文化中心。村里打算2009年內完成村級電網改造,解決村民用電量大的難題。
民風建設
長巷村在發展村級經濟的進程中,不良的社會風氣一直是干擾村級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難題。新一屆村幹部為“剷除”村級經濟過程的“攔路虎”,狠抓社會風氣。
凡涉及到1萬以上的工程,都需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商議,而不是由某個村幹部說了算。村委會辦事實行“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開原則,並定製了公告牌,村裡有什麼大事,村民只要一看公告牌就能一目了然,不用再一趟趟跑村委會。
文化景點
萬年台
萬年中國古代戲曲演出場所。宋代城市戲曲演出場所為勾欄的露台,農村則為廟台。這類農村固定的戲台,因與寺廟聯繫在一起,故名。它與露台不同之處在於有了頂蓋,廟台之前多為廣場 ,但沒有固定的觀演席位 ,不像勾欄里有看棚。古代的廟台多為磚木結構,比較牢固,有的相當雄偉。長巷廟廟台,始建於清代,後破損,坍塌,重建於1999年,坐落於長巷廟南。
通濟橋
通濟橋位於瓜瀝鎮長巷村窯前江上。又稱東升橋。單孔石砌拱橋,橋身長16.6米,橋面寬2.7米,橋南北兩側有對稱橋欄,以獅頭望柱間隔。清代橋樑。
通濟橋是通往瓜瀝的交通要道,橋東西橫跨在東井河上,為單孔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法砌築。橋身長16.6米,橋面寬2.7米,跨徑5.3米,矢高5.5米,橋南北兩側有對稱橋欄,橋欄望柱有12隻石獅子,現存8隻,雕刻精細,神態各異。兩側橋額鐫刻“通濟”二字,橋東西兩側有22和21級踏跺。引橋為石板鋪砌,東引橋22.8米,西引橋10米。橋西南角建有石古亭一座,長4.4米,寬4.4米。古亭雖幾經坍塌,也重修過幾次,現盡存多根石方柱。 南側石方柱上有楹聯:“由遺教遺風遺言成茲小築,是民有民治民享來此稍休”。因古亭周邊均有田畈,夏天一遇雷陣雨,可讓田間勞動的鄉民在古亭躲雨,也能供過路人憩息。現長巷村委會出資並實施對古亭的修復重建。
通濟橋是由沈肅文先生籌款建造。 沈肅文(1881~1958),瓜瀝鎮長巷村人,他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早年與徐錫麟相識。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在紹興錢清創辦浙光中學。徐錫麟案發後,改名沈毅,去杭州進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優級史地科學習,曾在浙江省第一師範附小、省立商業學校等任教員。建國後曾任輕工業部財務司司長,並任民建中央常務委員。1958年10月11日病逝北京,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據說,通濟橋最先原名為肅文橋,是鄉民對沈肅文先生為主要捐資者的肯定,橋落成時,沈肅文先生認為修橋乃鄉民之事,本不應徒有此名,逐令石工將其改為通濟橋,意為河之通濟甚便,往來通達。
通濟橋在1999年10月28日,被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點。2004年7月13日,被杭州市園文局公布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2009年4月20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氏宗祠
沈氏宗祠為村老年活動室,主體建築不變。 長巷沈氏於宋朝景祐元年(1034),從江蘇蘇州吳縣遷居蕭山,始祖公持公以進士起家,歷官兵部,職方司郎中。長巷沈氏為古越之望族,簪纓世家。至清道光辛丑年(1841)已歷30世,人口數千計。而轉徙他省開族建年(1741)重建大宗祠,歷時三年,有“門三拾四扇”。現存宗祠即乾隆年間重建,經過光緒年間修葺。道光年間曾添造萬年台,今圮。長巷宗祠現存大小石碑10通、匾2幅、學館石刻1塊、石燭台1座,為蕭山宗祠所罕見。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長巷村也在積極轉變著,合理的統籌規劃。
長巷已對祠堂、萬年台等一大批的文物古蹟進行修繕和保護。對一些已經無法修復和不再適應發展老建築進行拆除。保護古建築,又適應城市化的發展,村莊新舊總風格的和諧共振,使得整體面貌的換然一新 。
長巷老街
位於瓜瀝鎮長巷村,依河而建,西起長巷廟,東至萬盛橋,今存100餘米。石板鋪街、踏步接水, 店面臨河,屋披出檐較深,有幾處過街廊棚,具有水鄉街市特色。當年街長300多米,岸上店鋪林立,河裡船隻如梭,水鄉漁民農民將船停靠岸邊,依街出售蔬菜、瓜果、雞蛋、魚蝦等農副漁產品,換回棉布、南貨、農作用具,水面岸上,人聲鼎沸,頗為繁榮。老店有和昌雜貨店、延生堂藥店、萬盛南錦店、張鼎記草包站、任壽記草包站等。草包即蒲包,是長巷舊時傳統產業。早先長巷以北有大片港汊湖塘,蒲草豐茂,長巷人就地取材,編織各種食品、物品的包裝袋,走俏各地,那時長巷老街草包站就有七八家。
長巷沈氏自北宋景祐元年(1034)從蘇州長巷遷來,肇基發族,形成村落已近千年。長巷廟、沈氏宗祠、“雲英將軍講學處”(今圮,在宗祠旁)皆臨長巷古街而建,據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祠堂記略》碑推測,長巷形成街市當在300年以上。